姜湛睿:
感谢两位嘉宾的提问,针对第一个问题,说到一个养而不教的问题。实际上刚才在对抗当中,已经听到这个词,“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上面就是这样说的。比如说这是一个什么意思,养而不教这个养,并不是我们今天定义当中的养。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工具书,养而不教这个养实际上指的是生的意思,它要表达的是我生育下来不教,这就是父亲的过错。所以对对方辩友我开始就指出,他们今天是在偷换概念,他们用养和生。他说我们是在偷换概念,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用工具书让大家知道这样一个最后的结果。说到一个具体的就是发展,说到社会发展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就是说我们人类发展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之间我们确定生对我们基因上的一个流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传宗接代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生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有了人,才可能去做很多的事情。之前,我们已经论证了基础的事物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然我们一直在说,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就是法国教育家朗格朗说过:“没有教育就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就没有事业心。没有一个民族的能量可以得到调动和组织。”所以说刚才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陈明:
补充一点,刚才余磊先生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说社会发展这个沉淀的过程,但是我们想想看,第一代人沉淀了一些社会属性怎么传给第二代人,它难道就是基因传给他的吗?不是吧。恐怕就是生孩子,然后从小教他你要会用工具,会用筷子会用碗,这样一个沉淀的属性的前提是用养来不断教他达到一个学习的目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是蒋昌建先生提出来的,关于家庭的养和社会的养是不是可能有坏的情况。我们说世界上可能有一些父母对自己的儿女培养得不是那么充分,不是那么充足。但是请问各位,世界上有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呢?我们抓问题是不是要抓问题的本质和主流的问题呢?那么为什么环境这么重要呢?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
原来生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后天的养是可以把我们培养成无数种可能、无限种发展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如果在坏的家庭、坏的环境,它培养出的孩子不是那么好,实际上是从反面上说明了我们的论题养之恩重于生之恩。
不知道我这样的回答是不是能让两位嘉宾满意,谢谢你们。
姜湛睿:
今天我们说养之恩重于生之恩并不是要大家去思考一些到底是生父母更亲还是养父母更亲的问题。我们今天是要大家明确一点,我们必须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养这个过程当中;不然的话,我们许多宏伟的计划,比如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我在这里说话,我不只是要说给做父母的人听的,我要说给全社会的人听,因为我们必须全社会把对于我们社会抚养这个责任承担起来,我们才可能去履行我们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的辩题要让我们真正去思考的问题。
主席:
反方时间到,正方提出问题。
蒋昌建:
非常感动,正方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珍重。我们知道,稍微了解点自然发展史都知道,那么我想每一个种群,他们对自己的生命都相当地尊重,但是随着自然的发展,我们发现有些物种被淘汰了,甚至是消失了,有些物种却保留下来了。那么引起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作适者生存,那么怎么适应环境的变化呢?怎么实现物种的可持续性发展呢?我们可以发现,决定物种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当中学习到的东西,或者是按照对方爱讲的,即使是养吧,如何用合适的食物应对环境的变化,把这个物种养得更茁壮呢?我想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不是能够证明养比生更重要呢?谢谢。
余磊:
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我听到一个很奇怪的论点:说生是目的,养是手段,所以生比养更重要。我们大家都知道,目的和手段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你是如何进行比较并得出你的结论的呢?在这个论题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想一想,生确实是给人类在发展的基础上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但是养是把这种可能性变成无数的现实性的手段和方法,为什么前半段就一定比后半段重要呢?
主席:
感谢两位提问嘉宾,下面请正方在3分钟时间之内回答嘉宾提出的问题,并且巩固本方观点。有请。
任崇:
首先回答嘉宾的第一个问题,他问到自然发展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适者生存。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养的过程。我们不来追究养到底包不包括学习,但是我们知道,适者生存,我们积累下来的经验如何传给下一代呢?靠生。我们总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出生之后都再重新来适应这个环境。而生就是将这个基因、将适应的结果传给了孩子。所以说生也决定了他的社会性。对于第二点,我们说生是目的,养是手段。因为生是生命的诞生,这是我们传承人类文明的一个最根本的目的,那么养就是为了这个手段服务的。这两者看起来不是一个范畴,但是对于生命这一价值总体而言,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所以我们说生之恩重于养之恩。对方的三号说,养延续了生命,我仍承认,可是这是不是能够说明养为了生服务呢?我们追求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呢?对方二号又说,没有养,生就没有用,可是没有生,养又从何而来呢?生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为养决定了对象。生是本,养是末;生是质,养是量;生是飞跃,养是积累。到底哪一个恩更重要呢?对方的一辩说,生只造就了自然的人,而对于更重要的社会属性来说却是培养和教育造就了人才。我们且不说养是否包含了教,也不说社会形成是否有生的作用,单单是看养这个投入是否能得到回报,就要靠生来保证,因为首先要保证是一个人。对方的三号同学说,生是一种自然的行为,于此而否定它社会性的属性。
可是我们且不论精神生命能够确定人的人格,价值生命能够实现人的价值升华,单单是自然生命给我们的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其他又有什么可以替代的呢?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当我们看到无数的耄耋的华侨回国来寻根的时候,我们知道,生在人们心中的意义。今天对方同学只局限个人来谈生和养,可是我们说我们要树立的是一种新的生命观。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上已经存在了几十亿人,于是常常忽略生命的重要,我们看到要养这几十亿的人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于是就会怠慢生命。甚至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养的条件来剥夺其他人的生命。然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生命是上天赋予的权利,生命的尊严不会因为后天接着驳反,思路极清晰。
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所以善待生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只有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才是对生之恩最大的回报,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证。
主席:
时间到,谢谢。第四轮结束后,整场比赛就结束了,下面请在场的九位评委老师为两支队伍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表现进行打分。正方本轮得分259分,加已积分714分,总积分973分。反方本轮得分254分,加已积分691分,总积分945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余秋雨先生进行点评。有请。
余秋雨:
诸位,我非常高兴地听了刚才激烈的辩论。相比较而言,我觉得如果就论题的中国话语而言,应该是反方更有利,但是不知怎么一来这个话语的主动权慢慢地就移到了正方。他们就抓住了一点,就是本源。死死地抓住一点本源,那么这样你们讲的所有的有关养的重要性、培养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都无法把本源动摇。当本源不能支援的时候,所以讲的那个狼孩的问题他们也轻松地驳掉了。我们应该抓住什么呢?我有一个建议,就是你们要抓住的是恩字。可惜你们提到了,没有抓住。建议你们可以通过民政部调查有多少父母是生而不养的,做一些比较感性的调查以后,你们的发言一定会非常感人,然后把一个比较虚假的论题变成一个广泛的社会教育命题让大家都能够感动。你们那儿也犯了很多这类的错误,明明知道这是一次智能游戏,是我们评委们很狡猾地出了一个虚假的题目,你们全部在这个概念上玩上了。这样的话,越玩越把自己搞糊涂了。人类的恩情其实是很难衡量轻重的。只要是恩情,就很难衡量,由于施与者和接受者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能力和不同的生活阅历,一个小小的恩情可能改变他整个人生,在这种情况下,所以我们尽管今天的这个比赛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听讲者、辩手和我们的观众们都知道,我们应该用虔诚的心情不加衡量、不加比较成功。
地来感谢天地间给我们一切恩情的人。谢谢。
主席:
感谢余秋雨先生的精彩点评,接着我们请我们九位评委老师为两支队伍的表现打出评委印象分。正方本轮得分334分,加已积分973分,总积分1307分。反方本轮得分323分,加已积分945分,总积分1268分。通过双方的积分我们已经看出来了,我们本场的胜者也就是我们的总冠军就是电子科技大学队。恭喜!同时我们也感谢暨南大学队同学的热心参与,还有其他所有队伍的热心参与。
辩论规则一览
演讲成员组成
正方:一辩(第一发言人)、二辩(第二发言人)、助辩(视情况定人数)
反方:一辩、二辩、助辩
演讲次序
刎正方一辩发言→反方一辩发言。(各57分钟)
刎正方二辩发言→反方二辩发言。(各57分钟)
刎现场自由辩论(各710分钟)
刎反方总结发言→正方总结发言(各57分钟)
抽签决定正方或反方
自由辩论细则
(1)宣布自由辩论开始后,发言无须得到主席同意。每队每次只能由一人发言,每人至少发言一次,发言次序、时间不受限制。
(2)自由辩论时,任何一方的任何一位辩论员都可先行起立发言,正反方轮流发言、机会均等,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3)每队自由辩论总时间如规则所定,当一方发言总时间只剩下一分钟时,记时员将发出信号提示;待时间用完,记时员发出第二次信号,该方应结束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