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全文阅读 > 第9章 演讲与口才基础训练(6)

第9章 演讲与口才基础训练(6)


  2.3体态语训练

  演讲是由“演”和“讲”两个方面构成。所谓“演”,主要就是内容的演绎和体态的演示。体态的演示即体态语,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通过人体形态来生动形象地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感情表达由3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38%的声调和7%的语气词。”陶行知先生说过:“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矣。”

  由此可见,体态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体态语使用得当不仅能够有效补充和强化有声语言,还可以表达个体良好的气质风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看过毛主席演讲的人,一定都记得他演讲时两手叉腰,或者左手叉腰、右手挥向前方的姿势,它们给人以沉着、稳健、坚定、有力的感觉。同样,列宁演讲时上身前倾、右手坚定有力地挥向前方的样子也给让人信心百倍、大受鼓舞。

  以美术界为例,以前真正的海归派,都是文化精英,包括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傅抱石……都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现在的有些海归派,不一样了(重读“不”,手指微摇),一回来就大呼小叫地要让外国的东西进来,否定中华民族的文化,甚至不让学生用毛笔。你怎么这么厉害?你不就是出了几天国嘛,怎么不学学那些真正精英的海归派呢!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用得着你来救吗?靠评论家来捧,还说自己是来成就中国文化。(做鬼脸)这是艺术吗?这是吓唬我们老百姓。(全场笑声,鼓掌)

  上了美术学院一年级,就留着长头发,留着小胡子,那个丑就甭提了!(边做手势,边做鬼脸)难怪有人说我们搞美术的,“远看像个逃难的,近看像个要饭的,再看是个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个美术学院的”。(全场大笑)(摘自《演讲与口才》2006年第11期)

  【简评】

  这是着名画家韩美林在《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演讲中的两段话。他在演讲过程中,恰当灵活地运用了得体的体态语,使演讲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2.3.1体态语训练的基本要求

  1.准确适度

  在设计、运用体态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演讲的内容,有时还要考虑到观众、环境等因素,要求做到表意准确、幅度适度。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次演讲上,曾经闹了这么一个笑话:他手指着观众,说的是“我”,而手指着自己,说的却是“你们”。像这样体态语运用不准确,就会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招致长久的笑话和误解。

  2.自然优雅

  演讲虽然具有表演的性质,但是不能太做作,还是要求自然、大方、优雅、含蓄,即便是表现强烈的感情,也不能太过热烈,更不用做一些不雅的举动,如抓头皮、摸耳朵等。演讲者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细节,注重培养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的气质,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3.整体协调

  演讲者和谐一致的言行举止能让观众感觉舒服,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而,演讲者要做到3个方面的协调:①体态语要和口语协调;②体态语要和所表达的感情协调;③同时使用的几种体态语,如手势、眼神、身姿等要协调。

  4.简洁得体

  演讲时,体态语要讲究简洁适度,过少会显得死板沉闷,过多会让人感觉过于张狂、喧宾夺主。因而,在设计体态语的时候要本着简洁的原则,使每个体态语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体态语要符合年龄、身份、职业及演讲的主题,要大方得体,切忌故作姿态。

  5.富有个性

  演讲要充分考虑演讲者的自身条件、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来撰写演讲稿和设计体态语,这样的演讲会更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反之,生搬硬套或故意模仿他人的体态语,不仅不会为自己的演讲增色,反而会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2.3.2体态语的分解训练

  体态语可分解为两大部分:局部体态语和整体体态语。

  1.局部体态语训练

  局部体态语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嘴形等,在实际的演讲中,这些局部体态语并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互相协调、同步进行的。

  1)眼神训练

  在我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眼神的魅力。《诗经》中就有用“美目盼兮”、“美目扬兮”、“美目清兮”等句子来形容女子风情万种的眼神。而传统戏曲艺术更是注重“眉目传情”,为了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摄人魂魄,艺术家们不惜花费多年时光进行眼神训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够表达比语言更丰富的情感,甚至能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透过眼神,人们可以大概地揣摩出对方的情绪、状态、性格、年龄等。例如,一个人双目炯炯、眼神带笑、顾盼生辉,说明这个人充满自信、心情愉悦,其生活和工作经历应该比较顺心;若一个人目光黯淡、眼神呆滞,会让人感觉他心情不好,状态不佳,诸事不顺;若目光清澈如水,会给人以单纯、坦诚之感;反之眼神闪烁、目光游移,则给人以心虚感,仿佛隐瞒了什么事,惹人疑心。

  在演讲时,保持眼神交流很重要,因为保持眼神交流既可以帮助演讲者时刻了解听众对演讲的反应,还能够凝聚听众的注意力,让听众感受到演讲者的真情实感。因此,在演讲中,要重视眼神的运用。

  (1)眼神的运用。演讲时眼神的运用主要来有以下几种。

  ①前视。演讲者的目光直视前方,统摄全场,目光自然、亲切,表情大方、诚恳。前视最容易让听众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讲”,从而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②环视。环视也称扫视,即视线有节奏地从左到右,或者从前到后慢慢移动,与所有听众保持眼神交流。演讲者初上讲台时,可以采用这种注视法,以调动听众的注意力,起到静场的作用。但在演讲过程中不宜频繁使用,以减轻观众的压迫感。

  ③凝视。凝视是指演讲者用柔软的视线较长时间注视某一个听众。这种注视方法可以使对方因受到尊重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但是,要注意:①凝视的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影响对全场的照顾;②不能有过多和过于集中的凝视,以免给个别听众造成压力,也让其他听众有被冷落的感觉;③要注意视线保持柔软,不可过硬或过冷,以免使听众产生不快。

  ④虚视。虚视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注视方法,是指目光没有焦距,不集中在某点上,视线长而软。这种注视方法可以帮助演讲者消除紧张、舒缓情绪,将精神集中到演讲的内容上来,还可以留给听众落落大方的印象。

  ⑤点视。点视往往是对不注意听讲的听众,或者对会场不安静的部位进行有意识的关注。这种注视方法要点到为止,目光不可过硬,一般听众能迅速领会演讲者目光中的信息,保持安静听讲。

  以上各种眼神的运用并不是死板机械的,演讲者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听众的态度、自身的情感变化,配合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并结合会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灵活机动和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好眼神。

  作为演讲者,要充分认识到眼神的重要性,懂得各种注视的含义,不仅能够识别对方的眼神,获取信息为我所用,更要注重眼神训练,以便在演讲时充分合理地为有声语言服务。

  (2)眼神的训练。眼神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观察和学习。观察各种身份及各种场合的人的眼神,尤其是老师、领导、演说家的眼神,学习他们在表达不同内容时眼神的变化。

  ②练习和模拟。私底下要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同观察到的眼神比较对照,还可找几个人互相进行模拟演练。

  ③交际和演讲。要检验和提高训练的成果,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际应用。利用每一次交际活动和发言的机会,从有意识地试验到无意识地驾驭,逐渐形成成熟、稳定而又富有特色的魅力眼神。

  2)表情训练

  表情是指面部表情,即脸上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绪。表情是局部体态语中最直观的,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有人曾问古希腊最出名的演讲家德莫西尼:“演讲家最大的才能是什么?”他回答说:“表情。”又问:“其次呢?”“表情。”“再其次呢?”“表情。”

  德莫西尼的话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表情在演讲中的重要性。作为演讲者,要善用、巧用表情,来为有声语言增色添彩。但同时要牢记,演讲不是演戏,表情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工具,讲求的是自然、真实,过分的做作和夸张只会让听众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1)表情的运用。着名演讲理论家邵守义先生阐述了表情运用的5点要求。

  ①要有灵敏感。要比较迅速、敏捷地反映内心的情感,并应该和有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产生和结束,过长和过短、稍前和稍后都不好。

  ②要有鲜明感。要使面部表情准确明朗,使每一点微笑的变化都能让听众觉察到。喜就是喜,怒就是怒,不要模糊不清。

  ③要有真实感。演讲者的面部表情应让听众看出是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而不是华而不实,无病呻吟。

  ④要有分寸感。表情的运用要适度,不温不火,适可而止。过火,显得矫揉造作,不及,显得平淡乏味。

  ⑤要有艺术感。演讲中的面部表情应是既有生活中的真实,又有艺术性表现的结合体,拘泥于生活,就缺乏美感,过于表现艺术化,又会不自然。

  在所有表情中,微笑是最令人感觉舒服的表情。微笑被称为社交中最美的语言。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自然坦诚的感情流露,能够展示自信,拉近双方距离,获得对方好感。如果说语言是有国界的,那么微笑就是无国界的。在微笑面前,人们都会本能地报以微笑。正如纽约一家百货商店的人事主管所说的:“我情愿出高价雇佣一个脸上总是带着可爱笑容的、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女职员,也不愿雇佣一个满脸冷冰冰的博士生。”虽然微笑是发自内心的,但后天的训练非常重要。

  据说,日本航空公司在培养空中小姐时,就要先进行长达几个月的微笑训练。

  (2)表情的训练。表情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观察和揣摩。可观察电影、电视中人物的表情,也可观察雕塑、绘画、摄影作品中的人物表情。

  ②对镜练习。练习激动、悲痛、愤怒、感动、大笑、冷笑等各种表情,体会脸部肌肉的紧张程度。

  ③练习微笑。基本做法是不发声、不露齿,嘴角两端向略微提起,亲切自然,使人如沐春风。

  3)手势训练

  手势是体态语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人们在说话时总是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手势来配合语言和感情的变化,甚至在某些特殊场合和时刻,手势能够代替语言表达更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电影《列宁在十月》的结尾:列宁走上讲台,面对大厅里沸腾的人群,说:“同志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他的右手往前一挥,“今天,大家一直所说的那个工农革命,成功了!”影片定格在这一瞬间,列宁的右臂有力地前伸,掌心向下,四指并拢,果断地指着前方。这一手势既体现了这位伟人的意志和气魄,也表现了无产阶级事业一往无前的气势。

  (1)手势按动作到达的区域可分为以下3种。

  ①上区手势。手在肩部以上,表示肯定、振奋、激动、愤怒等强烈的感情,如右手握拳上举,表示决心。

  ②中区手势。手在肩部和腰部之间,表示平静、友善、坦诚的态度和情绪,如摊开双掌,表示真诚、坦率。这是交际中最常用手势,在演讲和发言中也时常用到。

  ③下区手势。手在腰部以下,表示憎恶、否定、反对、失望等情绪,如右手握拳向左下方挥动,表示抗议。这种手势在演讲中也常用到。

  (2)手势按功能和内涵可以分为以下4种。

  ①象形手势。象形手势是通过模拟、比画来体现事物的大小、高矮、形状等。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或商品交易时常常会采用这种手势。在演讲或交际时,象形手势不仅能够给人带来形象感,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夸张来烘托气氛。

  古代巨人的眼睛,像现今我们的眼睛一样,曾经看见尼亚加拉。(右手在自己眼前比划表现巨人用眼睛张望的情景)一万年前的尼亚加拉,和现在的是同样的新鲜有力!水从天上飞落人间,激荡起白色的浪花。(右手从空中快速划落,表现出瀑布从山上落下的情景)一群群的古人从山下走过,踏着起伏的山麓,蜿蜒向前,伴着瀑布的浪花,蜿蜒向前……(左手起伏状波动,表现古人在起伏山麓上蜿蜒行走的长龙的样子)他们一直在观察着瀑布,一直在做着思考……(右手食指指向大脑,再现古人思考时的样子)(摘自《演讲与口才》2006年第11期)【简评】

  这是一位演讲者关于“尼亚加拉瀑布”的演讲。演讲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手势,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完全融入了演讲。

  ②指示手势。指示手势是用于指明具体对象,如“我、他、你、这、那”,或者数字、方位等。使用指示手势要注意的是,所指的对象一般在视线所及范围内或大致有方向的事物。另外,最好不要用手指着对方,非要指明对方时,不要用手指,可以用整个手掌,掌心向上,并且注意语气和表情。

  ③象征手势。象征手势是表示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例如,伸出食指和中指形成“V”形表示胜利;将拇指和食指圈成圆形,其余手指伸展,形成“OK”图形表示同意、赞赏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