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还要加强演讲练习,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只有多登台,才能掌握丰富的演讲经验,掌握规律,做到心中有底胆气壮。
3.克服自大心理
自大者容易陷在自我狭小的空间里不能自拔,将演讲变成纯粹的自我表现,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以我为尊,目空一切。克服自大心理的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各有优缺点,在进行审视和评价时要尽量客观准确。评价自己时,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盲目自大;评价他人时,同样不能夸大对方的长处、神化对方的能力,也不能只看到他人的短处或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2)接受批评,并能够自我批评
要知道故步自封只能导致盲目自大,因此,要改变自大心理,一定要能够虚心聆听他人的观点,冷静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指责。但虚心接受意见只是第一步,自大者还要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内心的反省,通过内心的力量消化、吸收他人的批评,改变自大的心理,从而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外在形象。
3)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有付出才能有回报。同样的道理,要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自己要尊重别人。
不仅要尊重人,还要学会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不仅要“目中有人”,还要“心中有人”。只有这样,才会得到他人真心的尊重和关爱,才会得到珍贵的友谊。
4)正确看待荣誉,端正演讲动机
演讲主要是为了切合时代和形势的需要,弘扬正气、宣传真理,因而演讲者的形象也要求正直、磊落。如果把个人的荣誉和得失看得太重,反而同演讲的主旨背道而驰。
4.克服嫉妒心理
善妒者往往是心胸狭窄之人,心里容不下别人,整日多疑多虑、忧心忡忡,自然也无暇提高自己。因而首先要认清嫉妒的危害,积极拓宽心怀、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正确看待他人的成功,努力提高自己。
1)嫉妒有害于身心健康
人一旦产生嫉妒,就会萌生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复杂的消极情绪,长期陷在这些情绪中,不仅会使人自卑内向、郁郁寡欢,影响身心健康,还会使人无暇考虑如何提高自己,从而耽误前途,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只有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才能从心理上高度重视,为克服嫉妒心理作好必要的铺垫。
2)拓宽心胸,学会宽容待人待己,学会换位思考
要改变心胸狭窄的弊病,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善妒往往是自私自我的表现,潜意识里总担心别人比自己强。因此,一方面在积极进取的同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认识到人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别人取得了成绩并不等于自己的失败,多用宽容之心看待别人和自己,给自己一个较大的心理空间;另一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正确认识别人的优势和成功,转而思考自己的问题所在。
3)提高自己,丰富自我
嫉妒往往是因为别人比自己强,如果自己具有开阔的视野并具备足够的能力,就不会陷在狭隘之中庸人自扰。因此,减少嫉妒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充实、丰富自我和提高自身能力上。这样做是一举两得的,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闲暇时间少了,自然也就减少了“无聊生是非”的机会。
训练设计
(1)走路时练习抬头挺胸。
(2)每天放声大笑10次,培养乐观情绪,放松心情。
(3)暗示训练:每天清晨默念10遍“我一定要最大胆地发言,我一定要最大声地说话,我一定要最流畅地演讲。我一定行!今天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一天!”
(4)想像训练:至少5分钟想像自己在公众场合演讲,想像自己成功。
(5)利用各种机会同陌生人说话,每天至少同5个人有意识地讲话。
(6)每天训练自己“3分钟演讲”一次或“3分钟默讲”一次。
(7)每天给亲人、同事至少讲一个故事或完整叙述一件事情。
(8)练习当众说话,争取第一个上台演讲,活动结束后最好互相进行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
(9)演讲成功后要及时加以庆祝,这有助于增进自信。
2.2语音训练
演讲是有声语言的艺术。演讲者需要具备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因而,为了使自己的语言达到发音纯正、字正腔圆、自然流畅、感情充沛的标准,使演讲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平时就应该注重语音训练。
2.2.1发声训练
发声时的正确姿态:挺胸收腹,肩部放松,颈部、背部自然挺直,身体呈挺拔向上状态。这样的姿势能够保证气流运行畅通,具备良好的共鸣效果,使语音自然流畅、浑厚有力、悦耳动听。
1.气息训练
气息是使声音洪亮悦耳的原动力。演讲时,气息的运用十分重要。气息过弱,音量必定会小,说出的话不能有效传送到听众耳中;如果气息过强,虽然听众听得清楚,但效果不见得很好,并且时间长了,自己也会累。气息控制除了会直接影响声音的大小高低,还能够影响情感的表达。因此,要想使自己的声音运用自如、响亮清晰,又能传达出应有的情感,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气息运用技巧。
1)呼吸训练
常见的呼吸法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呼吸3种。胸式呼吸也称浅呼吸,靠上提肋骨扩大胸腔的水平度来吸气,由于吸入气流不多,因而发声细小,难以持久。腹式呼吸也称深呼吸,靠下降横膈膜扩大胸腔的垂直度来吸气,大声说话久了容易疲劳。而胸腹联合呼吸既有胸式呼吸水平方向的扩张,又有腹式呼吸垂直度的拉大,在肋骨、横膈膜和腹肌的共同作用下,胸腔得到扩展,流过肺部的气流明显增加。这种呼吸方法,胸腔容积大,控制力强,支持时间长,这就使发声有了根基,人们可以自如地调整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以适应讲话中各种发声运动的需要。同时,还可减轻喉头发声的压力,不仅能发出柔美圆润的音色,还能使嗓音不易沙哑,不易因疲劳而失声。
对于演讲这种费时较长,同时又讲求音量、音质等效果的说话方式来说,最适合的呼吸方法就是胸腹联合呼吸。
人的呼吸过程有以下两个步骤。
(1)吸气。保持站立姿势,上体正直,肩部放松,胸稍内含,小腹微收。随着气流通过鼻腔均匀吸入肺中,胸、肋、腰有膨胀并外扩的感觉,同时利用小腹收缩的力量控制住气息不使其外流。同时要注意:吸气要深,但不可过满,七八分足矣。因为过满则不易控制,容易一泻而出。
(2)呼气。姿势不变,腹肌用力,使横膈膜慢慢上升,两肋和腰部逐渐放松,将肺部的气缓缓呼出。同时要注意:呼气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忽大忽小,保持柔和度和持续性。
呼吸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练缓吸缓呼,然后再练急吸急呼。另外,在配合语句进行练习时,要学会节约用气,要根据语句的需要控制吐气量。一句话说完以后,不能一下子把气放光,时刻要留有“余气”,以避免出现底气不足或“气竭”的现象。
2)换气训练
在演讲时,要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安排时间不等的停歇,而每次停歇都需要及时换气、补气,以保持声音的饱满、流畅,保证语气从容和情感自然。换气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大气口。气口即换气之处。大气口也就是少呼多吸的换气法。演讲时,在表达允许有短暂停顿的地方,先吐出少量的气,紧接着深吸一大口气,为下面的话语准备足够的气息。
(2)小气口。小气口是只吸不呼的换气法,也称“偷气”,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弥补底气的方法。演讲时,在话语停顿处急吸一小口气,或者在说完一个字时带回一点气,这都属于小气口。
讲话时不失时机的换气,不仅自己说着流畅,别人听着也舒服。所以,在训练时,必须重视换气,学会安排大小气口,使自己对气息的运用自如、熟练。
2.共鸣训练
共鸣训练能够使人的声音更加集中、圆润、响亮,并具备一定的穿透力。常用到的人体共鸣腔主要是:口腔、鼻腔、胸腔。其中,以口腔共鸣为主,胸腔共鸣是基础,鼻腔共鸣起辅助作用。
共鸣训练方法有以下3种。
1)口腔共鸣训练
在进行发声训练前,可用“半打哈欠”法来体会共鸣时口腔的状态:将双唇收拢并用力,下巴、喉部放松,牙关打开,鼻咽关闭。
2)鼻腔共鸣训练
可以通过鼻辅音m、n、ng来体会鼻腔共鸣,还可试着发“嗯——”音。先闭口发“嗯——”音,然后逐步张开口,此时若能使“嗯——”音不随嘴巴的开合而出现音色明暗的变化,则表明鼻腔共鸣准确;还可发a的中高长音,此时用手摸脸颊,可感觉脸部振动,表明口腔和鼻腔在共鸣。
3)胸腔共鸣训练
尝试发a的低长音,此时用手按胸口,可感觉胸部振动,这表明胸腔在共鸣。
3.吐字归音训练
吐字归音是说唱艺术特有的一种发声方法,是指在吐字发声时要咬准字头(主要指声母),吐清字腹(韵头和韵腹),收住字尾(韵尾)。
作为演讲者,可以借鉴其方法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以使自己的口齿更加清晰、语音更加圆润。
吐字归音的要领有以下3个。
1)字头要咬准,“出字”要有力
字头是指声母或声母加韵头。发字头时要注意发音部位准确,发音动作标准,要咬住字头,“出字”要有力、短促。
2)字腹要响亮,“立字”才圆满
字腹也就是韵腹,字腹发得好,字就“立”起来了。发音时要有意强调,适当拖长、念重一点,经过共鸣处理,声音才会圆润饱满,达到“腔圆”的效果。
3)字尾要收全,“归音”要到位
字尾即韵尾,字尾的发音也称“归音”。字尾同字腹相比,其音质多含糊不定,容易被忽略不读,出现草草收尾的情况。所以,需注意归音到位,干脆利落地收好字尾。
字头、字腹、字尾虽然是一个字音的3个部分,但在发音时不可分割开来,要作为一个整体去对待,掌握从字头到字腹再到字尾的圆润过渡,使每个部分到位且衔接流畅,确保出字有力、立字圆满、归音到位。
2.2.2朗读技巧训练
朗读就是将书面形式的语言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要使朗读接近或达到完美,除了要做好朗读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读准普通话的声韵调之外,还要重视并合理运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技巧。
1.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或说话时出于人的生理需要、语法需要或感情需要而出现的声音上的间断。适当的停顿不仅可以使说话者得到歇息的机会,还能够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内容和文章的感情,给听众一定的思索和回味的空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而如果不懂得适时的停顿,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就会使人有急促感,显示不出说话者的感情和力度。
林肯非常善于使用停顿。当他说到某一项要点时,他会倾身向前,盯住对方的眼睛,可达一分钟之久而不说一句话。这种突然而来的沉默和突然而来的声响有相同的效果: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恰如其分的停顿能产生非凡的效果,这是语言本身难以达到的。”
停顿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也称为自然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受语言的内在结构制约而作出的,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在书面形式上用段落和标点符号来体现,也称为句读停顿。句读停顿时间的长短大致参照以下标准:段落>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和分号>逗号>顿号。朗读时根据段落和标点符号来作停顿,就能够做到语义层次分明。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最长又最短,最慢而又最快,既可扩展到亿万斯年无穷大,又能分割为分分秒秒无穷小;它对人类最公正而又最偏私,最慷慨而又最吝啬;它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你珍惜它,它就对你慷慨;你忽视它,它就对你吝啬,甚至惩罚,让你后悔终生。因此,它的价值最为平凡而又最为宝贵。它是什么?它就是时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圣贤为它讴歌,为它赞叹!(钟礼平《时间赋》)
(2)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中间,按语法成分所作的停顿。这种停顿的时间比前者的要短。
被你从你的公馆门口一脚踢开的那个讨钱的老太婆/现在怎么样了?(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这句话的主语“老太婆”之后要作一短暂停顿,这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停顿。
另外,在岛上你会时不时地听到/人家窗户里传出悠扬的琴声。
这句话的谓语动词“听到”后要作一短暂停顿,这是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的停顿。
其他还有联合结构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等。这些成分之间不是必须要停顿,要视具体句子而言。
2)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也称强调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表达语言蕴涵的某种感情或心理状态,如激动、悲伤、紧张、疑虑、沉吟、回忆、思索、深情等,使用这种停顿时不受语法限制。感情停顿是一种极重要的语言表达技巧,它能充分展现“潜台词”的魅力,使听众能够参与其中,领会那些无法言表的思想感情。有意识的停顿不仅使讲话层次分明,还能重点突出,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感情停顿可长可短,视感情的需要而定。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在这句话里,如果在“爆发”和“灭亡”之前作一短暂停顿,能够使听众深切感受到“沉默”的可悲,唤起听众“爆发”的意识,并将演讲者沉痛的心情表露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