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
我是1975年出生的70后,今年整整40岁,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今年正好40岁,选在这个时间出书,一个是多年前我就有了为大众出养生书的愿望,但那时总感觉自己尚年轻,资历不够深厚,这些年我潜心学习和不断实践,正可谓“学无止境”,学习更多,方知自己贫乏,也更明确了自己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加上出版方的真诚邀请,我的很多患者纷纷期待我能出本惠及百姓的养生书,一切水到渠成,也就有了今天这本书的问世。
我算不上“老中医”,但在别人眼里却带了几分传奇色彩,从部队起家,到中医研究生,有幸作为解放军第三批名医带徒工程的一员,跟随中国平衡针灸创始人王文远教授学习,并得到恩师的亲传;从一个中医继承者,到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排至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工作,还创立了“五步调心疗法”,还有幸担任中国老年学会平衡针灸学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名医论坛理事等要务。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我也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恩师的培养、首长的关怀,我只是一个用心看病,普普通通的中医大夫。
我出生在山东阳信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自学成医,我非常尊敬我的父亲,他可以说是为孝学医,为子女学医,为乡亲学医。他最初是为了给家人看病而学医,后来又无私地为乡亲们施药治病。年幼的我,常常去县医院等父亲下班,有时候父亲忙不过来,十来岁的我就开始帮忙。熟练了以后,家乡人就会在我父亲不在家时请我帮忙扎针了。就是那时,我对中医、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2年,我响应国家号召而入伍,初到新兵连,就以针灸这一技能赢得了战友们的厚爱,被优先选拔学习战地救护及护理操作技术。当时汽车修理和汽车训练是最火热的,而面对汽车修理技师、驾驶员、烹饪、兽医这些让旁人打破头的选择,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没人要”的卫生员。
因为爱好使然,别人觉得很难、很苦的事情我却很享受。在自学中医的同时,我也不忘进修。1994年,我作为一名战士去解放军海军406医院进修麻醉师一年,之后又考入了全军区只有5个名额的第一军医大学的临床专业;2005年,考入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攻读中医诊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医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自始至终,都没有忘记过父亲的教诲与寄托,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行医多年,我发现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都会“因气生病”,也就是中医讲的“气生百病”。人体的疾患大多是由体内的气血不调、心理失衡引起来的,心理失衡是疾病的症结所在。治病先治人,治人先养心。紧紧围绕心理平衡这个切入点,一语道破“心机”,一点解开“心结”,这对气血的畅通、症状的改善、心理的调节,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探索,我已经逐渐总结并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就是“五步调心法”,包括“调心话”“调心针”“调心罐”“调心药”以及“调心膳”,即将有中医特色的针灸、拔罐、中药、饮食、心理疗法并用治疗。
治病,首先要抓住患者的心理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每当有新患者来就诊时,我总是会尽力挖掘患者的内心所想,设身处地为他提出指导意见,真正进入患者的内心,为患者解开心结。此外,再结合患者个体的不同运用针灸和拔罐,虽然花的时间多了,但是可以在短期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还是很值得。
在用药上,也是养心为先。在用药养心的基础上,根据喜、怒、忧、思、悲、恐、惊对患者的不同影响,从中医五行的角度进行配伍,来综合养心。我用的最多的就是清心火、平肝气、和脾胃、补肾气、除血瘀的方法。“五步调心法”还讲究“调心膳”,在看诊过程中,我会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从膳食入手,帮他们先拟个方子,定好用量,这样量身定做养心的膳食,收效颇佳。在这本书里,我也将自己治病的“五步调心法”毫无保留,一一融到各个章节里,奉献给大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养心、调心”理念的指导下,我已治愈了无数的患者,也进而拥有庞大的患者群,大部分都是口口相传的患者,他们的信任时刻提醒我要把这份真诚回馈给百姓。于是工作之余我还经常义诊、做培训、专题讲座,可以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台港澳和海外,对自己的医疗技术毫不保留。
很多人都说我不仅是一名好的中医,还是一名好的心理医生,而对于我来说,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这是我父亲的教诲,也是我作为一个医生、一个党员义不容辞的事情。我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培养,感谢上苍给我能为百姓解除病痛的机会,更感谢那些因为有缘而信任我并让我不断增长诊治技能的患者朋友们。然而我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医治天下所有的病人,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多掌握易懂易操作的中医知识,调好了心,养好了心,自然气和心顺,不再受病痛困扰。这本书,我从2012年一直写到2015年,虽然已尽我所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毕竟个人能力有限,难免存在纰漏,但是只要能给读者带来哪怕再小的收获也是我的荣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