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受她孙子邀请去给老太太检查一下身体,检查完发现老人家身体好得很,气血也很充盈,精气神一点也不像一个将近百岁的老人。听她孙子讲,老太太年轻的时候也吃过很多苦,但是很少见她愁眉不展怨天尤人过。我当时就感叹,豁达的心态就是长寿的秘诀啊!
这里也教给大家一个养心补脑的中医秘法,就是用手梳头。很多人会觉得这个方法太简单,对它的效果心存疑虑。其实,大道至简,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繁琐的方法。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会汇聚在头上,按摩头部就按摩了所有的阳经。
按摩方法是,用手稍用力揉后颈,使新鲜气血可以往头部流动,用手指从额头向后脑勺梳头。遇到的小疙瘩都是经络不通的地方,可以在此处停下,多多按摩。等小疙瘩消失的时候,人体经络就会恢复通畅了。每天用手指梳头10~15分钟就可以了,要想效果好,一定要长期坚持才行。
4.心足够强,肠动力也旺
我们常用“心腹之患”来形容问题非常严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把心与腹联系起来?
我有一位在山东省立医院做主治医师的朋友,有一次,他跟我咨询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他有一位病人腹部疼痛难忍,被120送到急诊室,医生检查怀疑是小肠急性出血。打算做手术的时候,病人的家属多说了一句,说病人有心脏病史。这时候一做心电图,发现病人的心脏问题很大。再仔细一检查,发现这位病人并不是小肠急性出血,而是心脏病发作,表现出来的却是腹部疼痛。
他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后来有类似小肠疾患的时候,他都会去检查一下病人的心脏。后来发现,这种情况很是普遍。他问我,行医这么多年,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就说,我在临床工作中也抢救过不少心脏病猝发患者,这让我发现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当心脏病猝发患者被抢救过来之后,他们常常会急着想跑着要去大小便,我一般都会说就告诉他们别着急,不仅不会大小便失禁,去了厕所也什么都排不出来。结果他们真的排不出来。
这并不是我神机妙算算出来的,而是我知道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的辨证关系。心出现了问题,首先就会影响到肠。小肠因为紧张产生收缩,会使肠腔内压力骤增,传递到大肠,使人产生要大小便的错觉。
小肠怎么会跟心是表里的关系呢?这得从头说起。心与小肠两者在五行都属火,心居胸中,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分清辨浊。二者经脉相联,气血相通。
小肠在腹部的中央,上连接胃,下连接大肠。其生理功能有二,一是承接由胃传来的食物,再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精华,通输达到全身各部,以供给脏腑机能活动的需要;二是分清辨浊,就是将饮食中的精华部分输送全身,将糟粕部分变为大便。如此功能失调将出现腹泻、便秘等大便失常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假如心出了问题,小肠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有所反应。比如心火过旺,一般有心烦口渴、口舌生疮的现象,这些都是小肠实热的表现,叫作“心移热于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出现心烦意乱、舌尖赤痛等心火上炎的症状。
在经络上,心经在手臂内侧,小肠则延手臂上升到头部。经临床实践证明,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比如心脏病发作时常常会伴有背痛、胳膊痛,疼痛的部位大多是小肠经的线路。
我有一个患者总是肩部发紧,伸展不开。这种经络病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但我经过施针后效果不好。经过我反复细问,才发现原来病人心火大,病根不在小肠,而是在心上。我就对病人进行了心理舒解,然后对症治疗,这次效果很好,病情再也不反复了。
如今不少西方医学工作者经研究也发现,肠胃系统与大脑高度相关,肠道内的神经细胞竟有上亿个,脑内的许多神经递质在小肠内都能找到,因此研究者认为,肠是人的第二个大脑。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看破了。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研习医学时间久了,在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后,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知识只是前人早就知道的。到目前为止,我也仅仅学了中医的皮毛。
心和小肠在五行中都属火,主生热。像身体寒凉这样的情况,除了和心有关,其实也和小肠有关。
说了这么多,对我们养心保健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我认为,认识这两个脏腑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找到方法让身体热起来。身体一热,心动力足,肠也就康泰无忧,身体的消化吸收和大便自然顺利。
现在很多人身体热度不够,特别是到了冬天总是出现手脚冰凉的状况,这就是心脏的热力不够导致的,这样的人往往手上除了大拇指之外都没有半月痕。对这样的人,我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泡脚。泡脚也是有诀窍的,水温要一直保持在40摄氏度左右,不要低于37摄氏度,水的高度要没过脚踝,时间保持30分钟就足够了。一个月之内,手上的半月痕就会长出1~2个,长期坚持,就会改善心与肠火力不足和手脚冰冷的状态。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身体不再寒冷,时间久了,你还会发现自己再也没有腹胀腹泻、肠鸣脐痛、大便不利的症状了。
在这里再提醒一下,一些体质极度虚弱、低血压、严重心血管病人和孕妇就不适合泡脚。如果您泡脚后感觉身体反而更差了,也就没有必要坚持了,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5.心血不畅,肺气不通
我打赌,现在不论男女,十个人有八个人阳气不足,体质偏寒,其中以女性更为严重。有一个冬天的下午,一位很有名的女演员来到我处咨询。她参演过一部很受欢迎的古装剧,以前我爱人经常追着看。
这位女士一来就跟我说,她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肺病,但是去医院没有检查出来。我赶紧问她,凌晨3~5点是不是会失眠?她摇了摇头说不会,我稍稍放下心。我再问她咳嗽吐痰有泡沫吗?她又说没有。我给她号了号脉,看她即使化了妆也难掩憔悴苍白的脸色,舌苔也发白,四肢冰凉,就知道她寒气侵肺,严重凝滞了气血。于是我问她是不是感冒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她点了点头说,因为在冬天拍戏,剧情需要所以穿得少,还有落水的镜头,拍完戏就发烧感冒了,当时吃点感冒药好了。谁知道从那以后隔三差五就感冒,还久咳不愈,吃了很多药就是不好,现在她非常担心,怀疑自己患了慢性肺病。
我就告诉她,放宽心,她只是体内寒气太盛,穿衣不注意保暖,还不遵医嘱地吃了很多西药,这样寒气持续伤害肺,造成她现在经常感冒,呼吸系统的症状特别严重。
通常这个时候,我会在病人的背部和胳膊内侧刮痧以去除寒气,但考虑她工作的特殊性,我就给她开了汤药,嘱咐她多加保暖。在五行上,心属火为“喜”,能克肺属金的“忧”。我让她以后别担忧,否则会加重疾病,应该经常开心,多笑笑,有利于缓解肺部的痛苦。果然,后来她再找我复诊的时候,体内的寒气就去了大半,各种症状也缓解了。
我们都知道肺在人体的上部,主管呼吸,外界寒气最先侵入的就是人的肺。而肺相对比较娇气,要是心的火力不够,身体阳气少,血液运行不畅,不能够抵抗外界的冷热变化,那么肺就遭殃了,人也会患发烧、咳嗽、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那么为什么外界寒气来的时候都是先攻击肺呢?肺与心是什么关系?以后怎么做才能不再容易受寒感冒呢?下面我们大家来简单了解一下。
我们已经知道心主血,属火,“血为气之母”。而肺主气,属金。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上。肺通过呼吸,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而肺吸气的过程,必须依赖血液的运载才能布达周身,浊气也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于肺,排出体外。所以,只有心的功能正常,血液流通顺畅,身体的呼吸才能通畅、均匀,体内外气体才可以得以正常交换。
当然,心对血的主宰功能也要靠肺才得以正常发挥,“气为血之帅”。身体的气由肺产生,只有身体的气充足,才能带动正常的血液循环。我们知道,心脏不断跳动带来热量,温度很高,而别的脏腑在这个热度下可受不了。最明显的就是大脑,要是身体没有冷却设备,脑子早就烧糊涂了。而肺就是身体的冷却机器,所以我们既有心的热推动血液流动,也有肺的冷却,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所以心与肺之间在生理上联系密切,在发生病变时亦常互相影响。气行则血行,血至气亦至。若血无气推动,则瘀滞不行;气无血运载,则涣散不顺。因此,肺的功能失调,可使心血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身体气机不顺。
肺是直接和外界接触的器官,所以外界寒气会直接侵扰到我们的肺部,天地的寒气会直接从肺部干扰我们的身体。中医认为寒则凝,寒气会让气血流通不畅,若寒气常干扰肺,人就表现出经常感冒和一些呼吸系统的病症。
当然许多从来不感冒的人身体内也是有寒的,只是暂时没有发病而已。如果自己有脸色苍白,喜欢热饮,舌苔淡薄发白,小便发白,痛经,手脚冰冷,手指甲没有半月痕这些特点,都是说明体内有寒,需要及时调理。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基本上不会感冒发烧,很多人向我请教我日常如何保养的秘诀。下面我把自己的方法说一下,其实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能帮助到大家,也算是我的荣幸了。
我基本上很少吃凉的、冰镇的食物。如今我们有了冰箱,很多人不管冬夏都喜欢吃凉的东西,其实这对我们的身体伤害特别大,身体的火力就是在寒凉的食物中慢慢熄灭的。在夏天,温度高,人体毛孔大开,我都是宁愿热一点,也不会贪凉长时间吹空调,否则寒气就会肆无忌惮地进入我们的身体里。再就是感冒了不要盲目吃西药,很多西药吃了见效是很快的,但是西药会抑制身体排寒气,将寒气滞留在体内,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一感冒就去吃西药。
如果受了寒,感觉快要感冒了,这个时候我会喝大枣生姜红糖水。一般加大枣9颗,红糖50克,生姜50克切成丝,煮上1000毫升的水,趁热喝完,再睡一觉,出出汗,第二天感冒迹象就没有了。
其实打喷嚏是身体自动驱除寒气的表现,要是有了打喷嚏的欲望,一定不要遏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打几个喷嚏后身体会暖暖的,这就是体内的寒气会随着喷嚏排出体外的缘故。
6.心事一多,脾运化就差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全民都在关注这场第一次在我国举行的运动盛典,以及我国运动健儿的骄人战况。我也不例外,经常看新闻,了解最新动态。在奥运会开到一半的时候,一天晚上两点多,我被电话叫醒了,说车已经开到我家门口,让我赶紧带上医药箱,马上去一位局长家出诊。
在路上我了解到,原来生病的是一位负责奥运会安保工作的局长,这位局长因为工作的原因,那段时间事情非常多,身体超负荷运转。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吃不下、睡不好,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也不太在意。今天晚上突然胃痛难忍,都快晕过去了。因为现在是特殊时间,工作需要不方便进医院,就让我去紧急处理一下。
到了这位局长家里,看他大汗淋淋,用手捂着胃部,我赶紧过去号了下脉,发现是心火上炎,脾胃虚弱。于是,我就在他双脚上各下一针,同时让人按摩他的胃部。过了一会儿,他排了一些气,胃也就不疼了。工作人员说他晚上已经好久没有睡好了,我就在大脚趾上给他灸了30分钟,还没灸完,这位首长已经沉沉睡去。
因为他身体相对比较虚弱,之后一段时间,我都在给他调理身体。不久,这位局长胃口慢慢恢复了,脸色也红润了,到奥运会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基本上恢复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遇到一件麻烦的事,或是工作压力太大,就会感觉吃东西不香。很多孩子在考试期间,也会吃不好、睡不香。这个时候即使吃了饭也不易消化,容易腹泻,还经常疲劳乏力。
这主要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是五脏之主和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如果不平静,思虑过多,其中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脾运化变差。
大家都知道,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的运化,被人体消化、吸收后才能变成营养,经血液输送到全身,供给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人心里装的事太多,思虑过度,就容易伤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会影响到脾的运化,造成少食、腹胀、身体乏力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黄帝内经·素问》如是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心里考虑的事情太多,精神过度集中,就会使体内的正气停留在某个部分而不能正常运转,以致“气结”。其实,原本一个人有点心事,或者是短时间内思虑较重,对身体的生理活动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长时间内思虑过度就不行了,会影响我们体内气机的正常运行。气一停,血也跟着瘀结,脾胃得不到很好的滋养,消化功能当然会减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