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答道:“同昌公主归天了!”韦保衡心里一喜,却故意后退了几步,凄然的道:“怎么会?怎么会?我去歇着的时候同昌公主还是好好的,怎么这么一会就出事了,你们这些太医是怎么照看公主的!?”
所有人都胆战心惊,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那韩太医已经颓废了,不管什么原因,这同昌公主的死他都难辞其咎!那虚无道长是他引荐进宫的,也就是这个人,害了同昌公主的性命!
韦保衡见众人没有话说,“本驸马现在就进宫向皇上禀报这噩耗,也不知道皇上受得了受不了?”众人的脸色更是灰白一片,皇帝的爱女之心,他们是有目共睹的啊!
韦保衡到宫中禀报公主死讯,他刻意将自己的发丝弄乱,做出憔悴不堪的模样,连夜进宫。韦保衡一副伤心欲绝的神情,一边婉述公主临终前的情形,一边痛斥御医们诊断不当,误投药石。皇帝深夜被韦保衡惊醒,猛听得爱女的死讯,简直有些支撑不住,趴在龙椅上大放悲声,哀痛中,他也理清了事实的真相,那虚无道长就是一个骗子,什么九转还魂丹都是骗人的!是他哄骗自己喝下了那肉灵芝,害得他这一生都要在不安和愧疚之中度过,但是如今这虚无道长已经逃走了,虽然有神策军跟着,他也鞭长莫及!
皇帝怒不可遏,立马下旨全力缉捕这虚无道长,盛怒之下,有下令将皇宫中所有的道士都秘密的杀死!他再也不相信这道家的骗人之术了!
皇帝余怒未平,他痛失爱女的锥心之痛根本无处发泄,想起所有的道士都是韩太医引荐的,不禁怒火中烧,对驸马的话全单照收,把女儿的死一骨脑地归责于御医头上。
当即,他宣旨上朝,一边不停地流泪,一边下旨将翰林医官韩宗邵等二十几个给同昌公主诊治过疾病的御医全部斩首。二十几颗头颅含冤落地,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也牵连获罪,全部收入京兆大牢之中。
韦保衡不禁心惊胆颤,生怕皇帝的怒火蔓延到他的头上,于是就在一旁哭诉:“同昌公主实在一个不错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性情温婉,乖巧宜人,绝没有一般皇家公主那般刁蛮任性。我们韦家见娶进了这么一位能给韦家家带来无限荣耀和好处的高贵媳妇,上上下下乐不可支,在生活上尽量安排得极尽奢华、舒适,以免亏待了公主。
出入有车辇,行止有仆人,简直不让她走动一下,生怕累着她、摔着她;吃的是难以想象的山珍海味,一道日常菜“灵消炙”,就是用喜鹊舌、羊心尖烹制出来的,吃一回就不知要斩杀多少喜鹊和肥羊,而这还算不了是顶好的菜;喝的则更为讲究,如玫瑰露、凝霜浆、桂花酒,真是数不尽数,单说“玫瑰露”一样,必须是清晨在盛开的玫瑰花上收集的露水,十几个人一早晨才能收到一小瓶,而同昌公主一口就喝下了;穿的则是珍珠衫、狐白裘、火蚕衣,据说“珍珠衫”夜里能发光照亮周围三尺远的地方,“狐白裘”则夏日炎炎可着裘衣消暑,“火蚕衣”则冬日凛冽能穿单御寒;外出时乘的是“七宝车”,行走起来风驰电掣,而车内却不感颠簸,且阵阵异香飘逸,车过半日不散。
可是就是这样的小心翼翼的伺候着同昌公主,同昌公主还是香消玉殒了!皇上!一切都是微臣照顾不周,望皇上责打!可怜同昌公主临死之前还挂念着韦家,说要让皇上好好的看顾韦家!韦保衡何德何能,能娶到这么贤惠的妻子!”
说罢嚎啕大哭,极尽悲伤之能事,皇帝不禁也哀伤不已,道:“朕知道韦家对公主不薄,同昌公主的事情朕不会怪罪于你们,朕明白!你是同昌公主的所爱,朕也绝不会亏待于你的!朕现在就任命你为集贤殿大学士!”韦保衡不禁惊喜不已,这位子相当于宰相啊!
韦保衡娶了这金枝玉叶的妻子,算是三生有幸,沾尽了光彩。两年之中,几乎不停的升迁,由翰林学士开始,升到郎中、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承旨、开国侯,一直到集贤殿大学士,年纪轻轻的就缺身於宰辅的高位了。想不到同昌公主的离世,反而让皇帝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愧疚和后悔里,因此面对同昌公主爱过的韦保衡,他也格外的照拂。
宫中这么大的动作,早就惊动了所有的人,郭淑妃接到这噩耗,简直就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跌跌撞撞地跑到飞霜殿,见了韦保衡和皇帝,才确定了同昌公主的死讯,当时就哭死了过去。
杨瑜也是伤心不已,对这同昌公主她是真心的疼爱的,想不到事情真的和担心的一样,那虚无道长真的是个骗子啊!但是这皇帝为了同昌公主的死,屠杀了这么多人,也实在是太过残暴,同昌公主的死因杨瑜最明白不过了,和那些太医并没有什么关系,更况且那些三百多太医的亲族?
恐怕又是一场祸乱啊!果不其然,唐懿宗悲痛之中的不仁之举,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纷纷议论,举国上下为之忿忿不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认为皇帝此举引起了众人的不满,终必给朝廷带来灾难。虽然二十几位御医已死不能复生,但那三百多位御医的亲族如果释放出来,或可安抚一下不平的民心。
于是刘瞻召来谏官,怂恿他们上奏进谏,据理力争功谏懿宗;无奈这些谏官们都深知额宗喜怒无常的脾气,在这个时候进谏,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所以一个个都噤若寒蝉。刘瞻见这帮人无用,只好亲自以宰辅的身份向统宗启奏道:“生命长短,在于天定。公主有疾,深触陛下慈怀。宗邵等人为公主疗疾之时,唯求疾愈,备施方术,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人力难以回天,致此悲局,实可哀矜。今牵连老少三百余人入狱,天下人议论纷纷,多有不平。陛下仁慈达理,岂能被人妄议,还当居安思危,安抚天下民心。伏愿陛下少回圣虑,宽释牵连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