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武宗在服了赵、刘等人炼出的丹药后,竟和他的爷爷一样,变得性情躁急,喜怒无常,到后来中毒太深,面容枯槁,临死前十余天口不能言,年仅33岁便到爷爷、父亲那里报到去了。
唐宣宗(810—859,李忱),是宪宗第十三子,和武宗是同父异母兄弟。他在治国方面,有老祖宗唐太宗的遗风,时称“小太宗”。他和老哥武宗对着干,一上台便立即杖杀和流放用金丹毒害武宗的道士赵、刘等人;又下诏重兴佛教,令凡于武宗朝所毁寺宇一律重建。但有一点他与老哥相同,那便是服丹药以求长生。起初,他令道士配制长生药;而道士知长生药都是骗人的勾当,宪宗、武宗均因服药或病或死,朝野皆知,若再把今上毒死,自己小命难保,便开出一个怪方:制长生药需李子衣、桃毛、龟毛、兔角、生鸡膜各10斤。这样的材料,当然无法配齐。宣宗知道士借故推托,又令人遍访名医。结果有个叫李玄通的人,得到宣宗宠信,以70万钱的高薪聘入宫中,任其为太医,并命其配制长生药。李玄通不负帝命,与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三捣鼓两捣鼓,终于把“仙药”捣鼓了出来。哪知宣宗在服药后,背上竟生出毒疮。大中十三年(859)八月,宣宗背上的毒疮恶化,以致不能上朝,没几天便带着金丹之毒永别了人世,年仅50岁。
除了以上这5位,还有几位唐朝皇帝也曾迷恋丹药。唐高宗曾于开耀二年(682)服食丹药;武则天晚年服用过道士胡慧超的丹药;唐玄宗也曾命道士在嵩阳观炼丹,“安史之乱”后退为太上皇了仍念念不忘金灶烧炼丹药之事;晚唐的文宗也曾服用过丹药,不过他在服食了郑注炼制的金丹之后,病情还有所好转,不知是真是假。
唐朝皇帝前仆后继地迷恋丹药,除了追求长生不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治病。李唐皇族有一种遗传病叫“风疾”。据史籍明确记载,患此病症者,有高祖、太宗、高宗、顺宗、穆宗、文宗、宣宗等人。“风疾”即现在所说的中风,发病急骤,死亡率高。高宗时期,皇后武则天之所以能掌握朝政,就是因为高宗患有风疾,长期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以操持政务,而让她钻了空子
皇帝听了杨瑜的话,心里一阵烦躁,他其实也是不知道怎么办,只是太妃死后,心里不安和烦躁不能遏制,读多少的佛经也没有用,他才会找道家的东西来试一试。只是听杨瑜这么一说,他似乎还是草率了一点啊!
只是他还是想要看一看道家的办法能不能让心平气和,忘记烦忧,他简直觉得自己要发疯了啊!
皇帝端起杨瑜泡制的花茶,若有所思,道:“瑜儿的话也有些道理,朕再想一想!”杨瑜见皇帝不听自己的劝,微微皱眉,道:“皇上,背叛佛主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皇帝的脸色大变,杨瑜的话触及了他心里最深的恐惧,他既想用道家的修仙之法,却又如杨瑜所说一般,害怕背弃佛主会有不好的下场,心情顿时就乱了,脸色不难看的道:“瑜儿!说话注意分寸!”
杨瑜见皇帝有些发怒,也自知刚才的话是过重了些,歉然道:“是臣妾失言,只是臣妾是关心皇上啊!”皇帝的脸色才微微缓和,道:“朕也明白!只是此事朕自有计较,爱妃不必多言!”
说罢,皇帝站起身,将那花茶放下,道:“朕还有事,就不陪着你了!”杨瑜不禁有些黯然,她只不过说了一句,皇帝就翻脸了啊,看来这皇帝的性情可是变了不少啊!
虽然杨瑜也见不得有多么关心皇帝,但是被人呵斥的感觉总是不好的。
皇帝渐渐走远,杨瑜才叹息一声,慢慢地从宫门走回,却见刁公公看着皇帝的花茶,神色肃穆。杨瑜走进****殿,走到他面前,取过那杯花茶,叹息道:“皇上竟一口也没有喝,是本宫的手艺退步了?”
说罢端起花茶,就要往自己的嘴里送去,刁公公大惊失色,急忙将那花茶打落,那瓷器破裂的声音是如此的尖锐,如此的刺耳,杨瑜不禁惊呆了,她只是想闻一下这花茶的香味,这刁公公为何如此紧张?
刁公公见杨瑜那灼热的眼光就这样盯着自己,不由得一丝心虚,急忙暗下眼帘,道:“这茶水已经凉了,娘娘的身子不好,喝凉的对身体无益处!”
杨瑜狐疑地看着他,“哦?本宫要多谢公公关心了,只是一杯花茶而已,公公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
刁公公没有回答,只是说道:“奴才将这里收拾一下,娘娘还是进去休息吧!”杨瑜虽然满腹疑问,但也知道刁公公是不会告诉她的,她直觉那花茶有些问题,但也说不出所以然来,那花茶是她亲手泡制的,并不曾假手于人,况且,她也喝了一杯,什么事也没有啊?
若是这刁公公做了手脚的话,自己怎么没有事?他又意欲何为?
杨瑜只觉得理不清这一团乱麻,不由得叹息,或许根本就是自己多想了吧!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
皇帝回到了飞霜殿中,韩太医依然在等候,皇帝却犹疑起来,不得不承认,杨瑜的话还是给皇帝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其实也是怕死的,万一修仙不成,好得罪了佛主,那又该如何是好?
韩太医见皇帝的脸色阴晴不定,也明白一定是楚国夫人说了一些什么,但是他不愿意放弃这在皇帝面前宣扬道家的机会,于是微笑道:“皇上!今日我们不说修仙之事,只是说一说道家的起源,若是皇上有兴致,就听一听,若是没有,微臣随时停下!”
皇帝觉得这方法甚好,自己也有考虑的时间,于是微微颌首,算是同意了。那韩太医缓缓起身,娓娓道来:“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相传自中华道家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开始,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可见,黄帝之前,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金丹大道了。“河图“、“洛书“正是这一时期光彩照人的金丹大道起源的历史记录。开天地人三才整体观模式,也是贯通古今“易学“的原始模型。《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易“的原理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它是宇宙中对立弦一规律的精辟描述。易理是金丹大道的理论基础。掌握阴阳规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体的节律,是修炼金丹大道的诀窍。
中华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精于修养之道。司马迁《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老子很长寿。庄子在其著作之中,己述有坐忘、心斋、导引、吐纳、缘督、踵息等修养方法。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在形式上增添了宗教仪式等内容,然其修炼主旨却始终贯穿,成为中华道家的优良传统。历代中华道家人士皆以自己的身心作为试验,进行人体生命的可贵探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修炼学,形成了完整的理法体系。
老子的《道德经》把金丹大道的理论推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而无不为“是他道德观的根本,又是古典道生术(高功能气功)理论的高度概括。尤其是他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得其一,万事毕。““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精辟的论述,为修炼金丹大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经验。”
皇帝不禁听得入迷,道:“看来这道家的根基也颇深啊!”韩太医见皇帝插嘴,不禁有些欣喜,道:“佛学是汉代的时候才传入我中华的,那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故此,论及这年代的久远,应该是道家远胜于佛家啊!”
皇帝听得入迷,不禁赞叹,“有些道理!”对着道家的术数之说便越加着迷起来,不禁问道:“不知当世有几位仙道,朕能有缘得见否?”
韩太医见皇帝有了向往之意,心里暗喜,脸上却小心翼翼的答道:“罗浮先人轩辕集依然健在,若是皇帝能得到他的指点,成仙之事一定有望!”
皇帝不禁眼眸一亮,复又黯淡,“这轩辕集朕也知道,是当世的高人,先皇尚且请不动,朕2又有何能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