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穿越 > 杨妃传全文阅读 > 第229章 贤臣不易做

第229章 贤臣不易做


这厢边,云光殿中,皇帝正紧紧抱着王贵妃不肯放手!王贵妃颇有些讶异,皇帝向来不和她如此亲近,今日这是怎么了?

虽然有人行刺的事王贵妃当然已经知道了,雷姬和春太医的事更是在后宫里传得沸沸扬扬,想不到这一切竟让皇帝如此难受!

王贵妃看着如今正窝在自己怀里,甚至有些瑟瑟发抖的皇帝,王贵妃直觉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让皇帝如此害怕。

皇帝只是抱着王贵妃道:“爱妃!爱妃!你抱紧朕!抱紧朕!”竟小声啜泣了起来,王贵妃当真有些不知所措,这样的皇帝她还是第一次见到!也许是雷姬的背弃和春太医的私情让皇帝如此难堪和伤心吧。

王贵妃的心里不禁升起一丝的怜惜,自她十六岁嫁给皇帝做了侍妾,虽然谈不上对皇帝有多么的深情,但总算克尽本分,做到了一个妃子该做的一切。只是雷姬和春太医之间那种刻骨铭心,此生不渝的情意,王贵妃是不能体会的,她能做的就是给皇帝一点的安慰。

不过,皇帝在伤心的时候能来云光殿,王贵妃还是极为欣慰的,皇帝没有去郭淑妃那,可见是自己的分量更重,更能为皇帝分忧。

却说好在皇帝这几日没有想起郭淑妃,郭淑妃也没有面目见皇帝!自从那日和韦保衡的****之举发生之后,郭淑妃一直沉浸在悔恨和愧疚里,一想到她竟和自己的女婿做出这样的事情,她就觉得颜面尽失,死的心也有了!

就算外面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她也只是微微愕然就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事情里了。

话说长乐宫里更是一片的萧条的景象,太妃深知大势已去,十分的颓废,她再也没有机会了,她失去了一切可以翻盘的机会了。

如今的她真的就只能如皇帝所愿那样在长乐宫里安分守己,还要时时刻刻担心着皇帝什么时候心情不好,会像先皇对付郭太后那样地对付自己!

也要日夜祈祷皇帝不要迁怒于昭王,还有昭王不会因为这件事和皇帝有了芥蒂,太妃想着这种种,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荣宜姑姑看着太妃那灰白的脸色,不禁叹息,这其中的艰辛她岂会不知?这后宫的跟红顶白更是普遍!这太妃才失势多久,就有许多的物品领不到了,以后的岁月可要怎么熬?

只是这宫中的生活从来就不遂人意,就算你步步为营也不一定会有安稳的日子过,更何况如今和皇帝闹到了这样的地步,若不是皇帝还顾念一定旧情,也担心这杀母的罪名会被天下人诟病的话,太妃也许连活着的机会也没有。

南莫云如今守在这云光殿外,他觉得憋屈极了,明明当时他能置那刺客于死地,皇帝却大声喝止,要他先去看那晕厥的楚国夫人,天知道,他又不是太医,看来又有什么用!可是皇帝毕竟是皇帝,也是昌宁的父亲,他总不能违抗他的话吧?

这下好了,刺客逃走了,不知道潜伏在宫中哪一个角落,他就不知道何时能完成这护卫的任务,早点去见昌宁公主了。这刺客一日不除,他的使命就一天没有完成,就要寸步不离地陪在皇帝的身边。

不能不说这后宫里的事情太复杂了,和这个相比,那江湖的尔虞我诈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厉害的事了。南莫云发现,这后宫的生活实在不适合他,他只想早一点了结这件事,快一点带昌宁公主离开这是非之地,继续去过那海阔天空的生活。

于琮回到广德公主府后,将今日发生的事尽数告诉了广德公主和昌宁公主,二人皆是惊异不已,今日发生的事如此曲折离奇,实在是出乎她们的意料之外,只是这当中的种种事情总是想不通,不禁让人犹疑。

其实这于琮何尝不知,只是这种种宫闱秘事实在不是他一个外臣能得知的,更何况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好处。

广德公主却是十分忧心皇帝的近况,便让于琮在政事上多用心,还帮皇帝度过这难关。于琮却是苦笑:“如今有路岩和韦保衡把持朝政,我又能做什么!”

广德公主这才想起,于琮已经将宰相之位让给了路岩了。广德公主笑道:“这有什么可担心的?等这次的事件完全平息,皇兄一定会夺了路岩的宰相之位的。”

于琮摆摆手,道:“也罢!我对这官场也是真的厌倦了,能这样无所事事也不错!”

广德公主见于琮这么说,颇有些讶异,道:“驸马不是一直以做一个忠君爱国的贤臣为己任的吗?”

于琮淡淡一笑,似乎回忆起了当年的事,道:“不错,年少时的确想做一个和魏征那样的臣子,只是为官之后,才知道有多难!”

广德公主不禁也黯然了,她知道,自己的皇兄绝不是那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贤君,如果魏征在如今为官,他也不能名垂千古了,贤臣也要有贤君来扶持啊!

于琮知道广德公主的心思,忙道:“其实做魏征有什么好?最后不是还是不能安息?贤如太宗也有犯脾气的时候,可知这贤臣难为!”

于琮说得一点都没有错,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和他明君身份极其不符合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年龄上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造成二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呕心沥血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张、理想、爱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开拓劲,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魏征的干涉和阻挠。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能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分上,魏征的进谏确实过了头。

爱太深,容易出现裂痕。魏征这种慈父般的过火关爱,在唐太宗眼里却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皇帝的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脸色,这种长期逐步积累起来的压抑,总有一天就会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而魏征的“荐人失察”和“谏言外流”不过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立即“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人,总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皇帝也不例外。

广德公主这么一想,也就想通了,道:“驸马说的不错,各人有各人的缘法,既然如此,驸马就趁着这机会多休息吧!”

于琮笑道:“我还是愿意多陪陪公主!”

昌宁公主不禁撅嘴,道:“姑父和姑姑只顾着自己恩爱,竟忘了昌宁还在一旁呢!”

广德公主不禁面上一红,道:“死丫头!哪里见到恩爱了?莫不是自己想着南莫云,却编排其姑姑和姑父起来?好了!如今太妃已经没有了势力,你大可以回宫去住了!也可以借机拜祭一下你的母妃!还能天天见到你的南莫云!对了,不如叫南莫云在皇宫里当差吧,以他的武功和实力,做一个武将应该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