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穿越 > 杨妃传全文阅读 > 第218章 虹化

第218章 虹化


韦保衡如获至宝,急忙将它收好,复又道:“大师!这都要怪你自己,好好的饲养蛊毒做什么!若不是你有这样的本领,怎么会陷入这后宫的纷争中来!”

明净大师苦笑,想当年,他饲养蛊毒是为了解咒,想不到自己被蛊毒所害,可知这蛊毒和恶咒都不是好东西,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韦保衡走出去,将这消息散播出去,说是明净大师要在今日虹化,故而官府派人来保护,若有愿意见证盛事的,便排队进入护国寺中。

这消息一出,长安顿时沸腾了!这高僧虹化之说由来已久,却从来不曾亲眼所见,想不到今日竟有幸见证!几乎是全长安的人都涌进了护国寺中,万人空巷,人山人海。

这明净大师高坐在禅台上,闭目打坐,一脸的肃穆。众百姓都议论纷纷,有些见识的还在宣扬者虹化的知识。

原来这虹化有三种形势,1:虹光身

这种成就仅依大圆满心髓部本净修持,即能成就;行者圆寂时,身体逐渐缩小,大多缩成本人一肘量高,更优秀的行者,数日后仅留头发与指甲,在这过程中,身体周围或上空多会出现圆形或盘形光彩。无论过去与现在,或得此等成就者最多。

2:光蕴身

这种成就是心髓部顿超修持的成就,即圆寂时连指甲头发也不留,业身全部融入光蕴,无遗任何。

3:大迁转虹光身

最稀有的成就,由修大圆满顿超所成,住世无死之虹光身,又称真实金刚身,佛身坚固,好像金刚不可坏。佛教用语将肉身不坏的躯体称为“全身舍利”,就是僧尼圆寂之后,身体经过多年不但未见腐朽溃烂,而且栩栩如生。能达到肉身不坏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修为所以够,因此肉身不坏的僧尼被尊称为“肉身菩萨”。

人人都在猜测这明净大师会以什么方式虹化而去。此时,明净大师的四周都坐满了小沙弥,念念有词。此时,韦保衡上前在明净大师的身边绕了一圈,急忙后退。

只见明净大师一脸的安详,却有隐隐的火光透出,有人大叫:“看!智能火!要虹化了!”

只见明净大师的身边有淡淡淡淡彩光溢出,还伴有淡淡的馨香,令人心旷神怡。突然间,明净的大师被火光包围,漫漫消失在烟雾里,只见天边的白光一闪,那刺眼的光芒叫众人不得不闭眼,等光芒散去,禅台上依然烟雾弥漫,明净大师顿时失去了踪影。

所以的僧众顿时上前遮挡住了那禅台,大声道:“大师已经虹化升天!”

众人皆跪在地上,祈祷着,祝福着,为了自己能见到这样的奇景而心潮澎湃。

在这一瞬间,明净大师的残骸已经被人移开,等众人起身,禅台上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一时间,这明净大师虹化的事就被渲染地神奇和荣光。百姓都因为有了这样的得道高僧儿庆幸不已。

却说韦保衡只是安抚并警告了几个知情的和尚,将这明净大师的残骸放入陶缸中入殓,就匆匆回宫去了。留下明空和尚在那里暗自神伤,什么虹化,他看得清清楚楚,分明是明净大师为了保全护国寺而不得不被活活烧死!

那韦保衡逼着明净大师喝下掺着硝石的火油,燃烧的时候便有彩光溢出,韦保衡又在禅台上放了大量的龙延香,故此才有馨香味道,那白光更是温璋带着衙役用铜镜反射出来的!

虽然明空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逼死明净大师,但是看得出他们是早有预谋的,但是又能怎么样?皇家的事不能提及,明净大师就是最好的例子!

却说这护国寺里轰轰烈烈这,后宫之中也不平静,因为这王贵妃提议要皇上立太子!太妃的图谋就是要扶持她中意的皇子上位,还做她的傀儡,但是如果皇上有了名正言顺的太子,太妃的阴谋就不会那么容易得逞了!

因此王贵妃道:“皇上!太子乃立国之本,若是有了太子,以后传位的就是太子,那么其他人便是窃取皇位,不能服众,太妃说不定会有所顾忌,推迟动手,以换得一点生机!”

皇帝想了良久,觉得这王贵妃的话十分有理。那弄玉和抚琴没有子嗣,自然不好多言。郭淑妃却是不服气,冷笑道:“王贵妃怎么不说直接叫李俨做太子算了!”

王贵妃回过头,隐然的看着郭淑妃道:“本宫没有这个意思,不论谁做太子,淑妃娘娘也是太妃,并没有分别,为何如此介怀?”言下之意,就是你也没有皇子,干你屁事,还不闭嘴!

郭淑妃气结,但却被皇帝喝止,道:“王贵妃的话有些道理,朕想一想!”王贵妃露出一丝笑意,若是选皇子,自己的俨儿最有希望!皇上的所有皇子就王贵妃的份位最高,而且除了雷姬之外,其他诞下皇子的妃嫔都已经不在人世,而雷姬深为皇帝所痛恨,杨瑜肚子里的是什么还不知道呢!

杨瑜淡淡一笑,这王贵妃当真是好伎俩!明明是为了自己谋划,却叫皇帝一点也不怀疑他的用心!

杨瑜心里暗笑,绝不能让王贵妃的奸计得逞!如今的形势已经在掌握之中,皇帝不会落败的,王贵妃只是趁着皇帝的心情不定的时候提出这样的建议,说不定皇帝一时糊涂就答应了,那从此这王贵妃的势力就愈发不可遏制了。

杨瑜一脸的忧色,哀伤的看着皇上,皇上不禁心神一震,道:“罢了!你们都退下吧,朕会好好想着册立太子的事的!”

王贵妃心里有些不悦,但却无可奈何,本来想叫皇帝答应下来的,时间一拖,这杨瑜的耳边风一吹,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王贵妃走后,皇帝轻轻地道:“瑜儿是不是在担心?”杨瑜没有否认,现在的她就是要有些小心机,皇帝才会更相信她,于是撅着嘴道:“皇上还说等臣妾的皇子生下来要好好培养的,如今倒好,就要离太子了,哪里还有我们母子的立足之地?虽然说臣妾并不指望自己的皇子能继承大宝,但是皇帝有了太子,将来若是疼爱臣妾肚子里的幼子,怕是一场祸事,前车之鉴还少吗?”

皇帝顿时沉默不语,是的,这样的先例多了去了,他自己就是一个血淋淋的先例!虽然他不是太子,但却是长子,可是先皇疼爱幼子李滋,让皇室同室操戈,就是一场祸事啊!

杨瑜见皇帝有所动容,又道:“而且这太子之位实在是不易做的,看看这历朝历代真正太子继位的有几人,可笑这王贵妃竟看不透!”

杨瑜说的一点也没有错。君权体制下,太子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显赫,身份尴尬,既是皇帝的宠儿,又是皇帝的忧患,如果摆不正位置,表现得太过锋芒,皇帝说你不讲政治,目中无君,甚至猜忌你图谋不轨,抢班夺权;那些觊觎储君之位的兄弟们也会伺机使坏水,下绊子,明争暗斗,趁火打劫,无不想取而代之。上有皇帝压着,外有兄弟盯着,稍有不慎,触犯天威,轻则受责、被废,重则囚禁、被杀。总之,太子这差事最难干。

当太子,除了处处留心,加倍小心,还要做好论持久战的准备。当三五年太子,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当几十年太子,身体能否扛得住,地位能否保得住,要看其造化。历史上,当太子超过二十年的不在少数,有的身子弱,没能熬过皇帝;有的因为受到猜忌,遭到构陷,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如西汉刘据、唐朝李瑛。

听杨瑜这么说,皇帝也深以为然,道:“瑜儿这话倒是不错,我大唐一朝就有无数的太子最后下场凄惨,真正继位的的确没有几个,与他们相比,顺宗皇帝做了二十六年太子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历史上做太子时间最长的皇帝。到最后还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杨瑜见皇帝若有所思,道:“皇上如今春秋鼎盛,立太子的事也不急于一时啊!”

皇帝点点头,自己却陷入了深思之中,原来他在想着唐顺宗的事!身为大唐的皇帝,他对历代先皇那是耳熟能详的,其中最让他钦佩的就是唐顺宗了

李诵是唐德宗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十二月,唐德宗诏立李诵为太子。李诵颇具文采,喜欢各种技艺学术,擅长隶书,每逢唐德宗做诗赐给臣属,必由李诵书写。李诵的武功不错,而且能处乱不惊。建中四年(783)十一月,唐德宗因“泾原兵变”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李诵“执弓矢居左右”。面对叛军的围逼,李诵“身先禁旅,乘城拒战”,带领将士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虽然文武双全,声望很高,但李诵的太子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发生在贞元三年(787)八月的郜国公主之狱,就险些把他推向灭顶的深渊。郜国公主是唐肃宗之女,她的女儿萧氏是李诵的太子妃。丈夫死后,郜国公主仗着地位特殊,不仅与外臣私通,与朝臣暗中往来,甚至行巫蛊之术。唐德宗闻讯后,怀疑李诵从中生事,于是萌生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几废者屡矣”,幸亏老臣李泌据理力争,才使李诵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