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寻找——周恩来和他的孩子们全文阅读 > 第7章 厄运(4)

第7章 厄运(4)


  赵世炎,周恩来多么熟悉这个名字!他和他们几个上海工人领袖朝夕相处,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克服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直到他们率领工人队伍解放了东方最大的城市上海,将工人纠察队的红旗插到上海外滩的最高建筑上飘扬。随后他们又一起组织工人和蒋介石派来镇压的北伐军激战。他还清晰地记得赵世炎英勇无比的气概和足智多谋的机灵。他们一起指挥只有150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向着3000直鲁军发起冲击,由于工人们差不多是第一次经历战斗,经验不足,赵世炎便亲临火线,使得纠察队员壮大了胆量,向敌人冲锋。

  脱险后的赵世炎也被安排去武汉工作,怎么会在上海被捕呢?消息会不会不准确?

  周恩来在感情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通过地下党的渠道,了解到赵世炎牺牲的真实情况。

  赵世炎是在离开上海调往武汉中央机关前夕,被原中央江苏省委秘书长出卖的。赵世炎从家里被抓走时,正式身份并没有被确认,只是被作为共产党领袖的嫌疑人带走的,所以没有抓他的妻子和岳母。赵世炎被逮捕的危险信号及时地送了出去,之后,再没有人走进赵世炎的住所,敌人在他房前守株待兔了好几天,没有任何收获,只好撤点。

  但是,赵世炎从进监狱后就接受了严刑拷打的考验,他始终用他的湖北口音死死咬定自己不是工人起义领袖施英,而是湖北来上海做生意的商人夏仁章。可是狡猾的敌人不肯轻易相信,怕放掉到手的大鱼,就让几个叛徒同时指认:

  ……上海工人纠察队总司令施英。

  他是……总司令施英……

  他就是施英,施英就是赵世炎,错不了……

  施英就是赵世炎,这是敌我双方共知的秘密。

  赵世炎见真实身份无法再隐瞒了,便冷冷一笑,再不开口说话。他用沉默和藐视承受了难以忍受的酷刑折磨,一次次被打得昏死过去,又一次次被冷水激醒,但他始终硬着脖梗,誓不低头。这位一身正气、无限忠诚的工人领袖直到临刑前,审讯他的口供纸始终空白着,如他洁白的心灵不留任何污点。

  赵世炎知道自己在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他忍受着伤痛,镇静自若地保持着沉默,等待最后日子的来临。7月17日,狱卒给他送来了酒菜,赵世炎依然一声不吭,细嚼慢咽地吃完人生的最后一餐。然后他艰难地站立起来,让狱卒给他打来清水,他洗去脸颊上的血迹,梳平头发,整理了身上血迹斑驳的衣服……那平静的神情就好像准备去参加什么重要会议,进行得有条不紊。

  最后的时刻来到了,赵世炎面带笑容,双脚拖着沉重的铁链,走过牢狱的长廊。他用许久没有出声的嗓门,喊出了人生最洪亮的声音:同志们,永别了!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尽管上海地下党和工人们想尽办法营救,可是赵世炎的名声实在太响亮了,响亮得让国民党多囚禁他几天的胆量都没有,只关押了半个月,就急切地在7月18日黎明将他秘密杀害在上海郊外枫林桥刑场,和他同时牺牲的还有陈独秀的儿子、江苏省委书记陈延年。

  据当地老百姓亲眼目睹,赵世炎的头颅被敌人的大刀砍落在地时,他的身躯却硬硬地站立着,这让刽子手们双眼发直,心里发毛。一个刽子手战战兢兢地上前踢了一脚,赵世炎才“噗通”一声放倒不屈的身躯。

  周恩来悲痛万分,这位智勇双全的好战友才28岁,就这样悲壮地离开了大家!可以说赵世炎是上海工人纠察队和总工会的灵魂,如今他去了,永远地去了,这无疑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巨大损失,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周恩来向有关同志打听赵世炎的家人。他在上海时,赵世炎的妻子夏之栩和岳母夏娘娘也是忠诚的革命者,他经常到赵世炎家中开会,夏娘娘是他们最好的“哨兵”兼厨师,还有他们3岁的儿子,成为大家调剂紧张神经的大“玩具”,一有空周恩来总是要抱抱他,逗他玩一会。他离开上海去武汉时,去赵世炎家中告别,赵世炎认真地对周恩来说:不要忘了,我们还欠蒋介石一次武装起义,让他妈的“蒋该死”看看我施英是不是吃素的!

  “忘不了!我这次去武汉就准备搞武装起义,最好你也赶来,起义你有经验!赵夫人,你放心他去吗?”周恩来笑着问在一边干事情的夏之栩。

  “他干什么还管我放心不放心?”夏之栩指指赵世炎的鼻子,一脸不满意。

  南昌起义前,周恩来曾经通知过施英,可是他在上海的工作没有交接完,来不及赶到武汉。可没有想到他会牺牲!

  周恩来嘱托上海地下党的同志,施英牺牲了,他的家人一定要保护好,不能再让革命后代遭到不幸。后来他听说赵世炎家属已经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心头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周恩来的生命力和他的意志一样,惊人地顽强。他不仅在香港恢复了健康,而且快速地投入了工作。年底,已回到上海的周恩来又参与了广州起义的策划与指导。然而起义又一次在血泊中失败,周恩来刚刚振奋起来的心又一次沉浸在悲伤中,因为这次起义中他又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张太雷。

  张太雷在指挥起义部队攻占市区的一座建筑物时,被对面密集的子弹击中胸部,带着未竟的革命志愿和遗憾,睁着愤怒的双目倒在了艰难的革命路途上,用他的血肉之躯铺垫了通往革命成功的阶梯。

  起义失败后,起义领导人之一叶挺背着被误解的思想包袱和不被共产国际理解的委屈,离开革命阵营,带着家室流亡海外。等周恩来和叶挺再次相见,已经是十年后抗日战争爆发。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外国租借地也多,便于隐蔽行动,所以上海再次变成了共产党最大的活动中心。上海同时也距离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最近,自然而然成为国民党重点防范的城市。

  周恩来又一次回到上海领导中央军委的工作。邓颖超看见从香港回来的周恩来,吓了一跳!离别才几个月,怎么瘦成这个样子?

  周恩来还和以前一样,摆手说没事。可是他大病初愈的消瘦和憔悴被他那浓密的胡须衬托得更加显而易见。说没事,谁也不信!果然听一同回来的聂荣臻讲述,邓颖超这才知道周恩来几乎被病魔送去见马克思。这对早已将性命交给了马克思的革命夫妻,一息尚存,便又无怨无悔地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党中央转移离开武汉后,武汉很快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着名的女革命家向警予被叛徒告密,惨遭杀害,为革命捐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周恩来从香港刚刚回到上海,他得知噩耗,秘密召集大家为优秀的女共产党员举行了追悼会。

  追悼会上,周恩来想起和向警予在法国的相识,在广州和武汉共同战斗的岁月,眼眶禁不住红了……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他们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结的婚,但他们在国内时已经相识,法国那片浪漫迷人的土地滋养了他们的爱情,他们渐渐由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发展为革命伴侣……周恩来和他们夫妇相识在法国勤工俭学留学生会议上。当时年轻的向警予刚刚和蔡和森结婚,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结婚礼物竟然是两人创作的一本诗集《向上同盟》,大家戏称他们的婚姻为“向蔡同盟”。

  可是这位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女中共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却英勇地牺牲了。

  战友们在牺牲在流血,革命在遭受巨大损失,周恩来的工作环境也十分危险和艰难。

  他除了身体遭受病痛折磨外,心灵也遭受了巨大的伤痛。

  1927到1928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周恩来历尽人生磨难和精神痛苦:在孩子夭折的同时,他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也失败了;南昌起义主力被打垮,他自己又患重病,几乎丧命。大到革命,小到孩子,从身体到心灵,从事业到家庭,他经历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特别是南昌起义之后,那段逃亡岁月简直无法用语言描绘!危险、死亡、疾病、饥饿和孤独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他们。

  或许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大多要走过挫折的路途,经历下地狱般的磨砺,才有可能获得生命的超越和灵魂的升华!

  一次次起义,一次次失利,决不向反革命黑暗势力低头的革命者终于迎来了大革命失败后的第一缕曙光。

  1928年5月,朱德领导的工农革命第一师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也叫工农革命第一师)胜利会师。随后两支“第一师”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陈毅任军政治蔡和森与向警予这对革命夫妻被称为『向蔡同盟』部主任,王尔琢任军参谋长。

  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第一师就是南昌起义部队中的一部分兵力。朱德和中途参加南昌起义的陈毅带领这支2000多人的部队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最后保留下300多人,他们将革命的“火种”带进了1928年。周恩来知道,如果不是富有作战经验的朱德及时转移留守部队,南昌起义部队将遭受更大损失。又如果没有陈毅大力协助,这支西进的部队中途也可能会慢慢流失殆尽。虽说有些同志可能走上井冈山找到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但南昌起义部队作为一支武装力量是不可能保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