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寻找——周恩来和他的孩子们全文阅读 > 第6章 厄运(3)

第6章 厄运(3)


  甜甜的糖果让她暂时忘记了对父母的畏惧。可是夜幕降临,特特又开始想念外婆,哭着要外婆,父母轮着哄她,想让她和他们睡在一张床上。可是年幼的特特哪里体谅父母思念女儿的苦衷,从上床就开始哭着要外婆,越哭声音越大,最后变成嚎啕大哭。蔡畅能指挥千百妇女上街游行示威,能口若悬河地在千人大会上演讲,现在却哄不住三尺身高的女儿,不由地气恼起来,失去母亲威严的同时也失去了母亲的耐心,一把将泪水纵横的女儿提进黑黑的储藏室让你哭个够!

  特特的哭声将已经入睡的周恩来惊醒,他连忙敲开蔡畅的门,从储藏室里抱出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小特特。周恩来好像比蔡畅还要心痛,一边给孩子擦泪擦汗,一边使劲责备蔡畅夫妇,对孩子要有耐心,要引导教育,感情只能慢慢培养,性急是不行的,体罚更不行!

  看,这么热的天,让孩子哭了一头汗。

  小特特一见有人救她出黑房子,也忘记了陌生,紧紧抱着周恩来的腿,不让他走。

  后来还是周恩来派人将她外婆从向警予家里叫来,特特这才安静下来。

  以后蔡畅也不为难她了,让她跟着外婆。特特只要一看见周爸爸,表情马上就不一样了,“周爸爸好!”那清脆的童音令人心情舒畅。奇怪的是,她就是不肯叫蔡畅“妈妈”,这让蔡畅耿耿于怀。

  因为外婆住在蔡畅这边,这边就成了孩子的中心,蔡和森和向警予夫妇的女儿蔡妮与儿子蔡博也常来这边玩。

  那几天,周恩来总是牵拉着这几个孩子出去散步。孩子们也喜欢他,前呼后拥的,好不热闹!

  可是没过多久,周爸爸在他们的视线里消失了。父母告诉他们,周爸爸去做大事情了,去了很远的地方。孩子们心里都特别的难受,因为他们已经将这个和蔼可亲的叔叔铭刻在了幼小的心灵里。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贺龙、叶挺、聂荣臻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在江西南昌向国民党打响了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队伍,也是共产党第一次以武装形式反击国民党的血腥镇压。

  离开上海的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用巨手翻开了中国革命历史崭新的一页。周恩来也因为翻动这页沉重的史篇而耗尽心血、历尽磨难,几乎被病魔夺去年轻的生命!起义的第三天,前委按原定计划命令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军,目的是想在潮汕地区接受外援(当时苏联答应支援起义部队),再兴第二次北伐。起义部队在广东三河坝分兵,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起义军主力从大浦经韩江顺流而下,直取潮汕,而朱德率4000人留守三河坝,掩护全军的侧背。10月初,朱德率军和敌军三个师大战于三河坝,歼敌1000,然后率部队撤出三河坝,去追赶攻打潮汕的主力。

  世上的事情实在令人难以预测。这支年轻的起义部队带着胜利的兴奋,以势不可挡的气势直扑潮汕时,狡猾的国民党已经在那里建筑起了坚固的工事,以逸待劳,迎战长途跋涉、风尘仆仆赶来攻打的共产党起义部队。大敌当前,起义部队的指挥官还缺乏成熟的战斗经验,加上士兵大多来自农村,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战斗的结局可想而知。

  起义部队终因寡不敌众,攻打潮汕的计划严重受挫,几万人的部队被打垮,起义领导者被打散,相互失去了联系。

  周恩来、叶挺和聂荣臻他们一直在一起指挥战斗,见战局已经没有转败为胜的可能,也不得不撤离潮汕。

  撤离途中,一向身体健壮、体质较好的周恩来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又身处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染上了恶性疟疾,不断地发高烧,后来又出现了昏迷不醒的现象,有时只能由叶挺和聂荣臻在左右架着行走……或许革命没有成功,上帝不收周恩来!

  在死亡率极高的病魔手里,周恩来在患难战友的鼎力相助下,九死一生地活了下来,并且在广东地下党的帮助下到了香港。

  周恩来是一个受过良好的传统美德教育的人,他重情重义,胸怀博大,沉稳机警,这不仅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主要还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初曾经有三位女性对他的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产生过很大影响,周恩来将她们三人最优秀的品格继承了过来。

  这三位女性,一个是他的养母(婶娘)陈氏。周恩来过继给叔叔时,叔叔已经重病在身,为了让叔叔离开人世前有一个安慰,也让婶娘以后有所寄托,不满周岁的周恩来来到婶娘跟前。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精于书画,爱好诗文,才学出众,周恩来4岁时她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为周恩来以后汲取和精通传统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个是乳母蒋氏。是蒋氏用奶水哺育了他。乳母的勤劳俭朴和农家女的善良乖巧,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她那里,周恩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吃苦耐劳,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未来。再一个就是他的生母万氏。万氏性格爽朗,待人接物礼节周全,并且喜欢助人为乐,如果家族间发生什么矛盾,一般都请她出面调解。周恩来也继承了生母的性格,很小年纪时就像成年人那样镇静自若地面对纷繁的世界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周恩来在这三位女性的教育下度过了他的童年,许多潜能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开发,在儿童发育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心理。今天的科学显示,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和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周恩来到9岁时,生母和养母相继去世,他才离开故乡淮安,随伯父到东北和天津两地读书,在原来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又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很长时间里,在周恩来身上体现了两种最有代表意义的特征,既有反映时代的最进步的思想,也有中华传统美德之品格。

  周恩来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难忘叶挺和聂荣臻两位战将对他的生死相助,内心充满对战友的感激之情。他病愈后曾经和叶挺开玩笑说,你是有妻室、儿女满堂的人了,在家里是要端大丈夫架子的,什么事情都需要夫人照顾,现在你却要事无巨细、婆婆妈妈地照顾我这个病人,真是为难你这个大丈夫了!

  叶挺听了很开心!一个威风凛凛的知名将军,自然喜欢有一个“大丈夫”的美名。但是他也十分重感情,经常将夫人和孩子的照片随身带着。周恩来先是从照片上认识了叶挺的几个孩子,他发出惊讶的羡慕:好家伙,你比我大不了几岁,有这么多的后来人啊!

  更惊讶的还在后头,叶挺后来又生了几个孩子,一共有九个儿女。用周恩来的话来形容:叶挺家里有一个加强班的阵容。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十多年后,周恩来在山城重庆又亲自照顾过叶挺的几个从国民党监禁下逃出的孩子,以此慰藉自己对战友的思念,让含冤囚禁在国民党监狱的叶挺放心。还有一次,周恩来从延安到重庆,飞机出现险情,他将自己的降落伞给了准备到重庆迎接父亲叶挺出狱的叶扬眉,将生还的希望给了孩子……当时聂荣臻还没有结婚,正是一身轻松的年纪,对家室的话题不感兴趣。但是以后,他在上海有了家,有了女儿,再后来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留在上海沦为“孤儿”,独自谋生。聂荣臻内心自然也品尝过离开亲生骨肉的痛楚,豪放的男子汉也会衍生出一种情感,这是作为父亲才会有的情感。虽然这种情感被深深埋藏在每一个为革命事业离开自己骨肉的父亲们的内心深处,但是它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在他们的血管中无声地流淌着,它会随时唤醒父辈的责任,激励父辈坚定自己的信念。

  周恩来虽然和自己夭折的儿子没有谋面,但是早逝的小生命赋予了他海洋一般深沉的父爱。比起其他父亲,他可能更能细致地体会这种父亲的情感。从亲密战友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开始,他的内心深处就装进了这些烈士和亲密战友的后代们,父亲的称谓在他的感情世界里得到扩大和延伸。

  大革命走进低谷,不断传来噩耗,周恩来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因为他和牺牲的战友们有着深厚的感情。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中几个落难的指挥官在香港隐蔽了下来,他们刚刚开始在香港开展地下斗争,就听到一个令人非常痛心的消息: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总司令、化名“施英”的赵世炎,7月2日在上海的家中突然被逮捕,半个月后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