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全文阅读 > 第15章 霸业初兴(9)

第15章 霸业初兴(9)


  吴起一听,唉,又是公主。他脑海里马上浮现出那天在公叔家里,公叔夫人的蛮横。这天下公主都一样,养尊处优,从小被人惯坏了,把周边的人都当奴才使唤,这样的女人我才不会娶呢?心直口快的性格在那一刻使他的命运改写了,他下意识地、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表示我吴起是个粗人,无福消受金枝玉叶呀。魏武侯脸色“刷”地一下变白了,公叔说的没错,吴起果有二心,他阴沉沉地扔下几句话:我家公主配不上你,我这个小小的魏国恐怕也留不住你吧。说罢拂袖而去。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对吴起来说,不啻为一记晴天霹雳,让他胆战心惊。当他看到公叔不怀好意的阴笑时,猛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早落入人家设好的陷阱。吴起啊吴起,亏你还自以为是有大智慧的人,怎么此等奸人的下三滥伎俩却不能识破呢?他知道自己已经犯下不可挽回的错,因为从这一刻起,魏武侯已不再信任他了,而宰相公叔则想置他于死地。

  他娘的。吴起心里窝一团火,一向心高气傲的他从来不屈服于外在环境,是我吴起带给魏国光荣与辉煌,而不是魏国成就我的功业!他冷笑了——我光明磊落,却被小人袖出的暗箭射着,可是没有关系。没有魏国,我还有去处,有更大更广阔的舞台,没有我吴起,看你魏国还能牛多久!

  好汉行走江湖,本来就不必拖泥带水,不必儿女情长。吴起拍拍屁股,在一个月高风黑之夜,悄悄地逃走了,了无牵挂。当他行至黄河(西河),眼看就要离开自己奋斗十几年的这片土地时,忽然心头一酸,恁是铁打的汉子,也有心伤之时,这里留下他的足迹与汗水,可是如今他却要挥手远别,十几年的心血随即要付诸流水了。想到这里,他鼻子一酸,泣下数行。

  追随他的仆人见到此情此景,不禁愕然,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吴起哭了,怎么这样一个强人也会哭呢,心中不解,便问道:“先生为何哭泣呢?”

  吴起收起泪水,叹一声道:“主上倘若信任我,再给我几年时间,秦国必亡。如今主上听信谗人之言,不再信任我了,西河之地落入秦人之手的日子也不会远了,魏国大概从此就衰弱了吧。”

  《资治通鉴》把吴起离开魏国的时间定在公元前387年,这是有道理的。是年,魏伐秦,被秦军击败于武下,由于吴起在魏国时期从未打过败仗,可见此役肯定不是由他亲自指挥,大约这个时候他已经飘然而去,离开魏国了。

  天地茫茫,要往哪儿去呢?放眼天下,能与魏国叫板的,只有南方的楚国。下面我们先补充介绍一下楚国的情况。前文曾经说过,楚国在战国初期曾经沉默了很长时间,楚惠王晚年突然发力,连灭蔡国、杞国,并夺江淮以北之地,再现巨鳄本性。楚惠王去世后,楚简王再接再厉,灭了莒国,雄霸一方。

  不过此时的楚国仍然不是三晋的对手。公元前400年,楚国为争夺郑国与三晋爆发战争,三晋带头大哥魏文侯纠结韩、赵两兄弟,对楚国发动猛攻,直打到乘丘(山东巨野西南)才退兵。公元前391年,楚国发动对魏国的战争,但很快又被打得狼狈不堪,三晋军队一条心,在大梁大败楚军,而后又在榆关之役中再下一局。

  这两场战争,都发生在楚悼王时期。作为一位志向高远的君王,楚悼王显然为这两次败仗而痛心疾首,为什么分裂后的晋国,仍然可以打败统一的楚国呢?这个问题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论军事技术,楚国即便不能说独步天下,至少也不比三晋落后;论士兵的英雄善战,崇尚武力的楚国人也不会输给其他国家。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有一点楚悼王是意识到了。

  楚国外表强大,但已经失去春秋初期那种锐意进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缺少了“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一往无前的气概,朝廷显得暮气沉沉。曾经精简的政府部门如今人员冗杂,办事效率低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当一个国家的历史越悠久,它所背负的包袱就越沉重。那是一个贵族拥有继承权的年代,当一个王室家族经历了十几代的裂变后,无所事事的贵族越来越多,什么事也不干,就凭自己的特殊身份领国家的俸禄,继承祖辈的爵位,成为社会的蠹虫。你想想,当权力都落在这么一群无所事事的闲人手中时,你能期待他们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吗?

  必须要改革,彻底的改革,才能使国家获得新生。楚悼王有理想有抱负,他想改革,可是谁来做呢?要改革,势必要触犯老权贵的利益,没有非凡胆量的人,是不敢去做的,有胆量而没有非凡才能的人,也是不能去做的。这个人,要集非凡胆量与才干于一身,要有牺牲精神,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的神人,还没在楚国的大地上诞生呢!可是在敌国里有一个,这个人就是吴起。

  吴起从魏国出逃,落难楚国。对楚悼王来说,不啻为天上掉下一件大宝贝。他早就仰慕吴起的才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他迫不及待地召见吴起,坐而论道,吴起把他写的兵法书进献给楚悼王。

  楚悼王翻开一看,第一篇《图国》,这是一篇讲国家战略的论文,只见文中写道:“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看到这里,楚王不禁拍案叫绝也,再细细读之,还有《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诸篇,大到战略原则,小到战术方法,都有精妙之阐述。见解精辟深邃,而且都是吴起结合自己治军、作战的经验,更有说服力,更有可操作性,更贴近于现实。这是一部伟大的兵法书,比起《孙子兵法》、《司马法》也毫不逊色。这些著作是吴起在魏国期间陆陆续续写成的,据《汉书》所载,原本有四十八篇,流传到今天的仅剩下六篇了。

  有些人会写书,不见得会实干。但吴起是既能写书,又能实干,这才是大才。楚悼王看了吴起的兵法书后,佩服得不得了,再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事情。吴起不客气地指出楚国弊政所在:“大臣太重,封君太重,若此,则上逼主则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捐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人。”

  楚悼王听了后大为震惊,不想吴起作为一个外国人,对楚国的弊政竟然看得如此深透,看来楚国要变法,非此人不可。在这次面谈后,他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任命吴起为令尹。令尹就是首相,魏国不能给予吴起的,楚悼王慷慨地送出。显然他希望吴起能改革楚国的弊政,令这个老大帝国重现当年楚庄王“问鼎中原”的盖世豪情。

  这是楚悼王的一次大赌局。对吴起来说,这也是证明自身价值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