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血腥的盛唐3:武则天夺权全文阅读 > 第8章 李世民御驾亲征,讨平高丽(3)

第8章 李世民御驾亲征,讨平高丽(3)


  此刻,长孙无忌的奇兵已经穿过狭谷,进入了预定战场,并且掀起漫天尘埃,向指挥部发出了信号。

  李世民一见,即刻命鼓手和旗手发出进攻的指令。

  刹那间,唐军各部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各个方向对高丽军营同时发起了攻击。高延寿根本弄不清唐军到底有多少兵力,更不知道唐军的作战意图。他试图分兵抵御,可是军营长达四十里,战前又毫无准备,所以他根本来不及对十五万士兵发出不同的作战指令。

  在这一刻,高延寿生平第一次发现——原来带着十几万人打仗是一件如此痛苦的事情!

  唐军各部就像几把尖刀从各个方向猛然插入高丽军营。高延寿的部下们得不到主帅的指令,只能硬着头皮各自为战。

  十五万人顷刻间变成了十五万只无头苍蝇。

  就在此时,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雷鸣电闪、风雨大作,使得这个数十万兵马奔腾厮杀的战场变得更加惨烈、诡异而壮观。

  李世民在北山上俯瞰着这一幕,心头不禁掠过一阵阵难以名状的悸动。

  忽然间,在千军万马中,有一袭鲜艳的白袍赫然映入了他的眼帘。

  那是一个年轻的战士。所有人都身披铠甲,只有他是一袭白袍。

  只见他手持长戟,腰挂箭袋,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李世民大为惊异,连忙问左右此人是谁。

  可是,没有一个人认识这个白袍勇士。

  此时战场上的形势已经逐渐明朗,高丽军队全线崩溃,在战场上扔下了两万多具尸体。高延寿、高惠真带着残部仓皇逃进了山区。

  此战唐军完胜。

  战斗结束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就命人把白袍勇士带到了他的面前。

  这个人,就是享誉后世的大唐传奇名将薛仁贵。

  然而此时,他还只是一个刚入伍不久的普通一兵,这是他第一次走上战场大显身手。

  薛仁贵自恃骁勇,为了创建奇功,故意不穿铠甲而披白袍,希望以此引起高级将领们的注意。可他绝对没有想到,第一个注意到他的人,居然就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略为询问他的身世之后,对他大为赞赏,随即赐给他两匹战马、四十匹绢,并擢升他为游击将军。

  高丽战争结束后,李世民在撤军途中曾经颇为感慨地对薛仁贵说:“朕诸将皆老,思得新进骁勇者将之,无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薛仁贵就这么一战成名,从此走上一代名将的辉煌征程。

  经此一役,高丽的十五万大军被杀两万多人,余众作鸟兽散,只剩下不足四万人跟着高延寿逃进了深山,依险固守。长孙无忌按照原定计划,毁坏了后方河流的所有桥梁,彻底切断了高延寿的退路。

  随后,李世民命令各军守住各个山口,把这支残敌团团围困。

  高延寿已成瓮中之鳖。

  六月二十四日,高丽军队残存的军粮告罄。高延寿、高惠真意识到大势已去,只好带着余众三万六千八百人向唐军投降。

  高延寿、高惠真被押到了唐军大营,从辕门开始屈膝跪行,一直来到唐军的受降台前,听候唐朝皇帝发落。李世民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地坐在高台上,冷笑着说:“你们这些东夷少年,在海边跳梁还行,要想打硬仗一决胜负,恐怕还不是我老人家的对手。怎么样,从今往后,还敢与天子交战吗?”

  高延寿等一干降将全都匍匐在地,浑身战栗,一声也不敢吭。

  都已经是人家砧板上的肉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一战,可以说是李世民东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唐军不但将这支十五万人的大军一举击溃,而且缴获了战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一万件以及大量其他武器。

  对于三万多名战俘的处理,李世民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办法。

  首先是三千五百名各级军官,李世民分别授予他们官职,然后悉数遣回中国,随宜任用;其次是三万多名高丽士兵,李世民二话不说,全部将他们放归平壤。

  在古代战争中,如此慷慨地纵俘还是比较少见的。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于深入辽东腹地的唐军来说,此时最缺的不是兵力,而是粮食和补给。眼下这三万多人就是三万多张吃饭的嘴,李世民断然不能留下他们。此外,出于政治考虑和人道主义立场,李世民也不想杀降,所以只有放归一途。

  高丽降卒们顿时感激涕零,欢呼之声响彻数十里地。

  最后是三千三百名靺鞨士兵。

  对于他们,李世民的命令只有两个字——坑杀。

  在辽东战争初期,靺鞨人本来是站在唐朝一边、老实听从天可汗调遣的,可后来不知为何受了渊盖苏文的蛊惑,居然反戈一击,与唐朝为敌。对于这种背信弃义、不知好歹的蛮夷,李世民当然不会饶恕。

  那一天,三千三百名靺鞨士兵被毫不留情地全部坑杀。李世民希望以此警示其他戎狄——这就是背叛天可汗的下场!

  取得这场近乎决定性的胜利后,李世民的自信和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他把自己御帐所在的这座山命名为驻跸山,同时还派快马向留驻定州的太子报捷,并且给高士廉等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喜不自胜地说:“朕为将如此,何如?”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说给那些反对天子亲征的大臣们听的,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老人家打仗还是这么牛,大伙都瞧见了没?

  是啊,李世民是有理由感到自豪。把高丽倾国来战的十几万人一下就给灭了,诚可谓老当益壮,雄风不减当年!

  李世民的高度自信为他换来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而这些胜利又助长了他的高度自信。

  这真的是与当年的隋炀帝杨广如出一辙的自信!

  可是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他很快就将在这座安市城遭遇与杨广如出一辙的命运。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欣赏自己的对手

  高延寿全军覆没,令高丽举国震惊。

  位于安市城后方的后黄城、银城等地(均在今辽宁岫岩县北)的高丽军民有如惊弓之鸟,纷纷弃城而逃,一口气跑过了鸭绿江。

  安市后方的方圆几百里顿时荒无人烟。安市彻底成了一座孤城。

  然而,就是这座几乎是指日可下的孤城,却成了李世民军事生涯中的滑铁卢。

  安市城的防御超乎寻常地坚固,而安市军民的抵抗也出人意料地顽强。

  唐军围攻了一个多月,安市城依旧岿然不动。

  每当李世民的御驾经过安市城下的时候,城上守军就擂鼓喊叫,肆意取笑大唐天子,气焰极为嚣张。

  看着皇帝一阵青一阵白的脸色,李世勣愤然提议——“克城之日,男子皆坑之!”(《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这个可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安市城。城中军民越发同仇敌忾、全民皆兵,人人抱定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对唐军的抵抗也更加顽强。

  战事陷入了胶着状态,一转眼时节已近深秋。

  辽东早寒,如果再这么拖下去,等到草木干枯、河水结冰的时候,唐军的后勤补给势必更加困难,到时候大量的士兵和战马很可能不是战死在沙场上,而是冻死在雪地里!

  怎么办?

  关键时刻,高丽降将高延寿、高惠真站出来献计了。他们向李世民提议:“如今,安市人全民皆兵、人自为战,此城绝对不易攻拔。在下率高丽十余万众,却望风披靡,一朝崩溃,国人皆为之丧胆。而今之计,不如绕过安市,直取乌骨城。乌骨城主年已老迈,大军定可朝至夕克,进军途中的其他小城也会望风而逃,只要收取这些城池里的粮食辎重,大军的供给就不会匮乏,而后乘胜前进,平壤指日可下!”

  这个计划得到了绝大多数将领的支持。他们说:“我军在南部还有张亮的四万海军,可命他即刻向乌骨城进军,与主力会师,攻占乌骨城,然后渡过鸭绿江,定可直取平壤。”

  如果说此前李道宗的绕道建议根本不能让李世民动心的话,那么此刻李世民的想法就不得不发生转变了。其一,这么多人支持这个计划,说明它的可行性很高;其二,李世民亲眼目睹了安市军民的顽强斗志,这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他的自信心。

  所以,李世民略为沉吟后,很快同意了绕道计划。

  可就在这个时候,长孙无忌发言了。

  他说:“天子亲征,跟诸位将军不同,不能抱着侥幸之心去冒险。如今安市、建安的守军还有十余万众,如果绕过它们攻打乌骨,万一两城军队倾巢而出,袭击我们的后背怎么办?所以,臣以为应该先破安市后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这才是万全之策。”

  在此,是否要绕道已经成为整个高丽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步棋。

  如果不采用绕道计划,一意要拔下安市城这颗硬钉子,就得面临辽东早寒的威胁。假如进入冬天还拿不下安市城,那么李世民就只能选择撤兵,此次远征就会功亏一篑。

  而如果绕过安市直取平壤,看上去是一个出奇制胜的妙招,但是唐军的运输补给线势必更加漫长。万一平壤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防御薄弱,而是跟安市城一样又臭又硬,那么到时候的情况就会更加险恶——不但天气严寒、缺乏给养,而且会腹背受敌,后果将不堪设想。当年杨广第一次亲征不就是因为绕道深入、粮草不继而遭遇惨败的吗?

  所以,无论哪一种战略都是有利有弊的,绝没有所谓的万全之策。

  到底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最后,李世民内心的天平倾向了长孙无忌。

  他决定放弃绕道计划,在冬季来临之前拿下安市——不克安市,誓不罢休!

  天子既然下定了决心,将士们当然只能豁出命来打了。

  在随后的日子里,唐军对安市城展开了空前猛烈的进攻。士兵们每天都发起六七轮冲锋,各种攻城武器也都拉上去了,无奈安市城城高墙厚,抛石机抛出的巨石只能砸塌城墙上的雉堞(古代在城墙上面修筑矮而短的墙,守城的人可借以掩护自己),根本轰不倒城墙。就连被砸塌的雉堞,安市守军也能马上在缺口处修筑木栅,令唐军无机可乘。

  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胜利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李道宗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筑一座土山。

  筑一座比安市城墙还高的土山,然后居高临下发动攻击!

  随后,唐军花了整整六十天的时间,动用了五十万人次的劳力,终于筑起了一座比安市城墙还高出数丈的土山。

  安市城彻底暴露在唐军的眼皮底下。

  最重要的是:安市城的楼房街道彻底暴露在了抛石机的射程之内!

  可想而知,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的话,安市城必定会像当年西域的高昌城一样,被唐军的重型抛石机彻底砸烂,而安市军民无论怎么顽强,最后也肯定要乖乖地开门投降。

  可是,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意外,而历史也总是充满了偶然。

  就在这个大型工程即将竣工的那一天,安市城外突然发出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土山崩了。

  唐军将士彻底傻眼。

  同一刻,安市军民也差一点哭出声来。

  因为安市城的一段城墙竟然被土山压塌了!

  这场僵持了三个月的围城战役顿时出现了万分惊险而又极具戏剧性的一幕。

  此时只要唐军抓住战机,从倒塌的城墙处杀进去,安市城基本上就是唐军的囊中之物了。

  可我们说过,历史充满了偶然。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负责守卫土山的唐军将领傅伏爱却不知上哪溜达去了,根本不在军营,只剩下一群士兵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手足无措。许久才有人反应过来,赶紧撒丫子跑去大本营报告情况。

  趁着唐军愣神的间隙,高丽军队迅速作出了反应。守城将领马上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敢死队,从倒塌的缺口处冲出来,向守卫土山的唐军发起了攻击。唐军的这支守卫部队本来人数就不多,加上将领又开了小差,部队无人指挥,顿时乱成一团。于是被杀的被杀,逃跑的逃跑,只不过片刻工夫,就把这座耗费了两个月时间修筑的土山拱手让给了高丽人。

  高丽军队占领土山后,立刻挖掘战壕,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重兵把守。

  等到唐军最高统帅部得到消息,土山早已变成了高丽人手中的一座坚固堡垒。

  李世民的肺都快气炸了,马上把玩忽职守的将领傅伏爱拖出去砍了脑袋,然后对所有将领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土山!

  接下来的三个昼夜里,一波接一波的唐军士兵对这块弹丸之地发起了不间断的攻击,而高丽军队也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谁都知道这座土山的重要性。唐军只要将其夺回,安市城立马玩完;而高丽人只要拼死守住,安市城就能高枕无忧。

  所以,双方都倾尽全力、志在必得!

  这三个昼夜简直成了一场噩梦。双方在小小的土山上扔下了无数具尸体,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然而,整整三天过去了,土山依然牢牢控制在高丽人的手中。

  此时已经接近九月下旬,从唐军围攻安市城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月。漫山遍野的草木都已枯黄,刺骨的北风在耳旁呼啸,而唐军将士们仍然穿着单薄的夏装,粮草也已逐渐告罄。

  看来,这场战是无论如何也打不下去了。

  除了这些因素以外,漠北的局势也在此时骤然紧张起来。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已于九月初七病殁,他儿子自立为多弥可汗后,开始蠢蠢欲动,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河套地区。

  所有情况都表明:唐帝国与薛延陀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无法避免。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李世民都只能立刻从高丽撤兵,别无选择!

  贞观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神色黯然地下达了班师的命令。

  整个撤军行动是有条不紊的。李世民先是下令将辽州、盖州、岩州的所有居民迁往国内,然后在安市城下摆出了一个盛大的军容,让各军结成整齐雄壮的方阵缓缓而退。

  要来,唐军就来得雄赳赳、气昂昂。

  要走,唐军也要走得从从容容,体体面面!

  安市城主站在千疮百孔的城墙上,望着唐军渐行渐远的旌旗和队伍,用一种肃然起敬的心情遥拜送别。

  而李世民对安市城主坚毅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也极为嘉许,在临走前特意赐给了他一百匹绸缎,勉励他这种忠君卫国的行为。

  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幕。

  在战场上,他们是你死我亡的对手;可一旦战争结束,他们却都能够以一种罕见的真诚,向对方表达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崇高敬意。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在西方,这或许就叫骑士风度。而在东方,这就叫英雄惜英雄!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懂得欣赏自己的对手。

  李世民绝对不会料到,此次亲征高丽,竟然会以势如破竹的胜利开场,而以万般无奈的撤兵告终。

  在这片辽东的土地上,此刻的李世民与三十三年前的杨广一样,播下的是信心和希望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沮丧和失败的果实。

  两代帝王踌躇满志地亲征高丽,却遭遇了如出一辙的历史命运。

  李世民顿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之感。就在班师途中,他忍不住仰天长叹:“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虽然此次亲征,李世民和杨广一样,未能达到讨平高丽的战略目的,但是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李世民与杨广的所得所失却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二者付出的代价不同。

  杨广第一次亲征高丽就出动了一百多万大军,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几乎一下子就拖垮了国家财政。而且,隋军在交战中也付出了大量的伤亡和损失,前面的多次战斗暂且不论,仅宇文述最后一次长途奔袭率领的三十万五千人,在撤至萨水时一次就损失了三十万两千三百人,几近全军覆没,同时丧失的武器、装备、辎重更是数以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