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对于自己所好的两门学问研究甚深,别择力甚锐,以为一般青年也该如此,不必再为别择,所以把许多书目胪列出来便了。试思一百多册的《正谊堂全书》千篇一律的“理气性命”,叫青年从何读起?从止正谊堂,即以浙刻《二十二子》论,告诉青年说这书该读,他又何从读起?至于其文学史之部所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古文苑》、《续古文苑》、《唐文粹》、《全唐诗》、《宋文鉴》、《南宋文范》、《南宋文录》、《宋诗钞》、《宋六十家词》、《四印斋宋元词》、《疆村所刻词》、《元曲选百种》、《金文最》、《元文类》、《明文在》、《列朝诗集》、《明诗综》、《六十种曲》等书,我大略估计,恐怕总数在一千册以上,叫人从何读起?青年学生,因为我们是“老马识途”,虚心请教,最少也应告诉他一个先后次序。例如唐诗该先读某家后读某家,不能说你去读《全唐诗》便了。宋词该先读某家后读某家,不能说请你把王幼霞、朱古微所刻的都读。若说你全部读过后自会别择,诚然不错。只怕他索性不读便了。何况青年若有这许多精力日力来读胡君指定的一千多册文学书,何如用来读《二十四史》、《九通》呢?
还有一层:胡君忘却学生没有最普通的国学常识时,有许多书是不能读的。试问连《史记》没有读过的人,读崔适《史记探源》懂他说的什么?连《尚书》、《史记》、《礼记》、《国语》没有读过的人,读崔述《考信录》懂他说的是什么?连《史记·儒林传》、《汉书·艺文志》没有读过的人,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懂他说的什么?这不过随手举几个例,其他可以类推。假如有一位学生(假定还是专门研究思想史的学生),敬谨遵依胡君之教,顺着他所开书目读去,他的书明明没有《尚书》、《史记》、《汉书》这几部书,你想这位学生,读到崔述、康有为、崔适的着述时,该怎么样狼狈呢?
胡君之意,或者以这位学生早已读过《尚书》、《史记》、《汉书》为前提,以为这样普通书,你当然读过,何必我说。那么《四书》更普通,何以又列入呢?总而言之,《尚书》、《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为国学最低限度不必要之书,《正谊堂全书》、《缀白裘》、《儿女英雄传》……反是必要之书,真不能不算石破天惊的怪论!(思想史之部,连《易经》也没有。什么原故,我也要求胡君答复。)
总而言之,胡君这篇书目,从一方面看,嫌他挂漏太多;从别方面看,嫌他博而寡要,我认为是不合用的。
编者后记
第一次阅读胡适,具体时间已经忘记了,那个时候,我还在上高中。当时阅读的是欧阳哲生教授选编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与他的论敌》,分成上下两册,印刷颇为精美,纸张亦相当优良,当时已经定价不菲了,至今犹存。当时阅读的最大感受有二,其一是,胡适的文字清新动人,读起来十分通畅;其二是,胡适真是有趣的人,用胡适欣赏的两则格言来讲,一个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另一个是“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这两点在胡适身上都有机地结合起来。
颇令当时的我惊讶的是,胡适竟然与那么多人论辩过,还专门批判过孙中山和蒋介石,但是另一方面却是包容与开放。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胡适的“全盘西化论”,是说要“充分世界化”,还有“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考虑在内,这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复杂。
时间过了接近十年,胡适先生的书籍,在大陆出版得更多了,但还是无法与印刷精美的广告期刊相比。胡适的文章那么“肤浅”,大家的兴趣却没有搁浅,这真是一件好事!2013年的冬天,朋友约我聊天,聊到民国,自然是少不了胡适,一时口误竟然答应了关于胡适的约稿,事已至此,“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了。
笔者本来就有阅读传记的兴趣,在学习胡适《四十自述》的过程中,还是略有收获,在此与有缘人分享一下。
其一是珍惜。胡适的成长历程,每一个关键步骤都与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息息相关。这启示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因缘,尤其是生活在当今时代,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这个道理,明清之际的觉浪道盛阐释得十分明白,虽然文言佶屈聱牙了一些,但是耐心看完,一定大有启发。
今人动以生不逢时、权不在我为恨。试问你:天当生个什么时处你才好?天当付个什么权与你才好?我道:恨时恨权之人,皆是不知自心之人,故有悖天自负之恨。又安知生生死死、升升沉沉,皆是自己业力哉!你不知自心业力强弱,不看自己种性福德、智慧才力、学行造诣,机缘还得中正也无?却乃恨世恨时恨人恨事,且道天生你在世间,所作何事?分明分付许多好题目与你做,你没本事,自不能做。如世间庸医,不恨自己医学不精,却恨世人生得病不好。天当生个什么好病独留与你医?成你之功?佛祖圣贤,将许多好脉诀、好药性、好良方、好制法留下与你,你自粗心,不能审病诊脉,量药裁方,却怪病不好治,岂神仙工巧之医哉!你不能医,则当反诸已,精读此书,深造此道,则自然神化也。
其二是勤奋。《四十自述》既是生动活泼的传记文学,更是卓越的教育叙事文本。立志为国民导师的胡适,曾经担当过中国公学和北大的校长,本来就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胡适的成长历程,对于今天的我们应不无启发意义。胡适母亲对于胡适学习的严加督促和教育的大力投资,我们不说了。单单是胡适的学习刻苦,也是令人感动:
我这时候对于算学最感兴趣,常常在宿舍熄灯之后,起来演习算学问题。卧房里没有桌子,我想出一个法子来,把蜡烛放在帐子外床架上,我伏在被窝里,仰起头来,把石板放在枕头上做算题。因为下半年就要跳过一班,所以我须要自己补习代数。我买了一部丁福保先生编的代数书,在一个夏天把初等代数习完了,下半年安然升班。这样的用功,睡眠不够,就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有一个时期,我的两只耳朵几乎全聋了。但后来身体渐渐复原,耳朵也不聋了。
可见,胡适不是那么容易做的。胡适十分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这使我想起胡适早年用楚骚体翻译的卜朗吟(即罗伯特·勃朗宁)临终诗:
吾生唯知猛进兮,未尝却顾而狐疑。
见沉霾之蔽日兮,信云开终有时。
知行善或不见报兮,未闻恶而可为。
虽三北其何伤兮,待一战之雪耻。
吾寐以复醒兮,亦再蹶以再起。
据说是这首诗使青年胡适从一个悲观者变成“不可救药的乐观者”。其三是包容。这里的包容,可以用胡适自己的话来概括——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和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这其实可以用孔夫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来概括。民国那些远去的诸子,带给我的最大感动之一,就是他们之间的论诤是严肃的,也是真诚的,即使针锋相对,也不伤及人格,很有“对事不对人”的雅量。就拿胡适来说吧,这位坚定的无神论信徒,自称打小与僧道无缘,却自称“多神信徒”,时常在字里行间引用了许多佛教的话语,来为自己论证——这三位大神,一位是孔仲尼,取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位是王介甫,取其“但能一切舍,管取佛欢喜”。一位是张江陵“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口鼻者,吾亦欢喜施与”。这简直是大乘菩萨的风范了。
胡适能够带给人的启发自然不止这些;一本书带给人的体验固然是丰富而立体的,每个人的阅读体验何尝会完全相同?
现在的我们,由于生活压力,很大程度上已经很少有时间去看理论性的文字了。正如同学们在交流毕业论文时,往往最先翻看的是后记感言一样。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胡适的《四十自述》,是一本历史文献,是一本文学自传,也是一本教育材料。开卷有益,今天的我们,重新打开并读毕这本薄薄的小书,或许已经获得轻松阅读的体验。
了解一个人是神圣的事情,是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爱的。谢谢您,亲爱的读者朋友。
惠文
甲午农历四月于北大畅春新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