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时并不知道范缜的《神灭论》全文载在《梁书》(卷四八)里,也不知道当时许多人驳他的文章保存在《弘明集》里。我只读了这三十五个字,就换了一个人。大概司马光也受了范缜的影响,所以有“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的议论,大概他感谢范缜,故他编《通鉴》时,硬把《神灭论》摘了最精采的一段,插入他的不朽的历史里。他决想不到,八百年后这三十五个字竟感悟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竟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
《通鉴》又记述范缜和竟陵王萧子良讨论“因果”的事,这一段在我的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原文如下:
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高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
风吹花落,是一种比喻,地狱轮回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比喻?
这一段议论也只是一个譬喻,但我当时读了只觉得他说的明白有理,就熟读了记在心里。我当时实在还不能了解范缜的议论的哲学意义。他主张一种“偶然论”,用来破坏佛教的果报轮回说。我小时听惯了佛家果报轮回的教训,最怕来世变猪变狗,忽然看见了范缜不信因果的譬喻,我心里非常高兴,胆子就大的多了。他和司马光的神灭论教我不怕地狱;他的无因果论教我不怕轮回。我喜欢他们的话,因为他们教我不怕。我信服他们的话,因为他们教我不怕。
我的思想经过了这回解放之后,就不能虔诚拜神拜佛了。但我在我母亲面前,还不敢公然说出不信鬼神的议论。她叫我上分祠里去拜祖宗,或去烧香还愿,我总不敢不去,满心里的不愿意,我终不敢让她知道。
我十三岁的正月里,我到大姊家去拜年,住了几天,到十五日早晨,才和外甥砚香同回我家去看灯。他家的一个长工挑着新年糕饼等物事,跟着我们走。
半路上到了中屯外婆家,我们进去歇脚,吃了点心,又继续前进。中屯村口有个三门亭,供着几个神像。我们走进亭子,我指着神像对砚香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毛厕里去,好吗?”
夸张地说,这是胡适的第一次“毁佛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口号,到了后来就演变成“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思想的问题终究要靠思想来解决。
这样突然主张毁坏神像,把我的外甥吓住了。他虽然听我说过无鬼无神的话,却不曾想到我会在这路亭里提议实行捣毁神像。他的长工忙劝阻我道:“糜舅,菩萨是不好得罪的。”我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恰好村子里有人下来了,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了。
我们到了我家中,我母亲煮面给我们吃,我刚吃了几筷子,听见门外锣鼓响,便放下面,跑出去看舞狮子了。这一天来看灯的客多,家中人都忙着照料客人,谁也不来管我吃了多少面。我陪着客人出去玩,也就忘了肚子饿了。
晚上陪客人吃饭,我也喝了一两杯烧酒。酒到了饿肚子里,有点作怪。晚饭后,我跑出大门外,被风一吹,我有点醉了,便喊道:“月亮,月亮,下来看灯!”别人家的孩子也跟着喊,“月亮,月亮,下来看灯!”
门外的喊声被屋里人听见了,我母亲叫人来唤我回去。我怕她责怪,就跑出去了。来人追上去,我跑的更快。有人对我母亲说,我今晚上喝了烧酒,怕是醉了。我母亲自己出来唤我,这时候我已被人追回来了。但跑多了,我真有点醉了,就和他们抵抗,不肯回家。母亲抱住我,我仍喊着要月亮下来看灯。许多人围拢来看,我仗着人多,嘴里仍旧乱喊。母亲把我拖进房里,一群人拥进房来看。
胡适先生的行为艺术,大有浔阳捞月的风仪。
这时候,那位跟我们来的章家长工走到我母亲身边,低低的说:“外婆(他跟着我的外甥称呼),穈舅今夜怕不是吃醉了罢?今天我们从中屯出来,路过三门亭,穈舅要把那几个菩萨拖下来丢到毛厕里去。他今夜嘴里乱说话,怕是得罪了神道,神道怪下来了。”
在这场胡适亲自上演的“恶作剧”中,胡适以剧中人,也是剧作者的双重身份,见证了他心目中的宗教之虚伪。然而在这种戏剧的表演中,也透露了胡适性格的种种特质——妥协和矛盾,但不乏冲动性的反抗精神,这种性格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他未来的事业。这其中典型的情节即是:其一,在所谓自我思想解放之后,就不能虔诚拜神拜佛了,但是在“母亲”面前,终究不敢公然说出不信鬼神的议论,还在表面上参加祭拜或烧香的活动;其二,胡适看到了神像,进行革命行为,其前提是,“这里没有人看见”。然而,当听到外甥所云菩萨是不好得罪的劝告,胡适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这反映了胡适内在坚韧的品格,注定了其事业会遭遇磨难;其三,在这种革命意图被曝光后,胡适还能够心生一计,借树开花,这也反映了胡适擅长旧瓶装新酒,具体的表现就是胡适的白话文运动的表现。
这几句话,他低低的说,我靠在母亲怀里,全听见了。我心里正怕喝醉了酒,母亲要责罚我;现在我听了长工的话,忽然想出了一条妙计。我想:“我胡闹,母亲要打我;菩萨胡闹,她不会责怪菩萨。”于是我就闹的更凶,说了许多疯话,好像真有鬼神附在我身上一样!
我母亲着急了,叫砚香来问,砚香也说我日里的确得罪了神道。母亲就叫别人来抱住我,她自己去洗手焚香,向空中祷告三门亭的神道,说我年小无知,触犯了神道,但求神道宽宏大量,不计较小孩子的罪过,宽恕了我。我们将来一定亲到三门亭去烧香还愿。
这时候,邻舍都来看我,挤满了一屋子的人,有些妇女还提着“火筒”(徽州人冬天用瓦垆装炭火,外面用蔑丝作篮子,可以随身携带,名为火筒),房间里闷热的很。我热的脸都红了,真有点像醉人。
忽然门外有人来报信,说,“龙灯来了,龙灯来了!”男男女女都往外跑,都想赶到十字街口去等候看灯。一会儿,一屋子的人都散完了,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房里的闷热也消除了,我也疲倦了,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
母亲许的愿好像是灵应了。第二天,她教训了我一场,说我不应该瞎说。更不应该在神道面前瞎说。但她不曾责罚我,我心里高兴,万想不到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
过了一个月,母亲同我上中屯外婆家去。她拿出钱来,在外婆家办了猪头供献,备了香烛纸钱,她请我母舅领我到三门亭里去谢神还愿。我母舅是个虔诚的人,他恭恭敬敬的摆好供献,点起香烛,陪着我跪拜谢神。我忍住笑,恭恭敬敬的行了礼,——心里只怪我自己当日扯谎时不曾想到这样比挨打还更难为情的责罚!
直到我二十七岁回家时,我才敢对母亲说那一年元宵节附在我身上胡闹的不是三门亭的神道,只是我自己。母亲也笑了。
十九,十二,廿五,在北京。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
此为胡适最为喜欢的治学格言之一,当时被作为“科学的方法”的格言。后来,这“十字真言”竟然被分开为两条道路——顾颉刚在假设上大加发挥,形成了疑古学派;傅斯年在求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将历史学定位成史料学,这是两大极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胡适。录自荆公(王安石)诗《登飞来峰》。王安石为胡适神龛中三位大神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孔子和张居正。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改革家,胡适的理想由此可见一斑。
背景钩沉
铁血柔情话胡传
胡适,有意塑造了其父的理性形象,但是胡传先生也是工于吟咏的,不乏慷慨激昂之作。在这里可推荐其诗歌三首,看看这位铁血男儿的个中心曲。《和王蔀畇孝廉台湾秋兴八首》其一云:
沧桑世变问谁何,铁戟犹存任洗磨。
戎伏绿林宵柝警,浪翻碧海敌船过。
吴宫教战空三令,汉代诠才有四科。
仰视飞云天外起,酒酣愁听大风歌。
又
身如大海一浮鸥,
南北东西任去留。
野性惯将云水狎,
生涯飘泊不知愁。
胡传还有一首词,也值得一读。
初五日,苏冶生设饯招饮。归后乘酒兴填词和孝廉赠别元唱:
华严世界,任凭我踏遍云山千叠。
瘴雾蛮烟,笼不住猛虎磨牙吮血。试问当年,英雄几辈,学班超探穴?寒光射斗,看来辜负长铗。
只当竹杖芒鞋,寻常游览。吟弄风和月。圆峤、方壶都在望,无奈海天空阔。浪拍澎湖,秋涵鹿耳,应笑重来客。那堪骊唱,正逢重九时节。
这是胡传在台湾抒情言志的名篇。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男儿情怀,应当如是。
从打倒孔家店到救出孔夫子:胡适的晚年改变
在本章,胡适叙述了自己早年从祭祀孔子,到内心的宗教虔诚破坏的过程。如果再联系那个曾经赞叹吴虞“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胡适,这就造成一个胡适反对儒家的印象,但这只是粗泛而且错误的理解。
在《胡适口述自传》中,曾经有一“并不要打倒孔家店”小节的文章,胡适辩白道:“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历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着述上,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12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胡适神龛中的三位大神,孔子名列第一,胡适不仅取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而且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名言作为自己座右铭,并认为,这是“中国思想传统里一点最有意义,也最有价值的怀疑精神。”
这是胡适的自我辩白,当年的“打倒孔家店”,也加了一转语:“救出孔夫子。”不过,“打倒孔家店”的风气一旦形成,就不是胡适们能够控制的了?胡适先生不是说过当年梁启超先生鼓励青年们“破坏亦破坏,不破坏亦破坏!”“后来他虽然不坚持这个态度了,而许多少年人却冲上前去,不肯缩回来了。”的话吗?历史过了多年,这种情况想不到又在胡适这儿重演!
不知,胡适是否知道“打倒孔家店”这种方法,比“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灭佛政策,还要激烈?韩愈,是侵犯了宗教信仰自由,尚有“人其人”的底线,“打倒孔家店”却有可能使中华民族在平地上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近者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地基的动摇,远者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连根拔起的毁灭性打击。
不过,后来的胡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就颇堪玩味,在诠释方法上也有所调整了。孔子、老子,竟然成了胡适宣扬自由、民主的先行者与同道中人。
1948年的时候,胡适竟然这么诠释自由主义:
从老子孔子打开了自由思想的风气,二千多年的中国思想史,宗教史,时时有争自由的急先锋,有时还有牺牲生命的殉道者。孟子的政治思想可以说是全世界的自由主义的最早的一个倡导者。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国经典里自由主义的理想人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自由主义的。这几乎是“古已有之”的翻版了。这种思想,1954年胡适在台大发表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新看法》予以系统地总结,代表了胡适晚年对于儒家思想的大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