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在课堂上,先生在黑板上解高等代数的算式,我却在斯密司的《大代数学》底下翻《诗韵合璧》,练习簿上写的不是算式,是一首未完的纪游诗。一两年前我半夜里偷点着蜡烛,伏在枕头上演习代数问题,那种算学兴趣现在都被做诗的新兴趣赶跑了!
胡适新诗的中国文化支点。
还记得在被窝里鏖战数学的胡适吗?
我在病脚气的几个月之中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同时也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我从此走上了文学史学的路,后来几次想矫正回来,想走到自然科学的路上去,但兴趣已深,习惯已成,终无法挽回了。
丁未正月(一九〇七)我游苏州,三月与中国公学全体同学旅行到杭州,我都有诗纪游。我那时全不知道“诗韵”是什么,只依家乡的方音,念起来同韵便算同韵。在西湖上写了一首绝句,只押了两个韵脚,杨千里先生看了大笑,说,一个字在“尤”韵,一个字在“萧”韵。他替我改了两句,意思全不是我的了。我才知道做诗要硬记诗韵,并且不妨牺牲诗的意思来迁就诗的韵脚。
丁未五月,我因脚气病又发了,遂回家乡养病(我们徽州人在上海得了脚气病,必须赶紧回家乡,行到钱塘江的上游,脚肿便渐渐退了)。我在家中住了两个多月,母亲很高兴。从此以后,我十年不归家(一九〇七—一九一七),那是母亲和我都没有料到的。那一次在家,和近仁叔相聚甚久,他很鼓励我作诗。在家中和路上我都有诗。这时候我读了不少白居易的诗,所以我这时期的诗,如在家乡做的《弃父行》,很表现《长庆集》的影响。
一场脚气病引发的白话文运动!
丁未以后,我在学校里颇有少年诗人之名,常常和同学们唱和。有一次我做了一首五言律诗,押了一个“赪”字韵,同学和教员和作的诗有十几首之多。同学中如汤昭(保民),朱经(经农),任鸿隽(叔永),沈翼孙(燕谋)等都能作诗;教员中如胡梓方先生,石一参先生等,也都爱提倡诗词。梓方先生即是后来出名的诗人胡诗庐,这时候他教我们的英文,英文教员能做中国诗词,这是当日中国公学的一种特色。还有一位英文教员姚康侯先生,是辜鸿铭先生的学生,也是很讲究中国文学的,辜先生译的《痴汉骑马歌》,其实是姚康候先生和几位同门修改润色的。姚先生在课堂上常教我们翻译,从英文译汉文,或从汉文译英文。有时候,我们自己从读本里挑出爱读的英文诗,邀几个能诗的同学分头翻译成中国诗,拿去给姚先生和胡先生评改。姚先生常劝我们看辜鸿铭译的《论语》,他说这是翻译的模范。但五六年后,我得读辜先生译的《中庸》,感觉很大的失望。大概当时所谓翻译,都侧重自由的意译,务必要“典雅”,而不妨变动原文的意义与文字。这种训练也有他的用处,可以使学生时时想到中西文字异同之处,时时想到某一句话应该怎样翻译,才可算“达”与“雅”。我记得我们试译一首英文诗,中有Scarecrow一个字,我们大家想了几天,想不出一个典雅的译法。但是这种工夫,现在回想起来,不算是浪费了的。
我初学做诗,不敢做律诗,因为我不曾学过对对子,觉得那是很难的事。
戊申(一九〇八)以后,我偶然试做一两首五言律诗来送朋友,觉得并不很难,后来我也常常做五七律诗了。做惯律诗之后,我才明白这种体裁是似难而实易的把戏;不必有内容,不必有情绪,不必有意思,只要会变戏法,会搬运典故,会调音节,会对对子,就可以诌成一首律诗。这种体裁最宜于做没有内容的应酬诗,无论是殿廷上应酬皇帝,或寄宿舍里送别朋友,把头摇几摇,想出了中间两联,凑上一头一尾,就是一首诗了;如果是限韵或和韵的诗,只消从韵脚上去着想,那就更容易了。大概律诗的体裁和步韵的方法所以不能废除,正因为这都是最方便的戏法。
我那时读杜甫的五言律诗最多,所以我做的五律颇受他的影响。七言律诗,我觉得没有一首能满意的,所以我做了几首之后就不做了。现在我把我在那时做的诗钞几首在这里,也算一个时期的纪念:
中国古典诗词,借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说,有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现代白话文,在某些地方,是否缺少了这种高贵品质呢?
秋日梦返故居(戊申八月)
秋高风怒号,客子中怀乱。
抚枕一太息,悠悠归里闬。
入门拜慈母,母方抚孙玩。
齐儿见叔来,牙牙似相唤。
拜母复入室,诸嫂同炊爨。
问答乃未已,举头日已旰。
方期长聚首,岂复疑梦幻?
年来历世故,遭际多忧患。
耿耿苦思家,听人讥斥。
(玩字原作弄,是误用方音,前年改玩字。)
军人梦
(译Thomas Campbell"s A Soldier"s Dream)(戊申)
Thomas Campbell,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研究进化论的思想家。胡适的诗歌,多是说理的。科学与理性,在这位实验主义者的头脑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
笳声销歇暮云沉,耿耿天河灿列星。
战士疮痍横满地,倦者酣眠创者逝。
枕戈藉草亦蘧然,时见刍人影摇曳。
长夜沉沉夜未央,陶然入梦已三次。
梦中忽自顾,身已离行伍,
秋风拂襟袖,独行殊踽踽。
惟见日东出,迎我归乡土。
纵横阡陌间,尽是钓游迹。
时闻老农刈稻歌,又闻牛羊山脊。
归来戚友咸燕集,誓言不复相离别。
娇儿数数亲吾额,少妇情深自呜咽。
举室争言君已倦,幸得归休免征战。
惊回好梦日熹微,梦魂渺渺成虚愿。
(刍人原作刍灵,今年改。)
酒醒(己酉)
酒能消万虑,己分醉如泥。
烛泪流干后,更声断续时。
醒来还苦忆,起坐一沉思。
窗外东风峭,星光淡欲垂。
女优陆菊芬演《纺棉花》(己酉)
永夜亲机杼,悠悠念远人。
朱弦纤指弄,一曲翠眉颦。
满座天涯客,无端旅思新。
未应儿女语,争奈不胜春!
秋柳有序(己酉)
秋日适野,见万木皆有衰意。而柳以弱质,际兹高秋,独能迎风而舞,意态自如。岂老氏所得能以弱者存耶?感而赋之。
胡适在1920年写道:“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私心颇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之。倘数年之后,竟能用文言白话作文作诗,无不随心所欲,岂非一大快事?我此时练习白话韵文,颇似新辟一文学殖民地。”
但见萧飕万木摧,尚余垂柳拂人来。
西风莫笑长条弱,也向西风舞一回。
(西风莫笑,原作“凭君漫说”,民国五年改。长条原作“柔条”,十八年改。)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胡适。一个“还”字,可以看出胡适对于容忍价值的重视。这是胡适晚年喜欢的两句政治格言之一,另外一句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922年胡适摄于北京,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在进行中。
背景钩沉
民国时期的自杀现象
鲁迅先生曾说,在中国搬动一张桌子都是要流血的。更何况要建一所学校呢?在本篇,胡适讲了为了创办中国公学自杀而死的姚弘业先生,对于姚弘业先生的死,胡适认为激于义愤,并说“我也是当时读了姚烈士的遗书大受感动的一个小孩子”。
胡适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自杀现象,还可以举出一些着名的案例来。如梁济的投水自尽,谭嗣同的主动送死,陈天华的蹈海自绝,等等,这其中,梁济是基于清亡,为它所代表的文化自杀,留下万言遗书,云:“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谭嗣同之死,是认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有招后起”,自投罗网的理由竟然是“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陈天华的蹈海自尽,是为了敲响“警世钟”,让国人“猛回头”。由于国难当头,有些爱国心切的人,心底自认为不能苟且偷生。
这类自杀,固然不能赞美,但是值得尊敬。
对此,民国诸子,对于林林总总的自杀现象给予了自己的评价。
就拿梁漱溟之父梁济的自杀来讲吧,李大钊评价这位自觉的清朝遗老说:“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比那些醉生梦死的青年,历仕五朝的元老还亲切的多呢。”
傅斯年对于梁济这些守旧的人有批评,但是在《心气薄弱之中国人》中还是指出:“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有主义好。就是他主义是辜汤生、梁巨川、张勋……都可以,总比见风使舵好。”这里的辜汤生,就是辜鸿铭。张勋,是力主复辟的那位。
而胡适也发表了意见,他认为,要想克服梁济自杀的悲剧,其一是“养成一种欢迎新思想的习惯,使新知识新思想可以源源进来”,其二是“极力提倡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养成一种自由的空气,布下新思潮的种子”。这就是说自杀问题,本质上是一种思想问题,最终还是要用思想的方法来解决。
梁济先生的自杀,按照其《敬告世人书》的说法,是自觉的选择,并非愚忠,“吾虽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这一幼年所学,梁济先生的解释即为“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礼纲常,吾家先父先母之遗传与教训,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
梁济先生的自杀,已经能够受到人们的尊重与理解,那么,公学的干事姚弘业先生“为中国公学而死”更是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民国时期,确实有许多令人怀念的地方。现在的人们固然是接受了新思想,但能否就意味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则是另外一回事情。
胡适对对子
胡适在本章说,“我初学做诗,不敢做律诗,因为我不曾学过对对子,觉得那是很难的事。”又说,“做惯律诗之后,我才明白这种体裁是似难而实易的把戏;……只要会变戏法,会搬运典故,会调音节,会对对子,就可以诌成一首律诗。”
胡适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故事是,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入学考试,陈寅恪出一对联题目,谜面为“孙行者”,结果周祖谟对以“胡适之”。陈寅恪说对得这么好,考任何系都该录取。或许,胡适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还有这样的对对子的功效。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胡适一生,也有许多精彩的对联。胡适对联选粹如下:
三十夜大月亮;
廿七岁老新郎。
——自题婚联。据传下联为胡适一位绰号“疯子”的族兄所对。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多谈问题,少谈主义。
——赠吴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作事,严肃做人。
——自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跟好学好,跟衰学衰。
——自题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题临安天目山禅源寺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
——自题
胡适还曾经为一家饭店用对联做广告,也挺有趣。
学术文章,举世咸推北大老;
羹调煮饪,沙滩都道海泉居。
可见,在对对子的思维里面,任何的信息材料都可以妙笔生花。对对子,作为文人的小玩意儿,可以锻炼文人的才思,也能够小中见大,非胸中大有丘壑者不能为也。这些对子,犹如格言,在宣传胡适思想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