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问题,和日本的问题一样,甚至更复杂。毛泽东要面对的,一点也不比石原莞尔轻松。
现在我们把目光放到1936年,因为这一年,风云诡谲,未来中国三十年、四十年、八十年、乃至一百年的政治格局都在这一年埋下了伏笔。1935年8月4日,中共中央在毛尔盖以南的一个小镇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和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西北各省是中国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势力最薄弱的地区,在地理上又接近世界无产阶级祖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更造成苏维埃和红军发展的有力条件。”
这句话不用翻译,连蒋介石在内,了解当时红军情况的中国人都明白,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于是,所有人都把目光盯向一个地方——宁夏——这里是突破包围抑或阻挡红军的战略要地。
蒋介石心想:好了,该解决问题了。
薛岳心想:我都追了你一道了,你们万里长征,我也是万里长征,可别走了,就这了。
胡宗南心想:你先休息一会,建功立业的活我来干。
这时候,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林育英从莫斯科回来了,他带来了斯大林的口信:“不反对红军向靠近外蒙古和新疆边界的方向发展。”中央领导听到这个消息无比振奋,有了斯大林的保证,苏联的支持,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又一个高潮指日可待了。
可是玩笑总是强者向弱者开的,玩笑也总是那么残酷。
当时,毛泽东并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可能成为斯大林和蒋委员长之间达成共同抗日条约的牺牲品。他虽然已经被共产国际整得狼狈不堪,甚至差点被丢在中央根据地,但是他还是认同了这个在战略上可行的建议,在特科领导人李克农和张学良秘密会谈之后,达成共识,决定西征。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占宁夏;红四方面军进青海,西拒马步芳,配合西北军占河西走廊;红二方面军居中策应东北军控制甘肃。张学良这个时候想控制西北,有很多原因,但是绝对不是抗日,因为这恰巧解释了一个成语:南辕北辙。失去领土的军阀现在急需的就是土地,他手下的十几万子弟兵再也受不了天天仰头等着南京发放军饷的日子了。
转眼,1936年到了。这一年的头十一个月,是蒋委员长最为春风得意的。如果没有第十二个月,蒋委员长都可以把这一年当成人生中的制高点来仰天长笑了。通过对红军的一路追击,五十万红军各地红军最后被消灭到不足五万,问题亟待解决,屈指可数。6月,搁置多年的李宗仁、白崇禧问题突变,李白二人紧抓着抗日的高调不放,联系广东军阀陈济棠,通电反蒋。但是反蒋抗日的行动却仅仅局限在湖南的人士调动问题上。蒋委员长当然不允许别人在舆论上把自己树立成民族英雄,再把他推到卖国贼的位子上。1936年,准确地说,连日本人都还没准备好侵华,闹事的就是关东军那几个太子洗马,当年陪着裕仁天皇读书的几个参谋。蒋介石对付李、白的办法很简单,千难万险钱开道的时代过去了,那是中原大战对付西北军那几个没见过世面的兵头的办法。对付李宗仁白崇禧,蒋介石是信手拈来的。起义第一天,陈济棠的空军司令带着七十多架飞机投向蒋介石一方。粤军第一军军长通电拥护中央。胡宗南、汤恩伯、陈诚几十万人兵临城下,最后白崇禧也明白了,这么僵持没自己好果子,于是要了蒋介石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承诺,罢兵不谈了。
蒋介石也没心思和他纠缠,西北的事还没解决呢。
这时候,张国焘南下不成,损兵折将,灰头土脸地跟着回了延安。中央命令西征,也就西渡黄河,打开战略交通线的战役开始了。
早先跟着张国焘站错了队的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和西北军阀马步芳展开激战,西路军因为和河东的红军被分割,所带干粮很少,被马家军击溃。
后来这段历史,一直被当成禁区,任何人不能触碰。这件事的定论是张国焘贼心不死,想在西北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可是疑团是他要真想建立独立王国,为什么不一直西进,反而在凉州附近停止不前呢?大家都在等苏联的军火!
坚守在阵地上的红军战士英勇作战,消息来了,苏联的军火还在哈萨克斯坦没起运呢,中国同志请再等等。
谁听到这个消息不汗流浃背?
后来李先念同志在天山南北游击转移了大半年之后回到陕北,毛泽东说:红西路军的失败,主要是张国焘机会主义错误的结果。他不执行中央的正确路线,不经过中央,将队伍偷偷调过黄河,企图到西北区求得安全,搞块地盘称王称霸,好向中央闹独立。这种错误路线,是注定要失败的。
《长征组歌》里唱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其实,搞政治,他也如神。
后来林彪在电报里说:请主席清醒考虑之。
毛泽东没回。
西路军损失了两万多人,这让红军更加雪上加霜。还好东征山西拉回来了几千兵员,几十万军饷,东成西就虽然没打成,拆东墙补西墙,没有伤到元气。
很多年后,以实事求是著称的邓小平接到关于西路军历史问题的报告,转交给当时的西路军参与者李先念。李先念组织人员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于1983年初写出了《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西路军执行的任务是中央决定的。西路军自始至终都在中央军委领导之下,重要军事行动也是中央军委指示或经中央军委同意的。因此,西路军的问题同张国焘1935年9月擅自命令四方面军南下的问题性质不同。西路军根据中央指示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和打通苏联,不能说是执行张国焘路线。
再伟大的战略家,也有犯错的时候,这个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让毛泽东陷入了对莫斯科信誉的极大不信任。将来,有一天他得知了斯大林对陈果夫所说的话的时候,再联想下西路军指战员的命运,他是怎么想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