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标对老师感情深厚,听说朱元璋要杀宋濂,坚决不干,苦劝父皇留他一命,但是朱元璋坚决不听。已是接班人的太子当着朱元璋的面,气得跳水自尽。人们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跳下水救人,有些人连衣服都来不及脱。等大家把太子救起来,朱元璋又对这些见义勇为者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脱衣服的站一边,没脱衣服的站在另一边。朱元璋对赤裸着身体的救人者恶狠狠地说:
“你们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脱衣服去救太子,只怕太子早就淹死了!”把脱衣服的都杀了。这就是他的混账逻辑。宋濂全家最后被流放今四川省茂汶县。宋濂不堪旅途辛苦,走到今天的重庆奉节县,得了一场大病,客死他乡。
朱标为此伤心欲绝。
1390年,朱元璋的第八子朱梓,因为他的岳父牵连进胡惟庸案,朱元璋要他从封地长沙来南京禀报。朱梓夫妇吓得魂不附体,自杀了事,等于自绝于皇帝,封国被废除。
一些小鱼小虾也难逃天罗地网。受牵连的吴县粮长于友被判处死刑,在脸上刺上“隐送同罪”3个字后,发配安徽凤阳种田。后来,于友找人把刺字弄掉,偷跑回乡,居然又混上粮长。里长盛宗,要到南京告发他。于友将盛村长绑起来,诬蔑他残害人民,向皇帝邀功请赏。朱元璋从盛宗嘴里得知实情,一听于友是胡惟庸一党,将于友枭首示众、抄没家产。此时已经是1386年,离胡惟庸被杀已过去6年,朱元璋仍然在清算不止。
胡惟庸案前后延续达10年,株连杀戮3万余人。朱元璋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立即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特意在《祖训》中明文规定不许变乱旧章,以后子孙做皇帝,不许设立丞相,立下臣子“敢议立丞相者,杀”的铁律。如果谁奏请设丞相,群臣就当场弹劾他,将他凌迟处死、全家杀掉。这样,宰相的手头工作大部分由皇帝承揽,中央六部吏部(管理人事)、户部(管理财税)、兵部(管部分军权)、礼部(管外交和教育)、刑部(管司法和监狱)、工部(管工程、水利交通)由皇帝直接掌控。
皇帝的权力比古代任何一个君主都大,真是到了大帝“无极”的地步。
《明史》倾向于胡惟庸是谋反,把他写进《奸臣传》。胡惟庸被杀咎由自取,但谋反证据似乎不足。受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大批功臣是无辜的。捏造罪名在历史上是家常便饭,因此历史学家谈迁认为,胡惟庸不是谋反罪,而是“积疑成狱”,谋反的嫌疑越来越多,最后酿成大案。
废除丞相的后遗症,在朱元璋死后开始发挥效力。没有好身体,谁也干不了皇帝这个活。朱元璋晚年累得大病,朱棣累得病死于行军途中,后来的皇帝们不堪重任,怠政荒政,把权力交给内阁首府或者司礼监太监,导致皇权旁落、宦官乱国,直到把明朝拖进死胡同。
3.当世萧何夷三族
李善长档案:
简历:右相国、左相国、宣国公、左柱国、太师、左丞相、韩国公
口碑:当世萧何
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一等功臣李善长,死于莫须有的谋反罪,最令人心寒。
李善长的政治、经济、组织、法律和军事才能非常杰出,被朱元璋比作萧何,立国后晋封为韩国公,第一文臣,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为朱元璋平定天下出谋划策,制定制度、政策和法律;制定茶法和钱法,开铁矿,制定鱼税,使人民有钱花,国家日益富饶,为朱元璋打天下和治天下奠定很好的经济基础。朱元璋没称帝前,拜他为右相国、左相国,封为宣国公。朱元璋即位后,他帮助皇帝制定六部官制、分封诸王、奖赏功臣,1370年被授予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排在六公之首。
可以说,没有李善长的辅佐,朱元璋能否得天下,未必可知。
当然,李善长的臭毛病也很多。他是淮西集团的领头羊,长期把持朝政,整过不少人,树敌太多,其中包括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刘基等。朱元璋怀疑李善长等人毒死刘基,不过只是猜测,没有证据。
李善长作为大政治家,政治敏感性应该很强。他熟悉历史,监修《元史》,对历史上的君臣关系摸得透透的。但是在晚年,他也许丧失警惕性,不太讲政治。
作为一个贤能的人,他对朱元璋的过头做法很不赞同,朱元璋残暴一次,他对皇帝的感情就变淡一次,两人关系很紧张。胡惟庸案,使他对政治心灰意冷:什么倒行逆施你自己干去吧,我无语就是,静静地等到老死,一了百了。
他认为自己可以平平安安地走完一生,朱元璋不至于为一点小事找他麻烦。
他正是这么想,也这么做的。
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君臣不睦。
一、朱元璋晚年生病,近十天没上朝。这么久没上朝,对于一个从早干到晚的工作狂来说是很不平常的事件,说明病得很重。但是,他的亲密战友李善长,竟然没去问候,这让朱元璋的心拔凉拔凉的。
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其父子作为胡惟庸一党,理应处死。但是朱元璋网开一面,下诏免死,仅仅把他们流放到上海崇明岛。这么浩大的皇恩,李善长竟然没说谢恩,让朱元璋十分生气!
还有一件事情也说明李善长丧失政治警惕性。
李善长的房子旧了,需要修缮。凭他4000石的高额年薪,按理说雇佣几个百姓,修修房子不成问题。可是,他居然鬼迷心窍,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300名士兵,帮他修房子。
汤和是最忠于朱元璋的,一兵一卒的动向都会如实汇报。朱元璋又怒了:
你一个文官,居然敢揩军队的油,真是活腻味了吧!你以为我不敢动你?
这时,李善长已经77岁,已经半截埋进黄土。朱元璋不想他这么老死。
尽管胡惟庸被处死很多年,风头早就过去,但是李善长的罪行还是一件件被揭发出来。
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实属罪大恶极。据李存义招供,他和胡惟庸多次劝说李善长谋反,但是每次都被严词拒绝。李善长叹气说:“我老了!我死了,你等好自为之!”(我死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好了!)看来,他没有谋反的主观动机,没有支持胡惟庸发动叛乱的想法,更没有任何实质行动。可是,在朱元璋看来,你知道胡惟庸谋反,就应该大义灭亲,进行举报。你不举报,“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真是大逆不道!脚踏两只船,立场不坚定,把我置于何地?
朱元璋决心彻底清算。
他翻看了李善长帮他制定的《大明律》,里面有族诛的条文。现在,朱元璋最想做的,就是请君入瓮。你制定的谋反罪,你自己去享受吧!
这样一个有卓越功勋的人,因为没举报胡惟庸谋反,最后以谋反罪被杀,夷灭三族,妻子、儿女等70余人全部被杀。李善长免死两次的铁券,没有发挥一点效力,因为朱元璋不兑现诺言。
李善长的几个儿子因为是驸马爷,免除死罪,不再世袭爵位和铁券。已去世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人被追究罪责。李善长的供词写进《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身败名裂。
李善长的一生昭示: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神马都是浮云!
想当年,君臣坐而论道,何其融洽!1367年,朱元璋对中书省臣李善长等说:“法有连坐之条,侵害损伤人。我以为审理案件应当平恕。先王之政,罪不及孥,真是非常忠厚。从今以后除大逆不道,不要连坐。”多次指示罪不及孥,刑止一身,不要连坐。但是,口头谕旨就是落不到实处,终究是空话,仅仅是棵刑止一身、不搞连坐的思想萌芽。李善长在制定法律时,没有废除连坐之条,这样每逢大案要案,成千上万的无辜者仅仅因为是犯人的妻子儿女、亲属受到株连,悲惨地死去,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连坐的法律是李善长自己制定的,哪里想到会自作自受呢?
一年以后,一个奇人竟然上疏为李善长申冤。他就是年轻的天才——解缙。
解缙起草《论韩国公冤事状》,认为李善长“被谋反”。
理由如下: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成为第一勋臣。假使帮胡惟庸谋反成功,得到的待遇能有现在这么好吗?得到的职位又能高到哪里去?况且他已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要去谋反!
解缙一针见血。朱元璋看了以后,觉得理亏,心里很不高兴,但也无话可说。
解缙又再次捉刀,写了一封奏疏,交给郎中王国用,上书朱元璋,再次为李善长鸣冤:
李善长拼命帮你取得天下,勋臣第一,得到臣子所能谋求的最高待遇。说他帮助胡惟庸谋反,非常荒谬。人总是喜欢安享万全富贵,对于希望渺茫的富贵,必定不会心存侥幸。李善长即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得到的待遇,能跟他今天相比吗?李善长难道不知道:不可以侥幸取得天下吗?李善长被扣上这样的罪名,其中必有深仇激变,被人诬陷,以求脱离祸患。连李善长都被杀,臣害怕国家会因此解体。
朱元璋一看又是解缙捉刀,心里很不高兴,但也没有治王国用的罪。
后来,解缙又上万言书。万言书哪是能随便写的?朱元璋觉得他太不识趣,太不知天高地厚,于是把解缙一脚踢出京城,赶回老家,禁止他来南京。
朱元璋杀李善长,理由似乎站不住脚。他心里有小九九:不剿灭你淮西集团,我的子孙后代能坐稳大明江山吗?
4.绝世名将被剥皮
蓝玉档案:
简历:永昌侯、征虏左副将军、大将军、凉国公
口碑:当世卫青、李靖
1393年正月,朱元璋又兴蓝玉案。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而死达到1.5万人。
蓝玉是一代名将,安徽定远人。姐夫是开平王常遇春。蓝玉跟着常遇春打仗,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常遇春很欣赏他,常在朱元璋面前透口风:蓝玉有大将之才。
在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多次任军队主帅。他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在大明建立后得到极大发挥。
1371年,他跟随颍川侯傅友德,攻克四川,消灭夏国。
1372年,他跟随中山王徐达,征讨北元残部,大败元军。
1373年,他指挥军队再次大败元军,俘虏国公帖里密赤等59人。
1378年,他跟随西平侯沐英,征讨西番,活捉其首领,消灭和俘虏上千人。
军队凯旋后,蓝玉封为永昌侯。
1381年,他跟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在白石江大败元军,逼迫元梁王自杀,元代势力彻底灭亡。蓝玉的女儿嫁进帝王家,册封为蜀王妃。
1387年,蓝玉任征虏左副将军,随大将军冯胜平定东北,降服北元悍将纳哈出。当时,天下大雪,蓝玉亲自率领轻骑兵奔袭庆州,杀了元朝平章果来。军队凯旋后,大将军冯胜获罪。蓝玉接替冯胜的职位,升任大将军。
1388年三月,蓝玉率15万军队,征讨北元嗣君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附近(今贝尔湖附近),趁大风扬沙天气,发动突袭,脱古思帖木儿大败,带着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逃脱,其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等3000多名官员及家属被俘,还缴获15万多头牲畜。朱元璋接到捕鱼儿海大捷战报,大赞蓝玉是汉代卫青、唐代李靖,晋封他为凉国公。
后来,蓝玉又多次平叛,大获全胜。
可以说,蓝玉是继徐达、常遇春之后的杰出将领。
但是,蓝玉是虎将,而不是儒将,生来天不怕地不怕,难脱赳赳武夫脾气,功劳越大,脾气越臭,专恣暴横,桀骜不驯。他在军中搞“一言堂”,不接受组织监督,擅自提拔干部、降黜将校,培植私人势力,多次受到朱元璋批评。
对皇帝也不够尊重,与皇帝在一起吃饭时,蓝玉语言十分傲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每一次立下大功,都要说些屁话,惹得皇帝不高兴。西征凯旋后,他升为太子太傅,而同时出征的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被封为太子太师。他很喜欢争功劳,对此十分不满,愤愤地说:“我难道不配当太子太师吗?”
平定东北时,在宴席上,他好逞凶斗狠的臭毛病又犯了,差点坏了大事。
当时,已经迫使纳哈出率领的20万元军投降,只等举行投降仪式。在仪式上,蓝玉只要客客气气,给足人家面子,把仪式平平安安地进行完,一切都万事大吉。
可是,蓝玉一喝酒,就耍起了酒疯。
纳哈出站起来给蓝玉敬酒。蓝玉说点哥们好,喝了不就是了?谁料蓝玉脱下外衣,一定要纳哈出穿上,否则坚决不喝。纳哈出是蒙古人,坚决不肯穿这种衣服。两虎相斗,剑拔弩张。
双方越说越激动,纳哈出骂骂咧咧,将酒泼在地上。坐在一旁的一个年轻人——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身体里也是热血沸腾,看不下去。他抽出钢刀,一刀将纳哈出砍得鲜血淋漓。纳哈出带的几百名骑兵,一哄而起,保护元帅,差点引起哗变。最后由主帅冯胜出面,才将纳哈出招抚。
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后,蓝玉俘虏了数十个公主和妃子。他又犯了色戒。经不起美色的诱惑,私自将一些公主和宫女纳为小妾。是私通还是强奸,当然就不得而知了。
按照元代风俗,如果君主死了,妃子应该自杀殉节、殉葬。偏偏一个被蓝玉霸占的元妃上吊自杀,不知道是殉节还是不堪侮辱。朱元璋一向优待战俘,元妃自杀,必然激发矛盾,元军对新王朝虎视眈眈,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