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又找借口杀宋国公冯胜。冯胜降服元代丞相哈纳出的20万军队后,押送降将,胜利班师。冯胜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宣布有罪,剥夺兵权,发往安徽凤阳软禁。另外一种说法是,他回到南京后,朱元璋赐给他一杯毒酒,将他处死。冯胜在人生巅峰落马,可能因为他骄傲自大,行为不轨。1389年,他的女婿周王曾经秘密地去凤阳会见冯胜,可能他们的军事同盟关系威胁到皇权。
大概只有3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主要谋士刘基后来重病,腹泻得很厉害,大概是胡惟庸等人下毒,于1375年将他毒死。
大将汤和救过朱元璋的命,1390年得中风症,瘫痪在床,不能动弹,让朱元璋很放心,1395年在安徽凤阳去世。
公侯只有两人幸存: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耿炳文逃出了朱元璋的掌心。朱棣发动叛乱后,建文帝命令65岁的耿炳文率军镇压,遇挫后被撤职。朱棣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图案,玉带用红皮腰带,有谋反的迹象。耿炳文是个老好人,明知朱棣秋后算账,吓得自杀了。
郭英其实罪行也不轻,私养家奴150多人,还擅自杀害其中5人。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千古未有。“雄猜好杀”是他的天性。他也真是伟得太大了。
历史学家吴晗指出,朱元璋以猛治国,制造许多血案,野蛮残酷的刑罚,大量的屠杀,弄到贤否不分、善恶不辨的地步。许多大将和文人功勋卓著,毫无理由地被野蛮杀害。
重亲情、不重友情的朱元璋,称帝后信不过大将,出现“飞鸟尽、良弓藏”的结局并不奇怪。文武功臣居功自傲,违法乱纪的事情肯定不少,关键看皇帝是行人治,还是行法治。行法治,什么罪就判什么刑,所有人无话可说,天下亦可安定。行人治,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几乎被杀光,只有郭英一人独活,只能说明一个现象——功高震主总短命。
杀光功臣的后遗症,在朱元璋死后发挥效力:朱棣发动叛乱后,才能超过朱棣的将领绝迹,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建文帝一败涂地,很快江山易主。
2.磔死末相胡惟庸
案件:胡惟庸案、蓝玉案
死亡人数:超过、4.5万人
案件结果:开国功臣仅两人幸存
朱元璋心胸狭窄,性格暴躁。他的气度,比不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也比不上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因为唐太宗和宋太祖出身贵族,至少见过大世面,不是小心眼。而朱元璋出身叫花子,一无所有,当了皇帝,渴望拥有绝对的权力,不想别人拿走半分。除讨饭时求过人,在郭子兴手下低过头外,他一辈子没对谁服过软。他就是一个大独裁者,胡惟庸碰上这个权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也就不难理解了。
胡惟庸和李善长都是安徽定远人,淮西集团的领头羊。
胡惟庸没有军功,当过宁国知县、吉安通判等地方官,后来当太常少卿、太常寺卿等文职。他很有才,马屁功夫一流,特别是记忆力好,皇帝问什么都能回答上来,很得皇帝宠信,又依靠李善长大力提拔,1370年任中书省参知政事,进入中央权力中枢机构。1373年升为右丞相,再升为左丞相。
左丞相是天下第二号人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臣子能爬到的最高职位,权力超过时任右丞相的汪广洋。
左丞相虽然是肥缺,但是干不好要丢脑袋。
在胡惟庸之前,只有3个人坐过左丞相这个位子,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忙于饮酒赋诗。因为他们都深知朱元璋的臭脾气,不敢轻易摸老虎屁股,所以相权与皇权之间矛盾不大,看起来十分和谐。
登峰造极,一览众山,这种感觉实在美妙,胡惟庸飘飘然了。不过,有另外四个可怕的字在等着他——物极必反。
胡惟庸位高权重,你让他一时不高兴,他就可以让你一辈子不高兴,这就是权杖的魔力。他想捞点好处,动动嘴皮、使使眼色,想升官发财、受处分的功臣、军官,马上心领神会,自动献上金帛、名马、玩好。因为他们以为,只要把胡宰相哄得高兴,不用担心有人给他们小鞋穿,永远可以安享荣华富贵。
金帛、名马、玩好,谁不喜欢呢?不过都是身外之物。有些人只是看看而已,看完照样让送礼的人拿回去。而胡惟庸看完,统统藏到家里观赏,因此得到的金帛、名马、玩好,总量惊人,不可胜数。
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的行为深恶痛绝,曾向皇帝检举他的罪行。胡惟庸不思悔改,怀恨在心,引诱徐达府上的门卫福寿告密,妄图加害徐大将军。
但是,福寿是个明白人,不贪财,不仅不愿意加害主人,反而把胡惟庸的阴谋捅了出去。胡惟庸又一次看错了人。
胡惟庸就是这样一个不能团结有不同意见的人,对仇人总是睚眦必报,大加迫害。刘基是浙江青田人,一流的智囊。朱元璋将他视为汉代的张良,不仅言听计从,而且要刘基当宰相。而李善长、胡惟庸为代表的淮西集团,把持朝政17年,对浙东集团的人,包括刘基在内,排斥得很厉害。刘基在朝廷基本吃不开。
刘基知道朝廷派系太多,自己玩不转,就推荐淮西集团首领李善长当宰相。朱元璋又询问胡惟庸怎么样,刘基实话实说:胡惟庸根本不适合当宰相,比起杨宪、汪广洋来,差远了!他就像一部会解体的车子,最后一定车毁人亡。胡惟庸听说,气得牙根痒痒,恨死刘基。可是世事难料,朱元璋偏偏让胡惟庸当宰相。刘基的麻烦大了,一直夹着尾巴做人,最后还是被淮西集团砍了尾巴。
李善长和胡惟庸想尽办法,把刘基从朝廷赶走,四处散布坏话,剥夺他的退休金。刘基十分害怕,从老家跑到南京向朱元璋请罪,请罪之后还是很害怕,最后忧愤成病。
皇帝派人慰问,慰问团团长正是胡惟庸。胡惟庸带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去看病,开一些药。刘基吃药后,肚子里出现一块硬邦邦的肿瘤,一会儿发胀,肚子鼓得圆圆的,一会儿又腹泻,肚子泻得瘪瘪的。刘基的病情越来越重,于1375年病逝。刘基的儿子刘琏在江西做官,朱元璋非常欣赏,想大力提拔,因为胡惟庸等人的反对,刘琏官运不济,竟然于1377年掉进井里淹死。
怪事一串一串的,其实他们父子是被胡惟庸等人害死的。
朱元璋把刘基之死算在胡惟庸头上,对刘基的儿子说,满朝都是淮西集团的人,只有你父亲,不跟他们同流合污,所以吃了他们的“蛊”。朱元璋怀疑刘基被胡党陷害,吃胡惟庸下的毒药而死。有人怀疑朱元璋本人毒死刘基,对刘基儿子说的话是演戏。刘基究竟被谁毒死,目前还是历史悬案。
刘基不是推荐好友杨宪当宰相吗?结果杨宪也遭殃。他和凌说、高见贤、夏煜等3人都是特务,专门告发南京官员做的坏事,即使道听途说的事情,都可以向皇帝报告,经常半夜三更把打探到的消息送进皇宫。朱元璋对他们很器重,说有这几条恶狗,就没有人不怕皇帝了。
胡惟庸和李善长等人当然非常怕他们,怕粘上就甩不掉。这3人在皇帝面前说李善长的坏话,阻挠他当宰相。李善长为自己当宰相,和胡惟庸联手,从背后捅杨宪刀子。杨宪不仅宰相没当成,还与凌说、高见贤、夏煜等人先后被处死,等于皇帝的耳目被胡惟庸和李善长搞掉了。
1377年,朱元璋还是非常信任胡惟庸的。浙江人、御史韩宜可在朝廷上当面批评胡惟庸对皇帝不忠,侵夺皇帝权力,请求杀掉胡惟庸。朱元璋不信,大怒,将韩宜可关进监狱,但没有杀。
韩宜可的举报并非空穴来风。胡惟庸当了7年宰相,处理不好“一人之下”这层关系,不喜欢向皇帝三天两头汇报新情况。要杀谁、提拔谁,不汇报皇帝直接执行。许多事干脆隐匿不报,朝廷内外官员呈报给皇帝的文件,他一定要自己先看,对自己有害的就扣留,不让皇帝知道一点消息,没有问题的才呈送上去,实际上侵夺了皇上的权力。
但是,他并不了解对手朱元璋是一头猛虎。老虎不发威,他还以为是病猫呢!
1379年,胡惟庸瞒上欺下的行径,终于露出马脚。
占城(今越南南部)大使团来南京朝贡,胡惟庸又照例隐匿不报。宦官向朱元璋打小报告。亲密友邦的使者来朝,居然不汇报!朱元璋大怒,严厉批评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大使来朝为什么不报告?他们两人赶快叩头谢罪,但是都把皮球踢给礼部,礼部又把皮球踢给中书省。朱元璋怒发冲冠,把这些大臣全部关进监狱,追查隐匿不报的主谋。
在追查的过程中,汪广洋的小妾陈氏被查出竟然是陈知县的女儿。陈知县犯罪,她的女儿被没收进官府做服务员。按规定,她只能给功臣家当奴仆,文官之家不能收留。汪广洋身为宰相也是文官,不允许收留她做服务员。
汪广洋和小妾陈氏做梦都没想到,因为这一点点小事,双双被皇帝赐予死罪。
皇帝命令司法部门继续追查,胡惟庸和六部高官全部获罪。
第二年,胡惟庸的命运走到尽头,事件的导火索是他不争气的儿子。
胡惟庸的儿子是“富二代”,仗着“我爸是胡惟庸”,养成一个特别的爱好:喜欢在闹市飙“马”。
一次,他又飙“马”,没把别人撞死,倒是自己坠马摔死了,或者是被路过的马车撵死。“我的好儿子啊,年纪轻轻就死跷跷!”胡丞相心痛不已,一怒之下,一刀把马夫杀了。在他眼里,杀马夫算什么,杀你全家都赔不了我的宝贝儿子!
可是朱元璋认为小事不小,爆发出雷霆之怒,比胡丞相的怒气更大更猛。
胡惟庸害怕了,想拿出很多金帛赔偿马夫家属,不管赔多少,只要摆平就行。
但朱元璋偏不允许,非要胡惟庸拿一件东西来还,这个东西就是胡惟庸的项上人头!
胡惟庸不想死得这么窝囊,于是阴谋造反。
他派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游说哥哥造反。李善长年寿已高,已经黄土埋到半截,很不乐意。后来经不起弟弟的聒噪,只好默许,但对胡惟庸谋反的事情隐匿不报。
胡惟庸曾经与御史大夫陈宁,在中书省查阅天下兵马籍的档案。只有武官才可以看这些绝密军事档案,文官查阅就是犯罪。
胡惟庸派出林贤在宁波招收日本倭寇,与海盗勾结。并派遣元代旧臣封绩,带着他的亲笔信,信中向元朝新皇帝俯首称臣,请求元兵作为外应,出兵支持他发动政变。
他还网罗谋反同党。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南京,擅自乘坐驿车。驿车是专门用来传递文件的,朱元璋对陆仲亨公车私用非常生气,大骂陆仲亨:
“如果官员都像你这样,百姓卖儿卖女,都活不下去!”命令他去代县捕捉盗贼,戴罪立功。还有平凉侯费聚,本来奉命安抚苏州军民,可他一到苏州就露出原形,每天喝酒、玩女人,令朱元璋十分恼火,命令他去西北招降蒙古人,也劳而无功。这两人生怕哪一天小命就没了,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一天,两人在胡惟庸家愁眉苦脸地喝闷酒。胡惟庸屏退左右,密嘱两人在外收集军马,准备造反。
有材料说,胡惟庸还准备刺杀皇帝。他的家离皇宫不远,邀请皇帝去他家观赏醴泉,伺机刺杀。宦官云奇知道了这个阴谋,在皇帝将要出发时,站出来阻止皇帝送死。他是个结巴,因为一时太激动,说不出一句话。小宦官居然跳出来阻挠我去做客!正在兴头上的朱元璋异常恼怒,命人痛殴,当场打断云奇的手臂。可是,云奇依然抬起打折的胳膊,指向胡惟庸的宅第。
朱元璋登上宫墙,遥望胡家,隐隐约约看到府里有动静,怀疑暗藏刀斧手,于是没去观赏醴泉,让胡惟庸没能得逞。
胡惟庸还勾结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阴谋造反,暗地向天下同党传递消息。
但是,祸起萧墙之内,告发胡惟庸的,恰恰是他最信任的涂节。
1380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的另外职员上书皇帝,告发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大怒,一场政治大地震在南京骤然炸开,顷刻间,成千上万颗人头落地。肃清逆党的大运动席卷全国,淮西集团被彻底清洗。凡是朱元璋认为心怀怨望、行为跋扈的大臣,不管跟胡惟庸有没有关系,说你是胡党,你就是胡党,一律处死抄家。
胡惟庸三族被杀,他本人磔于市,死得非常惨。
磔刑有两种解释。汉代以前是分裂肢体的刑罚,也叫“车裂”,俗称“五马分尸”。战国时期在秦国实行变法的商鞅死于磔刑。用绳子一头牢牢地拴住人的头、四肢,另一头连在马上,将人撕成几大块。到后来,磔刑可能不是车裂,而是凌迟,俗称“千刀万剐”,把活人用刀子一点点割肉,割几千刀,够数才放手,人这时多半死亡,如果没死,第二天继续割肉。
只有犯下滔天罪行的人,比如谋杀皇帝、起兵造反等,才适用这种刑罚,一般用来处置谋反罪。
胡惟庸不管是被车裂还是凌迟,死得都很惊心动魄。
告密者涂节也难免一死。陈宁、李存义、林贤、封绩等人先后被抓处死。
李善长的家奴揭发他与胡惟庸勾结,陆仲亨的家奴也揭发主子与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南雄侯赵庸等勾结。李善长、赵庸、陆仲亨、唐胜宗、费聚、郑遇春、黄彬、陆聚、朱亮祖等1公、21侯被处死。丞相汪广洋、工部尚书秦逵受胡案牵连而死。
“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是非常著名的学者。宋濂与胡惟庸关系疏远,但未能幸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