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性学三论
生物学通常用“性本能”(sexual instinct)表达存在于人类及动物身上的性需要(sexual need),并将它比喻为营养需求本能,相当于饥饿感。然而,日常用语中却找不到在性方面与“饥饿”相对应的词,故采用“力比多”(libido,即性力)与此对应。
当下流行的观点对这种性本能的实质与特征有着极为明确的态度。人们通常认为它并不存在于童年期,而是随着个体的成熟出现在青春期,它表现于男女两性间那种不可遏制的吸引中,而其目的是性的结合,或导致性结合的所有行为。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观点极大地歪曲了事实。如果仔细研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充满了错误的、粗糙的和草率的结论。
在此我将提出两个技术性词汇。让我们把具有性引力的人称做“性对象”(sexual object);而将性本能欲求的行为称做“性目的”(sexual aim),科学观察发现,许多偏离常态的现象均与性对象和性目的有关。因此,异常与正常的关系便有待研究才能揭示。
关于性对象的变异
关于性本能的流行观点很像一个美丽的诗歌传说,讲的是人最初原是单性的,后来被分成了两部分:男人和女人。男女之间奋力地通过爱情相互吸引,经过一番曲折奋斗之后再度地结合为一体(或融合),这种理念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人们无不惊诧于这样的结果: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男人,而女人的性对象不是男人却是女人。于是这种人便被描述为具有“矛盾性情感”(contrary sexual feelings)的人,或更确切地称为“性倒错者”,这种现象则谓之“性倒错”(sexual inverts)。虽然难以准确地确定这种人的数量,但肯定不会太少。
性倒错
(一)性倒错的行为
这类人在以下诸方面表现出极其不同的行为方式。
1.完全(absolute)性倒错者。其性对象全然为同性,对异性从来没有性欲望,且表现出冷漠,甚至产生性厌恶。若是男人,这种性厌恶导致他们无法施行性行为,或无法从中获得乐趣。
2.两栖(amphigenic)性倒错者。即心理性阴阳人。性对象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故其特征不甚明确。
3.偶然(contingent)性倒错者。即在特定的外在条件下,诸如得不到正常的性对象,或者主要是模仿,于是他们便以同性为性对象并在与他们的性交中获得满足。
同样,性倒错者对性本能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这实属正常,正像正常的人可以接受他的力比多一样,并坚决要求使性倒错合法化;有些人则反对性倒错,并视其为一种病态冲动。
其他的不同则与时间有关。性倒错的特征在有些人身上可凭记忆追溯到极早的时候,而在有些人身上则出现在青春期前后。性倒错特征或许可以保持终生,或进行暂时的中断以构成正常发展过程中的一段插曲。有些人在经过了长期正常的性生活后才出现倒错;有些人则在正常与倒错的性对象之间做周期性运作;最有趣的是,有些人是在经历了与正常性对象的痛苦体验后才将力比多转向倒错的性对象。
这些性倒错的不同类型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十分肯定地假定,只有最极端的性倒错者起始于童年早期,且这种人并不为自己的特殊感到不适。
许多权威人士不愿对以上所述的各种情形做出同一归类,为保持与自己偏爱的观点相一致,他们宁肯强调性倒错者之间的相异而不是相同之处。然而,尽管性倒错者间的不同是毫无疑义的,但绝不能忽视在每一种类型中均有众多的中间型。因此,我们不得不指出,我们是在对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特征做出分析。
(二)性倒错的实质
关于倒错现象,最早将它作为一种先天性神经退化的标志。这是因为医生最初是在那些神经症者或欲患神经症者的身上发现这一现象的。这一特征的确涉及两种假设,必须分别予以考虑:它是先天的和退化的。
(三)退化
就此而言,反对使用“退化(degeneracy)”一词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通常它已被任意使用,似乎将非明显的创伤性或传染性症状当做退化已成了惯例。马格南(Magnan)关于退化的分类即属此类,他甚至用退化描述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既然如此,“退化”有何价值或是否增加了新知,就值得怀疑了。明智的做法似乎是在下列情形下使用退化:(1)发现了偏离正常的几种严重变化;(2)有效工作和生存的能力受到严重伤害。
一些事实表明,就退化的这一意义而言,倒错不应视为退化:(1)倒错者并不具有偏离常人的严重变化。(2)倒错者的能力非但未受损害,而且智力发展及伦理修养成绩斐然。(3)如果我们不是从医疗实践的角度,而是从更广阔的范围看待我们的病人,那么,两种事实无法使我们将倒错视为退化:其一,性倒错是一种常见现象,它往往出现在文明发展顶峰期的人群之中,人们或许会说它具有重要的功能;其二,性倒错在野蛮人及原始人中极为普遍,而退化概念仅适于高度文明(见布洛赫),即使在文明的欧洲人当中,气候及种族也对倒错的分布及人们对它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四)先天特征
也许可以设想,只有第一类即极端的倒错者,才与先天性有关,其证据也来自倒错者自身,因为在他们的一生中性冲动从未采取过其他形式。其他两类,尤其是第三类(偶发的性变态)很难接受倒错的先天性假设。这可以解释为为何支持该观点的人试图将纯粹的倒错者与其他类型区别开来,并放弃关于倒错的普遍性应用的观点。按照这些权威者的意见,只有一类倒错是先天的,其他的倒错自有他因。
与该观点相反的意见认为,性倒错是性本能的习得特征。这种观点建立于下列理由之上:(1)在许多倒错者身上,包括纯粹的倒错者,很早就出现了性印象,这一印象给他们带来了同性恋的永久效应。(2)在另外的许多倒错者身上,强烈的外部影响,不管是有益的或压抑的,或早或晚引发了倒错的固着(fixation)(比如与同性的关系、战争中的伙伴、狱中的监禁、与异性性交的危险、禁欲及性功能衰弱等等)。(3)催眠暗示可消除倒错,如果它是先天的,岂不令人惊叹不止。
考虑到这些因素,“先天性性倒错”这一观点就值得怀疑了。可以认为(霭理士,1915),如果对所谓的先天性性倒错做更进一步的检查,不难发现,童年早期的经验或许对力比多的方向起了决定性作用,这种经验也许超出了个体的意识性回忆,但在特定的影响下又可召回到记忆中来。按照这些学者的观点,性倒错不过是性本能的常见变异,由个体生活中一系列外部情形所决定。
这一结论看似明确,但不能不受到下列事实的冲击,即许多受到同样性影响的人(如发生在童年早期的诱奸或相互手淫)并未变成倒错者或永久地倒错下去。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先天”和“后天”的选择均不是绝对的,它无法囊括所有的性倒错问题。
(五)性倒错的解释
性倒错的本质,无论先天性还是习得性都无法解释。关于先天性,我们必须发问,从哪个方面看是先天的?否则,我们便会接受这种粗劣的解释:每个人天生将其性本能指向某一性目标。关于习得性,同样存有疑义,即如果不考虑到个体的因素,各种各样的偶发影响是否足以解释倒错的习得问题。诚如前言,个体因素是不应忽视的。
(六)双性(bisexuality)
李兹顿(Lydston,1889)、科南(Kiernan,1888)和薛瓦利埃(Chevalier,1893)在解释性倒错方面提出了有异于常见的观点。通常认为人非男即女。然而科学表明,有些人的性征是模糊不清的,很难辨别其性别。这一现象首先表现于解剖学领域:这种人的生殖器具有两性特征(即阴阳人),在极端的情形下,两种性器官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真性阴阳人);但在更多的时候两种器官均退化了。
这些生理上的重要发现无意促进了我们对正常发育的理解,它表明,某种程度的解剖学双性是正常的。在每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异性器官的残迹,它们要么作为多余的器官不起任何作用,要么经过变化移作他用。
这些知之甚久的解剖学事实使我们认识到,人在生理上起初是双性的,进化使人变为了单性,退化的另一性便只有少许的蛛丝马迹了。
似乎可将这一假设扩展到精神领域,将所有的性倒错视为心理阴阳人的表现。要确定这一点,所有要做的不过是要证明,性倒错总是伴随着心理的和生理的阴阳人迹象。
然而这种设想却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心理阴阳人和解剖上的阴阳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可能被证实。虽然在性倒错者身上(霭理士,1915),但经常可以发现性本能的降低和性器官的退化现象,但经常发现并不意味着规律性,甚至总是这样。真实的情况倒是,性变态与生理阴阳人总体上是相互独立的。
人们也很注重所谓的第二性征和第三性征,并重视它们经常发生在性倒错者身上的这一现象(蔼理士,1915),无疑其大部分是对的。但我们绝不能忘记,通常某一性别的第二和第三性征经常出现在异性身上。它们虽然是阴阳人的标志,然而,却不需要像性倒错者那样改变性对象。
如果伴随性对象的倒错,至少主体的心理品质、本能及性格特征也与之相应地变为异性的特征,那么心理阴阳人才会被证实。但是只有在女性性倒错者身上,性格的倒错才具有规律性。而在男性中,最完全的心理性男性也会与倒错相连。如果相信心理性阴阳人确实存在,那么有必要补充一句,即它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似乎并不是相互决定的,这同样适于生理性阴阳人:根据哈班(Halban,1903)的观点,个体生殖器官的缺陷与第二特征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毫不相干的。
一位男性性倒错者用最粗俗的形式表达了双性理论:“男人身体中的女人脑袋。”然而,我们仍不知女人的脑袋有什么特征,既无必要,也无理由用解剖学的术语替代心理学问题。尽管埃宾(Krafft-Ebing)的解释比乌尔里克(Ulrich)的解释更为确切,但本质上并无区别。埃宾认为(1895,第5页),个体的双性特征既影响到男女两性的脑中枢,也影响到男女两性的性器官。这些中枢直到青春期才获得发展,其大部分受到性腺的影响,性腺起初是独立存在的。然而,关于男性大脑和女性大脑的说法是否同样适用于男性“中枢”和女性“中枢”,我们尚无证据表明大脑具有像言语中枢一样具有性的功能分区。
无论如何,这一讨论引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性倒错者具有双性特征,尽管我们尚不知道在解剖学结构之外这种双性特征是如何构成的;其次,我们所讨论的是性本能在发展过程中的障碍问题。
(七)性倒错者的性对象
心理阴阳人的理论认为,性倒错者的性对象正好与常人相反。男性性倒错者,会像女人一样臣服于男性的体态与心理魄力:他觉得自己是个女人,正寻求所钟爱的男人。
然而,尽管这种理论适于许多性倒错者,但它并未充分揭示出性倒错者的普遍特征。毫无疑问,大部分男性性倒错者从心理上保持着男子汉气质,只有少许的异性的第二特征,他们所寻求的性对象也是具有女性心理特征的人。如果事情不是这样,那么,我们又如何对下列事实做出解释呢?从古到今,男妓们(male prostitutes)学着女人的样子,粉黛登场,拜倒在男性性倒错者的威严之下。这种对女性的模仿无疑与性倒错者的理想是大相径庭的。显而易见,古希腊时期,最富男性气质的人多是性倒错者,他们之所以爱上男孩,不是因为他的男性特征,而是他所具有的女性体态及女性神韵:腼腆、贤淑、求知与渴助。男孩一旦长大,便不再成为男性性倒错的性爱对象,他们自己或许又会去爱别的男孩。这种情形与其他许多情况一样,性爱对象不是同性,而是具有双性特征的人。这实际上是追求男人和追求女人冲动的一种协调,只不过所追求对象的身体(生殖器)必须是男性的。因此,性对象便成了主体自身双性本质的一种反映。
女性性倒错者的情形比较明确清晰,主动者往往具有男性特征——男性的体魄与心态,不断追求具有女性风韵的性对象。即使如此,若对事实加以深究,仍会发现许多明显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