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FBI行为识别术全文阅读 > 第7章 直觉可靠还是理智可信?(1)

第7章 直觉可靠还是理智可信?(1)


  好运气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与我合著本书的另一位作者认识一位女士,该女士把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和麻烦都归咎于坏运气。她是一位单身妈妈,收入比最低工资水平高不了多少。她的汽车经常发动不起来,保姆也经常放她鸽子,所以导致她经常无法按时上班。就因为这不给力的汽车和不靠谱的保姆,她丢了好几份工作。

  一次又一次的失业令她入不敷出,各种账单纷至沓来却无钱支付,于是家里的电话、电以及网络接连被停掉,直到最后连人也被逐出了公寓。

  如果你遇到这位女士并倾听她的不幸经历,你大概会想:“真可怜。

  怎么倒霉事全都落到她一个人头上了?生活真不公平。我真为她感到难过。”

  事实上,这位女士大概并不会比你我更倒霉到哪儿去。她诸多问题的根源不是运气不好,而是她的各种不明智的决策导致了霉运贯穿人生的连锁反应。

  我们不妨来看看她曾经做出过的决定,以及由其产生的后果:

  ·她怒火攻心,于是就拿另外一个同学出气。结果被所在的大学开除。

  ·她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而与一个并不十分熟识的男子发生了性关系。结果她怀孕了,而她并不具备养育孩子所需的经济来源或生活方式。

  ·她开始厚着脸皮占周围人的便宜,向他们索取钱财和其他类型的帮助。结果久而久之连家人、朋友,甚至好心的熟人都拒绝接济她了。

  ·由于孩子的父亲在经济上没有给她提供有力的支持,她心怀不满,一怒之下决定对他施以惩罚。于是她到法院申请取消了该男子作为孩子父亲的监护权。结果,即使在她上班的时候,该男子也无法前来照看孩子。她不得不指望那些不负责任的保姆来带孩子,并最终因此而屡次失业。

  如果这位女士学会如何对人和处境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做决定之前能够深思熟虑,而不是一味冲动,感情用事,那么她一定能够主导自己的生活,结束这种霉运缠身的恶性循环。

  运气之说向来朦朦胧胧,模棱两可,对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意义。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定义或量化。所以你又如何能够知道自己的运气是比别人好还是差呢?你又如何能够知道自己的运气是在变好还是变坏呢?你又如何能够采取措施改变运气呢?

  也许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习惯利用运气的概念来回避他们对生活该负的责任。如果你把每一件事情的结果都看作是运气使然,你就不会再有改变自己决策程序的积极性。有问题的评估和决策程序常常使许多人陷入困境,给他们带来沮丧、怨恨、失败以及严重的不良后果。

  通过本书,你会学到一种科学的行为识别学,帮助你摆脱运气决定论的怪圈。最终,你将牢牢把握对自己生活的主动权,不再成为坏运气的受害者。

  许多书籍鼓励人们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它们声称恐惧会引导你远离危险,快乐会给你带来好运。

  根据这一类书的观点,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内应该都具有一部神奇的雷达,让我们可以不必思考或推理就能获得知识。比如,人们认为直觉超强的人可以察觉出某人是否具有危险性,他们在上飞机之前就能够预知飞机会不会失事,在危险还未发生之时就能够提前感知。他们简直就是先知。

  然而,这些说法并没有多少科学的依据。你相信直觉吗?你在做决定的时候会依赖直觉吗?

  我们暂时假设你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直觉在你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希望你能思考几个额外的问题:

  ·你非常信赖自己的直觉,那么当你从飞机上跳下来,即使以前你从未跳过伞,你会不会让直觉决定什么时候拉开你的降落伞包?

  ·你非常信赖自己的直觉,如果你在玩轮盘赌的时候对某个数字特别有感觉,你会不会凭着直觉就押上自己毕生的积蓄?

  ·你非常信赖自己的直觉,那么你敢蒙上眼睛开汽车吗?

  ·如果你的儿子、女儿、兄弟或姐妹告诉你他们打算放弃生活和家庭,跟随某个宗教骗子周游世界,而他们的解释只是对这个人感觉不错,对此你能接受吗?

  ·你愿意踏进动物园里的狮子围场,利用你的直觉来选择同这些危险的野生动物进行交流的最佳方式吗?

  我想你大概不会愿意凭着直觉做这些事情吧?

  某些风险较高的情形——即可能会导致身体伤害或死亡等极端长期后果的情形——依赖直觉似乎有点轻率,你不觉得吗?我有这种感觉。

  和运气一样,直觉也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概念。目前没有发现任何方法可以磨炼或改善直觉。我们甚至都不知道直觉存在于什么地方。你认为直觉在哪里呢?你的肚子里?胸膛中?脑袋里?

  我们对某人或某种情形的直觉认识会受到一系列变量的影响,例如我们的教养、文化和宗教。我们有没有获得充足的睡眠,有没有吸毒或饮酒,都将影响我们对他人和形势的感觉。即便你有很强的直觉,那么你对形势的感知能力也将受到下列因素的干扰:

  ·压力

  ·恐惧

  ·缺乏经验

  ·毒品或酒精

  ·疲劳

  ·精神或身体上的需要和问题

  鉴于在极端危险的情形中,人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恐惧,这种时候直觉可能就不灵了。人处于压力之下时,情绪和感觉比在放松时更不可靠。

  许多人告诉我,有时候他们因为出现不好的预感,便决定不做某些事情。

  我很想知道:这种不好的预感是在暗示他们不要买下某辆汽车或接受某份工作,还是在暗示他们当时既紧张又恐惧?难道他们依赖的真是神秘的直觉,还是他们只不过向压力低了头?

  回想你的人生以及曾经做过的各种决定——尤其是那些听从感觉做出的决定。有多少次,你以为某人就是你要找的另一半,于是付出所有真情,结果却发现这人是个没良心的混蛋?有多少次,你的好感觉来了,于是抓住商机达成交易,结果却赔个底儿掉?又有多少次,因为你的好感,你毫不设防地信任着某些人,而结果他们却辜负了你的信任,甚至伤害了你还一笑而过?

  如果你在生活中几次三番地遇到这种事,就证明你的直觉也许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靠。

  既然直觉不可靠,那么当你遇到事关个人安全与幸福的重大决策时,你还会再次依赖它吗?直觉会受疲劳、压力、傲慢、无知、情感关注点以及身体或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既然如此,难道你仍然坚持宁可相信自己的直觉,也不愿使用科学的分析和推理,哪怕它们有着相同的程序?

  训练能让习惯成为本能

  有些人认为本能和直觉是一对儿可以互换的概念,但其实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科学家们把本能定义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是我们遇到某些特定刺激时做出的自然反应。比如,大马哈鱼的本能会促使它们游到上游产卵。

  与此类似,许多鸟类会本能地飞到南方过冬。从来没有谁教过它们,但它们从一生下来就知道要这么做。

  显然,人类婴儿也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做很多事。比如,他们饥饿的时候或者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哭。

  即使作为成年人,我们也会做出许多本能的行为,甚至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而这些行为有时候或许起不到帮助的作用,反倒可能伤害我们。

  比方说,我们的求生本能会促使我们对死亡或可能会导致死亡的情形产生恐惧。然而求生本能并不一定能使我们脱离危险。它无法阻止危险的发生,也不会教我们如何对险情做出反应。求生本能会告诉我们:“对,我要活下去!”可它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活下去。

  举例来说,当身上着火时,你可能会涌现出强大的求生本能。但这种本能未必能告诉你如何灭火。即使有求生本能作用的存在,你的自然反应大概也是迅速逃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教育孩子们懂得“停下、倒地、打滚”的自救诀窍。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训练和演习,大多数人身上着火的时候都不知道倒地和打滚的灭火技巧。他们可能会吓得乱跑,那样不仅不能灭火,反而可能使火越烧越旺。

  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和学校要进行地震和消防演习的原因。它们的目的是教会人们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如何做出正确的反应,并通过反复的练习将这种反应强化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生存技能。

  我们再来举个类似的例子。你在开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因为路面结冰导致汽车打滑,这时你发现前方有一棵树,于是你条件反射地猛踩刹车?结果怎样?你有没有撞到树上?极有可能的结果是,你撞上了。

  实际上,在打滑过程中避免撞树的正确做法与我们在求生本能支配下的做法有很大的偏差。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刹车!刹车!”

  因为我们希望汽车停下来,避免撞树的悲剧;然而当汽车在冰面上滑行时,刹车是无济于事的。不仅如此,刹车还会使轮胎失去抓地力。最终结果:

  汽车失控,打滑仍不可遏制。

  为避免撞树,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猛打方向盘,尽量把汽车往其他的方向引导,同时还应轻踩油门,给轮胎提供抓紧路面的动力。

  这样的做法和你自然的本能反应有很大出入,人们称之为反直觉应变法。

  下面是其他几种情况,我们的求生本能可能会促使我们做出与正确方法相反的举动,从而把我们引向安全的对立面:

  ·你还记得小约翰·肯尼迪在大西洋上坠机的事情吧?当时在黑暗中他试图让飞机着陆。那晚雾很大,他看不到地平线。而且仅凭视力他也无法确定自己的飞机与海平面是平行还是垂直。机上的仪表显示飞机在急剧a 小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 Jr.,1960.11—1999.7):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之子。1999年7月因自驾的飞机坠毁去世,其死因至今仍有争论。

  下降,而肯尼迪内耳的感觉却告诉他,飞机在水平飞行。他相信了自己的内耳与眼睛,结果飞机与海面直接相撞。飞行员埃里克·诺尔特在提到这次事故时写道:“盲目地相信感觉,会害我们送命。”

  ·我在旧金山生活多年,因而我可以现身说法地告诉你,当地震最初的摇晃开始时,你想象不到人们想要冲出去的欲望有多么强烈。然而在严重的地震中,很多人跑到了室外,却不幸被上面坠落的碎片砸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