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桐苦恼万分,将与百代唱片的事情对吴思远和盘托出,便是想借助吴思远丰富的处世经验给自己一个好的建议,虽然自己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丰富知识和变态记忆,但自己毕竟还是年轻,阅历和为人处事方面与吴思远、邹闻怀这种巨枭大亨仍有差距。
果然,吴思远沉思片刻,便有了主意,他低声对郑桐面授机宜,郑桐边听边点头,最后眼睛一亮,神色舒展开来,不由得高兴万分,挑起大拇指诚心赞叹,“吴叔果然高明,小侄多谢了!”
吴思远得意一笑,摆了摆手,转过话语,“阿桐,不用客气,咱俩之间还分什么彼此,你能来问吴叔,那是信任。不过最近新年在即,公司事情多,你的精力还是应该多放在公司,唱片那些东西虽然利润不低,但这几年歌坛都不景气,很多乐队和唱片公司纷纷倒闭,就连泰迪、许冠杰他们的重心都转向电影,与电影相比,那不过是蝇头小利,日后的发展,电影圈还是更有发展前途。”
郑桐点头称是,听吴思远分析,确实如此。如今香港歌坛被几大唱片公司垄断,基本上都是欧美一些音乐巨头在港的分公司,竞争力强悍,本地音乐公司一是实力不强,二是没有发行渠道,只能依靠在这些大公司之下,因此苦苦挣扎,要说干得好的,还真没有几家。
不过郑桐突然心头一动,一个念头又重新浮现在心头,不由得问吴思远,“吴叔,你认不认识哪位唱片公司的老板?就是现在有没有想把唱片公司低价转卖的那种人?”
吴思远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惊讶地反问郑桐,“难道阿桐你想买下一家唱片公司?”
郑桐点头,吴思远顿时抚额苦笑,“得,刚才一番话算是白说了。”
“吴叔,你千万不要小看歌坛,毕竟唱歌是出名的最好方式,而且歌坛人才济济,未来十到二十年,不仅香港电影会飞速发展,歌坛也会逐渐形成香港独特的特色和文化,与电影是一种相互促进的态势,而且好的歌曲荡涤人心,我认为大有可为。”
“我倒是认识一个朋友最近想把唱片公司卖掉,而且他的唱片公司在日本、新加坡和台湾都有一条完整的销售渠道,虽然比不过宝丽金、百代、华纳等一批顶尖的唱片公司,但还算是比较完整的渠道。”
吴思远见郑桐已经深思熟虑,显然心里早有想法,虽然他不赞同这种想法,但是他也不会阻止,毕竟很多时候,能卖一个人情给这位前途光明的电影圈全能人才,以后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吴思远的预感,他的预感一直都非常灵验。
“是哪位?可以约出来谈一谈吗?”郑桐惊喜地问。
“钻石唱片公司的卢永生。他本家是新加坡的机械业巨头卢氏家族,早些年他曾投资过一部电影,我们是多年老朋友了,也曾经合作过,所以一直有联系。”
吴思远回答,不过他却对郑桐接手钻石唱片不甚乐观,“钻石唱片前两年还不错,后来因为卢永生在香港办实业,没有多少心思打理唱片公司,公司业绩下滑,旗下如陈淑桦、张雨生等人在歌坛上名气都不怎么样。”(事实上,钻石唱片早在七十年代就被宝丽金收购了,即后来的音乐巨头环球唱片公司,不过在此为了剧情需要,做了更改,希望大家不要穷追。)
“但是,尽管如此,要收购这家公司,没有一定的实力还是不成的,我担心阿桐你现在吃不下。”
吴思远的话说得在理,可是郑桐现在确实需要一家唱片公司作为日后的培养大后方,后世唱片公司的一些运作手法和包装方式,他深有体会,凭着他超越旁人的远见和脑子里面无数经典的歌曲,要打造几个顶级巨星还是有把握的,只要慢慢把渠道建立起来,以后歌坛和那些顶级公司分庭抗礼,甚至力压一头都不是不可能。所以虽然吴思远说出了隐忧,他仍想试一试。
“他有没有跟吴叔说过什么样的价格可以割爱?”
“至少一千万港币。”
郑桐深吸了一口凉气,不由得沮丧起来,要说几百万港币他倒是东拼西凑,加上票房收入和唱片收入,还有这个可能,超过一千万港币那可真是无能为力了。
郑桐苦恼地摇了摇头,吴思远也是摇头道:“等一等吧,阿桐你趁着两年多拍几部电影,现在以你的名气和声望,我想不出一两年你身价就不止这个价钱了,到时候再谈吧。”
郑桐只好把这个事先放在一边,转而和吴思远聊起了公司的一些事以及年后的拍摄计划。
一路下来,两人开诚布公地谈了很多,等到吴思远将郑桐送到半山别墅时,起初的一点隔阂似乎已经消除了,气氛非常和谐,郑桐再度致以谢意并邀请吴思远到家里坐一坐,吴思远摇头道已经太晚了,不好打扰郑桐家人,两人挥手告别。
郑桐看着吴思远的座驾缓缓离去,却感觉到与吴思远的裂缝虽然似乎不见了,其实是已经深埋在内心角落深处。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郑桐和吴思远都是控制欲望非常强烈的人,郑桐来自后世,他有着极大的抱负和能力,希望尽快打开局面,施展自己的庞大计划,那么,就必须要有一种乾纲独断的权利,但在思远公司,甚至在嘉禾公司,虽然两位大佬都很器重他,却不能给予他想要的那种毫无保留的权力,这就让郑桐束手束脚,越来越迫切地想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
然后,邹闻怀、吴思远恰恰也是这种性格,他们闯荡多年,从一介白丁成长为影视圈大鳄,没有一种钢铁性格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心,当然这种帝王之心指的是在他们构建的电影帝国中不容许有忤逆和不尊重的存在,所以才有了“一山不容二虎”之说,何况还加上了郑桐这只“小老虎”,因此郑桐单飞是迟早的事,大家心知肚明。
第二天一早,思远公司便安排了工作人员将所有媒体涉及《杀破狼》首映式的内容放在了吴思远和郑桐的案头,郑桐来到公司,翻看完报纸之后,感觉有点始料未及。
本来以《杀破狼》在后世好评如潮的结果来看,提前二十余年拍摄,肯定会带给香港市民一个巨大的震撼,郑桐相信,在如此精细的拍摄之下,自己不可谓不用功,想不到,震撼是真的震撼到了,电影评论却不是如郑桐所想的一面倒的好评,而是毁誉参半。
称赞《杀破狼》的报纸包括《明报周刊》、《东方日报》、《华侨时报》、《工商报》在内的近二十多家报刊,称其为:“一部制作精良,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都挑不出毛病,超越时代的经典警匪电影。无论是动作、人物刻画、矛盾冲突、情节设置都到达了香港电影的巅峰。可以说,这是一部突破了很多方面的划时代电影:在招式化动作片的今天,里面的搏击术让人热血沸腾,为香港功夫片指明了另一个可资探求的方向。在人物刻画上,里面的表情、对话,虽寥寥几句,却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在矛盾冲突方面,剧情紧凑,全篇没有一处情节是多余,让观众深深沉迷。在情节设置上,无论是服装、汽车、武器、通话设备、摄像机等等,无处不在的未来科技,就仿佛让观众置身于未来世界当中,甚至让笔者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莫不是导演是从未来世界过来的?为什么这样种种设置,完全毫无瑕疵可言,所以,这是一部杰作,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放之好莱坞都毫不逊色于任何一部作品的杰作。”
当郑桐看到“莫不是导演是从未来世界过来的?”这一句时,当即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想不到自己的身份竟然被人用这种方式给“道破了”。
郑桐突然目光一凝,落在了《电影双周刊》上面。
“对于郑桐的关注,始于《黄飞鸿》,当所有媒体人都在观看《摩登时代》,本人乔装去了《黄飞鸿》的首映式现场,有幸第一个看到了一部经典电影的诞生。那个时候,我对郑桐这位编剧产生了兴趣。”
“电影《黄飞鸿》虽然导演是徐可,但里面处处可见这位副导演的痕迹,动作导演虽然是袁和平,却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经典动作流派的诞生,当我看到武术副导演的名字也是这位年轻人时,我惊讶了,原来,《黄飞鸿》名义上是徐可的作品,其实,我认为,这是代表郑桐个性的一部作品,有他在,所以才出彩,他才是电影《黄飞鸿》的灵魂所在。”
这篇评论的作者郑桐看到,正是《电影双周刊》的主编陈柏生先生。
当初媒体对《黄飞鸿》舆论一面倒的批评,除了和自己关系好的《明报周刊》之外,就是《电影双周刊》给予了好评,并第一个提出“《黄飞鸿》绝对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作品及票房大卖的预测”。
这一本香港首本电影专业性报刊创立时间并不长,但确实是完全站在专业立场上写评论,可以说,陈柏生这群专业影评人立场是绝对坚定的,以后,这本报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郑桐从来就不敢小觑。
想不到,今天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简直是将郑桐夸成了一朵花,但随后的话,却让郑桐不怎么愉快了。
“可是,昨天由这位我寄予厚望的电影新人亲自指导的电影《杀破狼》却让我心情沉重。”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部电影都显示出了认真专业,完全不像是一个新人导演执导的。当然,很多方面都有了洪金保的痕迹,但大多地方,都展现了郑桐的意志,这足以说明,郑桐是一位具有巨大潜力,未来甚至可以成为香港最佳导演的奇才。但是,这部电影却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
“感觉来自哪里?就是太过于血腥暴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