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写给青少年的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4章 别让坏情绪左右你的心境——情绪心理学(4)

第4章 别让坏情绪左右你的心境——情绪心理学(4)


  格兰·里区菲先生凭借自己的智慧,最后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他同时还教给了我们一个办法,如何摆脱焦虑的办法,就是把你的焦虑和解决焦虑的办法都写出来,这样会使你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总之,作为青少年,我们经常会为一些事情烦恼,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些小问题和忧虑上了,就会把问题过度放大了。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不为琐事烦恼,我们就可以获得莫大回报,我们也就克服了忧虑的情绪。消灭心中的空虚感

  我们有时候是不是感到很无聊?一觉醒来,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或者觉 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现在的生活真没劲,跟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人们常 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这就是所谓的空虚。空虚没有味道, 没有颜色,就像空气一样永远存在,一经深呼吸就会充溢整个胸腔,使人的 内心隐隐作痛。

  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人长吁短叹:虽然工作、学习都很紧张,但心 里依然觉得生活空虚无聊,内心十分寂寞。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 从时,就很容易产生这种空虚感。

  在生活中,空虚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侵袭人的心头。有空虚感的人起床后 觉得今天和明天都一样,以后的每天也都一样。空虚像飘在夜空中的最后一 层浓雾,不能驱散,四处弥漫。空虚虽不锥心刺骨,却像菟丝花那样慢慢地 让你越来越心神不定,无论外界怎样刺激也对你无关痛痒。

  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的个性心理还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心智还十分 不成熟,对客观事物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缺乏较为完善的道德、价 值观念和较为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这一阶段,时常会陷入深深的心理困惑 中。

  小青在刚读高中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忧愁,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无论 何时何地总会感到一阵阵烦躁,烦躁的原因既有来自生活上的,也有来自学 习上的。在学习上,小青一直是中上水平,可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大概是由 于几次考试失利的缘故,小青感到学习压力特别大,成绩也落后了,班主任 找她谈了几次,也没什么变化,小青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想来想去,觉得生 活没意思,真的没意思。同学们都在那里学习,可学习好了又有什么用呢,究竟为了什么呢?成绩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学校有时也搞一些活动。但内容几乎和小学生一样,各种各样的评奖只不过是些幼稚的活动,小青真的觉得很无聊。家里,爸爸每天出入花鸟市场,炒股票,打麻将,对她的学习一点也不关心;妈妈除了做家务,只会每天盯着她,唠唠叨叨说个不停.一会儿说头发长了,一会儿又数落东西没放整齐……事无巨细,她都要唠叨一番,小青都替她累。有时夜深,独自坐在书桌前,望着一大堆功课,小青会想很多:活着真没劲,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也不知有什么结果,真想离开这个灰暗的人生,有个新的开始……

  空虚就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感到空虚的人会处在一种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中。空虚是无尽的黑暗,是纠缠的恐怖,是理也不清,扯也扯不断的网。所以为了要逃离空虚,有的人一圈圈孤独地散步,有人拖着鼠标在网络里游荡,有的人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结果还是一样的空虚。空虚带给人的,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地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者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者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

  小华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近来,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当他独自一个人逛街时,会突然感到这种情绪莫名其妙地袭来,使他立刻对五光十色的街景失去了兴致。有时,即使是跟一群人在一起,当大家天马行空时,他也会感觉自己跟周围的一切好像有层无法跨越的隔膜,并产生一种失落感。 可见,空虚不仅是一种个体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失去了精神支柱,就会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空虚感犹如黑洞一样,具有超强的吸引力,一旦被卷进了黑洞,整个人也就被空虚感所束缚。

  那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摆脱空虚感呢?从下面的寓言中我们或许能够感悟到真谛:神孜孜不倦地在造人,一个一个地造出来,而又一个一个地被魔吃掉。终于有一天,魔忍不住了,暴怒地对神吼道:“你不要再造人了,再造人,我连你一起吃掉!”神的眼里淌出了泪,说:“可我总得有事做呀!否则我会很寂寞的。”魔沮丧地垂下了头,低声说:“我也是。”

  因此,做为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摆脱空虚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整需求目标

  空虚心态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要想摆脱空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的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自己生活的内容。

  2.赢得别人的帮助

  当一个人失意时,最需要有人能给他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3.要博览群书

  读书越多,知识就会越丰富,生活也就会越充实。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

  4.踏实地忘我地工作

  当—个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找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学会目标转移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多浏览网络信息,关注生活中的新事、琐事、杂七杂八的事,将自己每天的一点一滴的收获和见闻都记录下来。别让紧张阻拦你成功 许多学生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过五关斩六将,跨人了大学校门,但在大学期间的考试时,仍然存在信心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临场发挥不佳,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怯场心理。还有些人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也会。产生紧张情绪,事先准备好的台词,一股脑都被忘光了,大脑一片空白。这实际上是紧张情绪在临场时极端强烈的反映。 其实,这些紧张情绪主要是因为我们缺乏心理准备和实际的训练。我们本来可能就对应该准备好的事情没有信心,才会如此紧张。由于准备不足,临时抱佛脚,挑灯夜战,死记硬背条条框框,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心慌、怯场。其次,由于学习动机过强和目的性过于明确,使得脑子里总是想着考试考得不好所带来的种种后果,整个人沉浸在幻想中,要么想到自己拿了第一名,光彩照人;要么想到自己名落孙山,脸上无光。身心长期处于这样紧张的焦虑中,人也变得烦躁不安,久而久之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要求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紧张表现为:前一天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大脑突然出现空白;四肢发软和哆嗦,甚至连笔也握不住;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全身冒出一阵阵虚汗,紧张得坐立不安等等。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的、适度的和加强的三种情况。适度的精神紧张有益于人们的生活。因为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度的精神紧张,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人若长期、反复地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会容易产生急躁、激动、恼怒的情绪,严重者会导致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有损于身体健康。

  小刚在刚刚参加工作之前,就曾经存在这样的问题。小刚只要在重要会议发言时或者是与上层领导谈话时,就会身心都感到紧张而且不自然,更别提是与客户直接交谈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说话没有连贯性,而且声音听上去像是在发抖,身体也很僵硬。那时候小刚心里很着急,不知道该怎样去克服这些现象。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克服不了这些问题,这份工作也就没有了再发展的余地。但是小刚的性格同时也决定了他不允许在还没有把工作做到让别人认可时就放弃,所以他只有面对困难,而不是逃避。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把自己感到紧张的时刻和为什么紧张记下来,然后仔细分析产生的原因,最终他用这些方法彻底克服了紧张这种情绪。

  有效消除紧张心理,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十分争强好胜,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争先,自然就会经常感觉到压力巨大,时间紧迫。但是如果能够认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不过分地在乎一时的得失,自然就会使心境松弛一些。二是要学会调整节奏。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好节奏,有劳有逸。工作学习时要思想集中,玩时也要高高兴兴的。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安排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在心理学上认为,紧张是每个人在面临突发状况时一种手忙脚乱、手足失措的慌张,是讯息传达到大脑之后,神经系统对事件的形态作出的判断。紧张和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有人性格外向、大方活泼、好动,遇事就往往不紧张;相反,有的人羞涩腼腆,平时少言寡语,可能他的紧张心理就更明显一些。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会紧张的场合和环境也因人而异的。通常陌生、未知结果的事情会令大多数人感到紧张。

  当一个人出现了紧张的情绪时,该怎么调适呢?最通常的做法是,劝慰当事人:“别紧张!”“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十分不幸的是,这种办法几乎是行不通的,实际上这会使人感到更加不安,因为会给当事人制造更大的紧张。这也是所谓的“情绪如潮,越堵越高。”

  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使当事人放松下来,我们应该努力使当事人放松下来。调整呼吸就能使气息安静下来,说话时全身处于松弛状态,静静地进行呼吸,在吐气时稍微加一点力气,这样心里就会很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