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八十八)
尾声
父亲对姥姥是由衷的崇敬,他讲给我们的有关姥姥的故事大多来自于母亲。我不怀疑父亲有过这样的想法:为了国家民族老人家早年抛头颅洒热血,叱咤风云,战功赫赫;可是,革命胜利了,她却轻易就放下了许多唾手可得的东西,做了“花木兰”,到底是为什么?
我也经常这么想。
也许人生如棋,落子无悔。至少,姥姥从来没有后悔过!
我和弟弟长大成人了,姥姥就真正的老了。
姥姥没文化,16两秤却比读书人算得清,她总把钱规整好,包在浅蓝格格的手绢里,去买菜帐从来没算错过。她人生的最后几年,变的越来越啰嗦。她看到我们因为工作琐事而失落痛苦,牢骚埋怨,就一遍一遍的说着同样的一句话:会好起来的,现在不好,不等于以后,以后一定会好……
姥姥身体还好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亲自去山里给老王上坟,有时是父母陪着,有时是我和弟弟陪着。那个放羊的老大爷碰到她总是默默的看着她,好像记起了什么,又好像忘记了许多不能忘记的东西……
姥姥一生康健,不算上海“做眼睛”那次,只去过两次医院,一次因为非典时的重感冒,一次是大去前。
最后,她老人家无疾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