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全文阅读 > 第45章 条条大路通罗马:阿提拉野性的最后一搏(2)

第45章 条条大路通罗马:阿提拉野性的最后一搏(2)


  二、英雄气短:死在新娘臂弯里的阿提拉

  满载而归的阿提拉把多情的荷诺维亚公主抛到了九霄云外,年轻貌美的伊尔迪科小姐成了他的新宠。倒霉的是,崇尚战死疆场的草原英雄这回意外地死在新娘的臂弯里,丢尽了大英雄的脸面,而且给多事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大英雄总是惺惺相惜,阿提拉走后不久,埃提乌斯也离开人间,到天国找老朋友斗智斗勇去了。倒是汪达尔人盖塞里克捡了个大便宜,轻而易举地杀进罗马,完成了阿提拉的未竟事业。

  阿提拉返回本土后,随即派出一支军队攻打高卢三心二意的阿兰人,结果西哥特人又来管闲事,匈奴军被迫撤回。不过西哥特人这回失算了,在匈奴人的“帮助”下,西哥特国王托里斯蒙德弟弟的势力迅速壮大,在第二年干掉了这个曾经让阿提拉吃尽苦头的哥哥。

  公元453年夏天,阿提拉好色的毛病又犯了。荷诺维亚被彻底丢在脑后,伯艮第公主伊尔迪科成了他的新宠,给数量已经很庞大的后宫嫔妃们又添了个金发美人。不过伊尔迪科也是阿提拉妃子中最倒霉的一个。

  嗜酒如命的阿提拉在婚礼上痛饮到半夜才回洞房。第二天,他的侍卫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清晨叫醒他。可是,出奇的安静引起了他们的怀疑,他们开始在宫外大吵大闹,希望吵醒阿提拉。眼看没有效果,侍卫们只好硬着头皮冲进寝宫。他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阿提拉直挺挺地趴在床上,血从他的嘴角流出来,已经没了呼吸,但身上没有一处外伤。新娘伊尔迪科坐在床边,用面纱捂着脸啜泣。

  按照哥特史学家约丹内斯的记载:“当阿提拉酒酣后躺在床上熟睡时,他的鼻子里突然涌出一股鲜血,血没有向外流,而是流回咽喉,将他窒息而死。”

  匈奴贵族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阿提拉的遗体被陈列在大草原中央扎起的丝绸灵堂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个匈奴武士围着灵堂唱赞歌,讴歌他们伟大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场的贵族们按照匈奴礼俗剪下一绺头发,划破脸颊,用鲜血和泪水来哀悼自己的领袖。阿提拉的大墓修建在一条大河的河床上,棺椁分为三层,外面是铁壳,中间是银椁,最里面是金棺。这样的埋葬方式我们在埋葬阿拉里克时已经领略过了。有人认为阿提拉的大墓在蒂萨河的下游一带,但只是推测,没有得到实际证明。与阿拉里克不同的是,匈奴人哀悼阿提拉的挽歌被保留了下来:

  阿提拉,蒙狄祖克之子,神圣的伟人,匈奴人的统帅,勇士的君王啊!你以无人能及的伟大力量,独立统治着西徐亚草原和日耳曼尼亚;你威胁着两个罗马帝国,征服了它们无数的城市;为了保证其他城市的安全,它们全部向你纳贡称臣。在获得了所有这些成就之后,你最终既不是由于仇敌的陷害,也不是由于下属的背叛,而是在最为快乐的幸福中,在你民族的辉煌中,毫无痛苦地离开了人世。既然没有凶犯可以让我们为你复仇,那又有谁能说这是你生命的结束?

  传说就在阿提拉去世的当晚,东罗马皇帝马约安梦见阿提拉的弓弦断了。这大概是唯一一个宣扬神力,却不是出自教士口中的故事。

  新婚之夜神秘地死在新婚妻子臂弯里,难免让人产生无尽的猜想。100多年后有人传说是伊尔迪科在交欢后用匕首刺死了阿提拉,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亲族报仇。后人还据此编出了很多剧本到处传唱。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德国中世纪叙事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和威尔第1844年创作的歌剧《阿提拉》。

  《尼伯龙根之歌》又名《尼伯龙根族的惨史》,全诗2379节,每节4行,共9516行。史诗的大致内容是:

  尼德兰王子西格弗里是个勇士,他曾经诛灭过毒龙,用龙血沐浴,全身皮肤刀枪不入。但在沐浴时,有一片菩提叶落在他的背部,因此这里没有沾到龙血,给他留下了一处最致命的弱点。

  (这和希腊神话中的“阿克琉斯之踵”很相像,应该是受了南欧文化影响的结果。)

  西格弗里拥有尼伯龙根的宝物,还有一柄巴尔蒙宝剑和一件隐身衣。他仰慕伯艮第国王恭泰的妹妹克琳希德的美貌,准备向她求婚。恭泰正准备向冰岛女王布伦希德求婚,但那位女王有超人的武艺,她曾经声明:任何求婚的人必须和她比赛三项武艺,件件胜她,才能获得她的爱情。若有一样失败,求婚者就要将首级留下。缺乏自信心的恭泰向西格弗里请求帮助,西格弗里表示同意,但要求事成之后把克琳希德嫁给他,恭泰欣然应允。

  于是西格弗里化装成恭泰家臣,披上隐身衣,暗中帮助恭泰战胜了女王,恭泰于是把女王带回首都瓦姆斯,两对新人同时举行婚礼。知道真相后的女王很难过,拒绝了恭泰的求欢。第二天晚上,恭泰又依靠西格弗里的帮助制服了女王,但西格弗里乘机偷走了女王的腰带和戒指,交给自己的妻子。

  后来,克琳希德和布伦希德为了进入教堂的先后次序发生争执,布伦希德说克琳希德是家臣的妻子,而克琳希德说她是人家的姘妇,没有做王后的资格,还把腰带和戒指拿给她看,作为证据。布伦希德又羞又怒,决意报复。恭泰的朝臣哈根,看到王后受辱,答应替她报仇。他设下阴谋,到克琳希德那里骗出了西格弗里背部的秘密要害,随后在西格弗里在泉边喝水时,用枪刺中他的要害,将他害死。

  克琳希德经历了这样的惨变,蓄意报复。她叫人把尼伯龙根的宝物运到瓦姆斯来,大事布施。哈根怕她培植自己的势力,偷偷地将宝物沉入莱茵河。

  克琳希德为了报仇,最后向匈奴大王艾策尔求助,表示愿意嫁给他,并把全部尼伯龙根的宝物作为嫁妆,条件是帮她杀死她的仇人。艾策尔接受了她的求婚,派使节前往瓦姆斯,向恭泰求亲。恭泰同意。后来艾策尔和克琳希德设计,在新婚之日突然出动大军,包围了正在吃喜酒的伯艮第人,把他们全部杀死。克琳希德报了杀夫之仇,自己也死在混乱之中。

  很显然,《尼伯龙根之歌》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而是真实的历史的曲折反映。这里有匈奴和伯艮第人的仇杀,有荷诺维亚公主的影子,有阿提拉对黄金和美色的贪恋,有新婚之夜猝死的奇情。正因为有太多历史的影子,以至于很多人相信尼伯龙根的宝物确实存在,从而踏上了寻宝之路。

  威尔第的《阿提拉》是一部三幕歌剧,于1846年3月17日在威尼斯第一次公演,大获成功。歌剧的剧情大致是:

  公元452年阿提拉围攻意大利的阿奎利亚城,俘虏了美女欧得贝拉并赐给她一把短剑。欧得贝拉的父亲死于匈奴人手中,她决心替父报仇。曾经在高卢打败过阿提拉的罗马将军埃齐尔提出和阿提拉合作,条件是把意大利送给他做领地,但遭到拒绝。欧得贝拉的情人弗洛斯特误解了她,以为她投靠了敌人,为了洗刷耻辱,决定刺杀阿提拉。阿提拉很喜欢欧得贝拉的个性,决定娶她。欧得贝拉在新婚之夜和弗洛斯特等人合作,用阿提拉赐给她的短剑杀死了阿提拉。

  两部伟大的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不管阿提拉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形象,都没有被歪曲和丑化。《尼伯龙根之歌》诞生于阿提拉死后近700年,诗中的艾策尔勇敢、有智慧、男人气十足,似乎不是日耳曼人的仇敌,而是亲密的朋友。这也难怪,毕竟阿提拉曾经把很多流散的日耳曼部落重新收拢,并给予了很好的安置。何况日耳曼人最大的敌人是罗马帝国,阿提拉的出现让他们省了很多力气,提前完成了颠覆罗马帝国的目标。威尔第对阿提拉的正面描写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剧情的需要,毕竟,女英雄刺杀一个英武的帝王,总比刺杀一个猥琐暴戾的帝王更让人兴奋。

  就在阿提拉死后不久,他的老朋友埃提乌斯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西罗马人开始讨厌这位总司令,瓦伦蒂尼安皇帝也撕毁了婚约,拒绝把女儿欧多里亚嫁给埃提乌斯的儿子。埃提乌斯没有及时隐退,而是怒气冲冲地去找皇帝理论,结果一生软弱胆小的瓦伦蒂尼安居然勇敢地拔出宝剑,一剑刺穿埃提乌斯的胸膛。皇帝身边的弄臣宦官也不甘落后,上去一通乱砍,身中百余刀的埃提乌斯就这样窝囊地死在皇帝脚前。埃提乌斯终于可以到天国和老朋友叙旧了。

  埃提乌斯的死激起了全国民众的愤慨,一个罗马人当众对皇帝说:“我完全不知道,陛下,你这是为什么和出于什么动机。我只知道你用自己的左手砍掉了自己的右手。”

  瓦伦蒂尼安是个好色之徒,到处采野花。母亲和总司令先后死掉,更让他无所顾忌。元老马克西穆斯的妻子也被他侮辱。马克西穆斯十分愤怒,秘密准备叛乱。不过埃提乌斯的卫兵奥普提拉和特劳斯提拉抢在了前头。当瓦伦蒂尼安在战神马尔斯广场就座准备向群众发表演说的时候,两人冲上前,用剑刺穿了他的心脏。两人没有遇到阻拦,皇帝的随从们似乎都很愿意看到这个家伙的死亡。提奥多西家族的最后一个皇帝就这样死掉了。

  瓦伦蒂尼安死后,马克西穆斯夺取了皇位。为了报复,他把皇后叶夫多基亚强娶过来。叶夫多基亚忍受不了被人霸占的屈辱,秘密派人向汪达尔王盖塞里克求助。盖塞里克不像阿提拉那么信邪怕死,带领大队人马勇敢地杀进罗马城。马克西穆斯赶紧外逃,在路上被愤怒的群众和士兵拦住,用石块猛砸这个招来敌人的丧门星,马克西穆斯当场毙命。

  利奥主教被迫又一次出马,这回盖塞里克只同意不烧杀,但要纵情抢掠。汪达尔人在罗马城大肆抢掠,害得罗马最后仅剩下7000市民。阿提拉没有完成的任务终于由昔日的假盟友盖塞里克完成了。

  盖塞里克撤退回国时,掳走了3万余罗马富豪、贵妇,包括前任皇后和她的两个女儿。这些人大部分沦为奴隶,汪达尔人首开了日耳曼人奴役罗马人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