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全文阅读 > 第43章 兄弟反目:倾兵席卷法兰西(2)

第43章 兄弟反目:倾兵席卷法兰西(2)


  奥尔良是高卢的南大门,阿提拉突破奥尔良后,肯定会向图卢兹进军。现实的压力迫使狄奥多里克和西罗马政府结盟。他派人对埃提乌斯说:“你们罗马人的愿望实现了,你们终于成功地让我们和阿提拉反目成仇。无论他到哪里,我们都将追踪他。假如他还因为他那诸多的胜利而吹嘘不已的话,哥特人知道要和这个傲慢的家伙进行一场战争。”西哥特人态度的改变,使法兰克人、伯艮第人、萨克逊人、萨尔马忒人、来提人、布雷翁人等摇摆不定的日耳曼部落坚定了态度,纷纷加入埃提乌斯的阵营。埃提乌斯于是带着这支庞杂的队伍赶往奥尔良。

  此时的阿提拉正在围攻濒临卢瓦尔河的高卢最大城堡奥尔良。被西哥特人从葡萄牙地区赶到这里的阿兰酋长桑吉班暗中私通阿提拉,准备做第五纵队。但是奥尔良市政当局识破了他的鬼主意,拒绝接受他的援助,准备自力更生迎接敌人的挑战。

  城里的基督徒纷纷跑到大主教阿尼亚努斯那里,因为主教大人不久前曾经拜访了埃提乌斯,并得到了肯定援助的回答。阿尼亚努斯吩咐大家和他一同祈祷,恳求上帝解救善良的教民。阿尼亚努斯一边祈祷,一边派人到城上瞭望,看有没有援兵的踪影,可是连续看了三次都失望而回。守军快要顶不住了,攻城车已经让城墙坍了一个角。阿尼亚努斯也开始打投降的主意,毕竟活命要紧。这时,有人报告远处好像从地面上腾起了一片乌云,阿尼亚努斯大叫:“那就是上帝的援救。”等待已久的援兵终于赶到,冲在前面的是西哥特王子托里斯蒙德。这一天是6月14日。

  意外地看到西哥特人,阿提拉很惊讶。他赶紧命令军队解除对奥尔良的围困,不过还是在城外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败仗。埃提乌斯和阿提拉进行了简短的谈判,两位老朋友达成协议,允许匈奴大军撤退,但不得带走三心二意的阿兰人。阿提拉表示同意,随即渡过塞纳河,撤退到北部的香槟平原。在这里,平坦的地形有利于骑兵队形展开,不过阿提拉此时最关心的是怎么把这几个月掠夺的物资平安带回去。

  埃提乌斯关心的正相反。如果让阿提拉全身而退,自己肯定会被元老们的唾液淹死。战场谈判只是为了赢得整合队伍的时间。埃提乌斯命令部队追击匈奴人。充当前锋的法兰克人在夜晚突袭了阿提拉后卫部队的营帐,充当阿提拉军后卫的斯皮德人付出了1.5万战士的生命后才勉强阻止住法兰克人的攻击。一场大战的帷幕逐渐拉开。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阿提拉认识到自己已经无法从高卢全身而退。他在第二天上午回军列阵,准备作战。匈奴大军驻扎的这块地方是马恩河畔的卡泰隆尼原野,长约240公里,宽约160公里,很适合大兵团作战。这场决定欧洲命运的大战因此被称为卡泰隆尼战役(关于此战的地点争议很大,卡泰隆尼是大路观点)。

  在原野上有一块不大不小的向西倾斜的丘陵可以作为制高点,不幸的是,这个制高点被西哥特王子托里斯蒙德占去了,匈奴军几次试图夺回来都没有成功。阿提拉感觉不妙,于是招来占卜巫师。巫师没有像匈奴祖先那样观察月亮的形状,而是通过观察牲畜的内脏来占卜战斗的吉凶。这是匈奴西迁后从阿兰人那里学来的“先进”方法。

  巫师的结论模棱两可,本方会吃败仗,但是敌军主帅将会阵亡。阿提拉认为打这一仗还划得来,为了鼓舞士气,阿提拉决定像古罗马雄辩家那样做一次激动人心的战前演讲(这大概是他做人质时学来的为数不多的古罗马文化之一):

  士兵们,在击败了那么多的民族,征服了那么广阔的土地之后,你们终于站到这个原野上!因此我认为自己在现在这种环境下,用演说来激励你们的士气,显得有些多余和愚蠢,好像你们还不明白,目前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情况。不过对一位新入伍的士兵,或一支从未参过战的部队来说,这可能还会起点作用。事实上,我也的确想不出什么你们乐意听的话了。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战争更让你们熟悉呢?对一位勇敢的武士来说,又还有什么事情,比亲手复仇更加甜美呢?满足自己复仇的欲望,是天母赐予我们匈奴人的伟大礼物。所以,让我们立即向敌军发动猛烈的攻击吧!哪一方首先开始战斗,就说明他们比敌人更勇敢。两军相逢勇者胜,让我们蔑视这些乌合之众吧!

  我们的敌人只是杂种民族与杂牌军队,一群懦夫与另一群懦夫的联合,依靠同盟的力量保护自己,恰好是他们懦弱的证明。在我们的攻击还没有开始之前,他们的心中已经满怀恐惧。瞧,他们现在正忙着占领丘陵和高地,并为自己贸然下到开阔地带和我们作战而后悔呢!你们知道,罗马人的武器轻得就像灰尘一样,一点小伤就足以使得他们士气低落,而且这还是在他们保持着阵形、高举着盾牌的时候!用你们习惯的耐力去战斗吧,不要去关心敌人兵力的多寡!让我们冲垮这些阿兰人,压碎这些在我们剑下逃脱的西哥特人!在这敌军主力所在的核心地带,我们最容易迅速地赢得战争的胜利。当我们的第一条弓弦被拉断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必然会发生动摇,敌军阵形的骨架就支撑不住它的躯干了。这便是你们运用你们的勇气、发泄你们熟悉的怒火之时!战士们,我阿提拉请求你们,拿起你们的武器来!谁要是受伤了,就要用敌人的死亡来回击!谁要是还没有挂彩,就要用敌人的血肉填饱自己的饥肠!胜利者是永远不会被敌人击中要害的,那些战死者在和平时期一样也会死。

  是谁为我们的祖先打开了从莫提斯海到这里的通路?是谁在保佑我们的军队上百年来所向披靡?是谁在正牙牙学语时的你们的腰间别上刀剑?又是谁把正蹒跚学步的你们扶上马鞍?是那永生之神,我的勇士们!我在你们的面孔上为什么看到了不安和恐惧?如果天神自己并不准备把胜利赐予他人的话,为什么匈奴人多年来百战百胜的幸运之路要在这里结束呢?

  你们知道,匈奴人犀利的目光向来是其他民族不能承受的,神谕已经作出了对我们有利的裁决。今天你们脚下的这块战场,已经许诺给予我们辉煌的胜利。你们不要让我为与胜利擦肩而过而懊丧,请迅速把敌军主将的首级提来给我吧!让敌人的财富填满你们的钱袋,让敌人的骷髅装饰你们的胸膛吧!愿苍天和众神和你们在一起!我阿提拉和你们在一起!我本人将向敌人射出第一支箭。如果哪个可怜虫胆敢不照我的样子行动,他一定会死得很痛苦![1]

  阿提拉的演说让人很难相信出自一位匈奴大王的口中,粗犷的草原英雄居然有如此高超的演说技巧!匈奴大军的士气重新振作,斗志高涨。阿提拉趁机布置作战队形:以阿提拉本人为首,匈奴嫡系铁骑居中;左翼由东哥特人充任;右翼交给斯皮德大王阿达里克。其他的小民族,像图林根人、滨河法兰克人等分散布置在三路。

  埃提乌斯的布阵显得更有理智,颇有些“田忌赛马”的味道:正对着阿提拉的是桑吉班统帅的三心二意的阿兰人;以重装骑兵为核心的生力军西哥特人被安排在右翼,直接面对他们的同族兄弟东哥特人;埃提乌斯本人统率左翼,对付刚刚遭受严重损失、士气低落的斯皮德人。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把阿兰人安排在正中,明显是被当成了牺牲品。东哥特人战斗力强,而且没有受过损失,让士气正旺、战斗力最强的西哥特人对付他们,至少还有一半的胜利把握。斯皮德人是匈奴联军中目前战斗力最弱的,埃提乌斯把软柿子留给自己,明显有私心。此时的罗马军团编制、装备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人员缩减到1000多人,从前惯用的重型标枪被一种轻型标枪替代,虽然穿透力大减,但射程超过50米。全金属的盾牌取代了木制盾牌,防护性虽然增强,但重量大增,非常不利于步兵冲锋。罗马军团的战术因而变得很保守,一般都是组成盾牌龟甲阵被动等待敌人来进攻。让罗马军团对付无心恋战的斯皮德人,至少不会输。战前布局上的失策证明阿提拉的军事才能的确不怎么样。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匈奴联军要倒霉了。

  下午,战斗正式打响。经过相互射箭、投掷标枪的短暂的战前火力准备,匈奴铁骑开始向正对面的阿兰人发起猛攻,软弱、犹豫的阿兰人显然经不起匈奴骑兵的冲击,没多久就败下阵来。匈奴骑兵迅速把罗马联军的左右两翼分割开,切断了他们的战场联系。但是,阿提拉没有擒贼先擒王的远见,士气正盛的铁骑不是扑向埃提乌斯的后路,而是转向左翼,配合东哥特人全力向西哥特军冲击。西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结果被东哥特贵族安达吉斯发现,一支标枪投过去,当即把他刺下马。受伤的国王马上被冲上来的士兵所淹没,被自己骑兵的马蹄踩成肉泥。战前的预言实现了,匈奴联军的士气更盛。这时,托里斯蒙德率军从丘陵制高点冲下来,混乱的阿兰人和西哥特人逐渐稳住阵脚。这时阿提拉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中军因为冲得太猛,把左右两翼的步兵都甩在了后头,自己不仅没了支援,反而把两侧完全抛给敌人,没有一点保护,随时有被敌人包围的危险。如果被敌人的人海围困,骑兵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根本冲不起来,相反会成为标枪的活靶子。阿提拉赶紧下令后撤。夜幕的降临帮助了匈奴人,使他们较为顺利地撤回自己的军营。

  这场大战历时不过一个小时左右,可损失却大得出奇,一说是16.2万人,一说是30万人,尽管都可能被夸大了,可也能让人感受到此战的异常残酷。一位历史学家毫不夸张地说:“帝王们一个小时的疯狂完全可以把整整一代人全给消灭了。”维克多·雨果哀叹:“匈奴人在这里被香槟(地区)吞噬了。”

  漆黑的夜色让战斗的双方都有些慌乱,阿提拉下令烧掉马鞍和没用的装备,迅速在军营四周垒起一道土墙,运辎重的大篷车点缀其间,准备打一场匈奴人并不擅长的阵地防御战。他本人甚至做好了战败自杀的准备。一直呆愣愣地向前冲的托里斯蒙德则在夜色中脱离了大部队,闯进了匈奴人的战车阵。如果不是匈奴人不知道他的身份,加上手下卫兵拼死保护,这位勇猛的王子恐怕要追随他的父亲而去了。

  狡猾的埃提乌斯损失最小,因为斯皮德人无心恋战。在夜色中他也混进了一批斯皮德散兵的中间,然后顺利溜掉了。

  次日,艳阳高照,阿提拉龟缩在营地里不出战,西哥特人忙着寻找国王,谁也不想打仗。费了半天力气,狄奥多里克的尸体总算在死人堆里找到了。西哥特人放声大哭,在战场上为国王举行了简单的葬礼,然后用一面大盾牌把托里斯蒙德举起来,庆祝他带领士兵们取得了胜利。狄奥多里克被埋葬在卡泰隆尼附近的一个小树林里。这里现在仍然矗立着5个小土丘,据说那是阵亡将士的坟墓。

  为了替父王报仇,托里斯蒙德指挥他的重骑兵向阿提拉的营垒发起猛攻。匈奴人在雄壮的军乐鼓舞下,从各个角落向外射箭,拼命冲击的西哥特人不是被彻底压制、动弹不得,就是被雨点般的飞箭尽数歼灭。这时候大家才发现阿提拉是一头“埋伏在洞中以无比的愤怒威胁着敢于走近它的猎人的狮子”,“这位君王的愤怒才是最直接的难以避免的威胁”。埃提乌斯赶紧拦住这种毫无价值的冲击,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消耗阿提拉的给养,直到他被迫出营挑战或签下丢脸的条约。

  这时,日耳曼民族文化的弱点暴露了出来,托里斯蒙德反对长时间地等待,认为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埃提乌斯不想让阿提拉真的全军覆没,因为离开了匈奴人的威胁,日耳曼人,特别是西哥特人肯定要把目标瞄向西罗马帝国。匈奴人虽然厉害,可他们没有主动吸取罗马文化的意识,完全靠军事威慑统治欧洲,注定不会长远。倒是这些非常迅速地吸收了罗马文化的养分、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有着坚忍强悍的身体素质的日耳曼人,会对帝国构成长远的危害。与其让他们羽翼丰满,不如暂时给他们保留匈奴这个强大的对手。有了这一对冤家,自己的位置也能长期保持。否则,鸟尽弓藏,罗马那些对自己恨之入骨的贵族们迟早会对自己动手。于是,埃提乌斯诚恳地建议托里斯蒙德收兵回国,“以阻止他的怀有野心的弟兄们占据图卢兹的王座和财富”。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托里斯蒙德赶紧收兵,连夜往回赶。还真让埃提乌斯说中了,托里斯蒙德的两个弟弟提乌德里克、弗雷德里克确实在准备抢班夺权。托里斯蒙德虽然及时赶了回去,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公元453年,在内战中,托里斯蒙德兵败被杀。

  西哥特人撤走后,埃提乌斯用同样的办法打发走法兰克人,其他日耳曼部众也先后撤离。为了以防万一,阿提拉命令部队缓缓地向莱茵河前进,直到平安返回匈奴帝国。法兰克人在墨洛温国王的率领下小心翼翼地跟在匈奴人后面,一点点收复失地。匈奴人撤退后,法兰克人对追随阿提拉的图林根人进行了残酷报复。图林根人的人质和俘虏全被处死,200余妇女被用车裂等酷刑折磨致死。这一段仇杀的历史对后来法、德两个民族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

  卡泰隆尼战役被英国学者克瑞西勋爵评为“世界史上最重要的十五次会战之一”,因为它“阻止了欧洲野蛮化”。

  [1]约丹内斯:《哥特史》,转引自《阿提拉评传》(附录),见bbs.rockbeer.org/topic.php?forumid=1080988612(作者姓名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