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全文阅读 > 第21章 最后一个匈奴:留在中原之匈奴民族的最后下落(3)

第21章 最后一个匈奴:留在中原之匈奴民族的最后下落(3)


  赫连勃勃虽然粗野残暴,但军事天赋非凡。后秦军几次前来讨伐,都被他杀得大败。赫连勃勃因父兄都被斩杀,心理很有些变态,残暴异常。每次打胜仗后,他都要垒一座骷髅高台,以示纪念。他经常坐在城上,置弓剑于侧,凡有嫌愤,马上亲手格杀之。臣僚中敢怒视他的马上刺瞎眼;笑话他的割其唇,谏阻者则先割其舌而后斩之。为了制造高质量的兵器,他亲自在旁监视检测过程:如弓箭射不透盔甲,则斩造弓箭的人;相反则杀死铠匠。不过就是这样一位远近闻名的暴君,居然还收降了一位智者——后秦参军王买德。

  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征发民力在现在的陕西榆林一带修建新国都——统万城。为了建一座钢铁之城,赫连勃勃采用了一种不讲道理的检验方法:城砖烧好后,派专人用尖利的钢针刺,如果砖上留下痕迹,则处死烧砖人;如果没有,则杀死检验人。用这种残酷的方法,赫连勃勃确实建起了一座钢城,据说城墙可以用来磨刀。统万城也因此成为目前唯一还能见到的匈奴城池。之所以叫统万城,意思是要一统天下,君临万邦。

  在王买德的建议下,赫连勃勃也学会了远交近攻的斗争技巧,和北燕、北凉政权建立结盟关系,然后集中兵力对付后秦,接连攻占杏城、新平等地,逼近长安。可就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东晋权臣刘裕为了树立威信,突然兴兵北伐,而且很快占领长安,摘走了赫连勃勃眼看就要到手的大桃子。

  不过刘裕北伐并不是为了统一中国,光复晋室,而是为了篡权。所以,在占领长安后,刘裕马上回师,留下年仅12岁的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刘裕撤兵后,赫连勃勃马上向王买德问计,王买德建议绕开周围,直接进攻长安。勃勃接受建议,派太子赫连统领2万骑兵直扑长安;赫连昌占据潼关,堵住进出关中的道路;王买德屯于青泥险要之地。

  公元418年,赫连进入关中,刘裕急召刘义真东归。东晋将士完全没有王师的风范,大肆掳掠,带着大批辎重,缓慢东撤。赫连纵兵追击,晋军且战且退,来到青泥,又遭到王买德部的沉重打击。大将傅弘之被擒,刘义真个子小,藏在草丛里侥幸逃脱。赫连勃勃进入长安,又照例垒了一座骷髅台,炫耀武功。王买德“算无遗策”,加封河阳侯。

  十一月,赫连勃勃在灞上筑高坛,正式称帝。群臣建议迁都长安,勃勃这时倒显出天子风范,坚决反对迁都,认为只有坚持住在统万城,北魏才不敢渡黄河西进。这种天子守边的气度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迁都北京、直接面对蒙古入侵的明成祖朱棣可以媲美。

  公元419年,赫连勃勃留下太子赫连守卫长安,自己回到统万城。为了宣示自己的雄心抱负,赫连勃勃把四个城门改了名字:东门叫召魏门(招引北魏归降)、南门叫朝宋门(寓指南朝的刘宋政权)、西门称服凉门(收服甘肃一带几个小的割据政权)、北门叫平朔门(指北方游牧民族)。不料四邻没有臣服,自家窝里先乱了套。太子赫连害怕弟弟赫连伦抢了自己的位置,于公元424年出兵袭击,赫连伦在高平(今宁夏固原)战死。太原公赫连昌气愤不过,出兵1万袭杀赫连。赫连勃勃无奈,只好立赫连昌为太子。

  大夏国内讧,给了北魏报仇的机会。公元425年,赫连勃勃去世,赫连昌即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听从谋士崔浩的建议,出兵伐夏。大夏国地方官员望风而逃,连长安也丢掉了。统万城异常坚固,不好强攻,魏军决定调虎离山,在城外围歼夏军。愚蠢的赫连昌果然中计,出城决战。统万城之战异常残酷,拓跋焘在大战中马失前蹄,险些命丧敌手,身中流矢,依然奋力杀敌。夏军士气被压了下去,纷纷溃退。赫连昌来不及进城,匆匆逃往上邽。号称铜墙铁壁、城墙高达十仞(大约25米)的统万城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落到了敌人手里。拓跋焘进城后,挨家挨户搜查,抓获王公、卿将、诸母、后妃、宫人上万,马30余万匹,牛羊数十万头,奇珍异宝,不计其数。赫连氏的奢侈连同样来自塞外草原、粗犷豪迈的鲜卑领袖拓跋焘都看不下去了,对左右连声叹气:这么一个小不点国家,居然如此奢侈,老百姓疲于奔命,如果不灭亡,实在没有天理啊!

  次年,下决心要“为民除害”的拓跋焘派大将奚斤进攻安定。这个奚斤也是个倒霉鬼,安定轻而易举地被拿下,还没好好庆贺一番,就发生了饥荒和马瘟,结果战马大批死亡,而且无法食用。赫连昌小人得志,马上跑到安定城下,亲自骂阵挑战。魏将安颉劝说奚斤出奇兵突袭夏军,奚斤保守,拒绝接受。赫连昌连日骂阵,魏军士兵都认识他了。安颉认为机不可失,于是撇开奚斤,集中仅存的200余匹战马,选拔精锐骑兵埋伏在城边。一会儿,赫连昌又来叫骂,安颉出战。很久没打仗的赫连昌心里痒痒得难受,遂亲自策马上前。埋伏的北魏骑兵突然杀出,直接扑向老相识赫连昌。这是天助魏军,突然刮起沙尘暴,暗如黑夜。大夏军士找不到皇帝,无法援助。赫连昌仓促之间落马,被安颉生擒活捉。

  赫连昌被俘后,拓跋焘表现出君王气度,并没有难为他,封他做了常忠将军、会稽公,以后又晋封秦王。赫连昌容貌俊美,很招人喜欢。拓跋焘一时高兴,还将妹妹赐给了他。赫连昌倒也吃得饱睡得着,安心被敌国供养,丝毫没有亡国之痛。在北魏待了6年后,赫连昌开始谋求恢复故国,结果叛乱还没发起就被发觉,于是连忙逃走,在路上被侦探发现,一刀毙命。

  赫连昌被擒后,他的弟弟赫连定继承皇位。赫连勃勃本人以残暴著称,这个赫连定居然因为残暴无赖屡遭赫连勃勃斥责,可以想象他是什么德行了。不过赫连定倒是继承了其父的军事才能,称帝不久即大败追击的魏军,收复安定。这回魏军的统帅又是倒霉鬼奚斤。这次不光是打了败仗,自己还被活捉,差点掉了脑袋。赫连定乘势进兵,魏军望风而逃,夏军兵不血刃就收复了长安。

  赫连定有些头脑,知道靠自己不可能打得过北魏,于是主动和刘宋联系。宋文帝刘义隆正在兴兵北伐,也需要助手,双方一拍即合,约定将来以北岳恒山为界,东边归宋,西边归夏。拓跋焘避重就轻,集中全力进攻大夏,一举攻克平凉,夺取了整个关中地区。赫连定在甘肃灵台地区被重重包围,身负重伤,勉强冲出包围圈,退守上邽。

  为了消耗赫连定的精力,拓跋焘故意把大夏控制的平凉、安定等地赏赐给西秦王。赫连定果然上当,派出大军进攻西秦,西秦本来就处在穷途末路,哪里经得起大夏军的冲击,没多久就被灭亡了。

  赫连定灭了西秦,感觉向西发展似乎更对胃口,于是从武威渡过黄河,准备进攻当初的盟友北凉。不料大军还没渡过黄河,就遭到吐谷浑骑兵的突然袭击,赫连定当场被抓。吐谷浑不想得罪北魏,于是送了个顺水人情,把赫连定转交给北魏。拓跋焘今次败在赫连定手下,心中懊恼,当即下令杀了他。斯时他的哥哥赫连昌还在秦王宝座上享受着娇妻美食,优哉游哉!

  大夏国从赫连勃勃建立政权到赫连定被擒,存在了26年,和汉国(前赵)一样,总算是没有输给这个所谓的南单于亲戚,打了个平手。

  三、一心向佛,倾心教化,彻底褪去狼皮的沮渠蒙逊: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北凉政权

  默默无闻的北凉政权汉化得最为彻底,在这里既没有无情的杀戮,也没有野蛮的压迫,有的倒是文治武功,百姓安居乐业,以至于让人们怀疑它和匈奴究竟有没有关系。如果不是时运不济,湮没在群狼当中,说不定会成为隋唐的替代者。即便亡了,也让人怀念,君不见大唐李氏念念不忘把从北凉分裂出去的李暠当成自己的祖先?

  北凉是甘肃张掖卢水胡沮渠蒙逊建立的割据政权。和屠各、铁弗不同,卢水胡是否属于匈奴族还有一定的争议,一些前辈学者,像周一良、唐长孺等,认为卢水胡的族属和月氏有关。不过,沮渠蒙逊的姓氏来自于祖先的官名:匈奴左右且渠。左右且渠是匈奴中上层官职,外族一般不会坐到这样的高位,林干先生因此在《匈奴通史》一书中认为卢水胡肯定是匈奴的一支。我们尽管不便于下这样的断语,但至少可以说沮渠蒙逊所在的这一支卢水胡和匈奴有紧密的联系。既然联系紧密,肯定免不了要相互通婚,相互拥有对方的血脉。

  汉国的刘渊父子汉化程度很深,但狼性未改,不时干出一些类似屠城的残暴之举。赫连勃勃一家是典型的“狼人”,不仅异常残暴,还异常勇敢,敢于荒唐地亲自挺枪上阵,拼个你死我活。沮渠蒙逊则不同,他身上的狼性、胡气几乎完全褪掉,不仅“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而且非常善于玩弄权术,心思缜密,全然没有草原民族的粗犷、强悍。不仅如此,因为北凉地处河西走廊,是佛教向内地传播的必由之路,所以沮渠一家很早就与佛教结缘,沮渠蒙逊还把自己的一个儿子取名为“菩提”。著名的佛教大师昙无谶曾经是北凉朝廷的座上宾。如果不是红尘之念未了,沮渠蒙逊恐怕会成为第一个出家的皇帝,抢了顺治皇帝的名次。既有汉学背景,又是佛门高徒,使北凉的政治局面截然不同于屠各、铁弗这两个更标准的匈奴政权。北凉国内既没有无情的杀戮,也没有野蛮的压迫,有的倒是文治武功,百姓安居乐业,心甘情愿跟随大王出征作战。这在一片混乱的十六国时期是典型的另类,与世外桃源可有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