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全文阅读 > 第28章 上帝摧毁了皈依自己的狼之子孙:基督教的发展与罗马帝国的分裂(1)

第28章 上帝摧毁了皈依自己的狼之子孙:基督教的发展与罗马帝国的分裂(1)


  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几百年后,上帝开始钻进罗马人的脑子。耶稣改造犹太教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犹太民族,可新兴的基督教虽然不再保守,却又变得进攻性十足。驱赶了朱庇特,赶走了战神,实在没的可斗了,就窝里斗,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直到把罗马帝国斗得分了家。

  一、曲线救民族:重视现世却放弃了战斗精神之基督教的诞生

  上帝是犹太人的发明,可是在犹太人遭到残酷打击时,上帝一次也没出来拯救它的子民。为了生存,神圣的耶稣只好出头改造犹太教,希望通过对现世的重视换来别人的理解。

  出师未捷身先死,满怀希望的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圣保罗接过他的“枪”,继续“战斗”,一些略有过激的学者干脆认为应该是他而不是耶稣,才是基督教的创立人。

  罗马人是重视实际利益轻视抽象思考的民族,填补他们空虚的精神世界的任务只有由异民族来完成。换句话说,罗马的最终命运掌握在那些被他们征服的外民族人手里。罗马人的宗教信仰首先被希腊人把持。在罗马人眼中神圣的朱庇特在希腊人嘴里称宙斯,希腊人的爱神一转脸就变成了罗马人的维纳斯。从某种意义上讲,希腊人把自己的神灵全盘塞进罗马人的脑子,间接报了灭国之仇。几百年前,特洛伊城被希腊英雄们攻破;几百年后,希腊人用另一种方式征服了特洛伊遗民的后裔。

  随着罗马领土的扩张、财富的积聚,罗马公民的贫富分化日渐加剧。下层民众对现世的信心越来越差,开始幻想在来世否极泰来。上层贵族、骑士们则肆意享乐,把酒神当成崇拜对象。酒神节的祭礼为他们提供了纵情酗酒、发泄性欲的机会,本应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狂欢节。和下层民众一致的是,他们也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来世是可以天天放纵的极乐世界。但是,罗马人对诸神的崇拜是现世的,没有来世的概念。于是,被征服地区的宗教又一次被拿来。亚细亚人的大地女神、埃及人的地狱神奥利西斯、波斯人的光明之神密特拉很快成了他们的崇拜偶像。在这种兼收并蓄的氛围中,一种全新的宗教——基督教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

  基督教出现在公元1世纪,最早萌发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的犹太人团体之中。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他们的历史上,除了大卫王和所罗门王这一段黄金时代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某个强大帝国的属民。犹太—以色列地区只是一个狭长地带,位于尼罗河各大都市和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各大都市之间。换句话说,它位于当时强盛的埃及帝国、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以及后来的波斯帝国的夹缝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弱小的犹太国家不得不周旋于诸大国之间,时而向这个称臣,时而向那个纳贡,时而被这个占领,时而被那个征服。

  在罗马占领西亚地区之前,犹太人被波斯帝国统治的时间最长,达200余年。犹太人信仰以上帝耶和华为中心的犹太教。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犹太民族遭受苦难时,上帝在哪儿呢?为了安慰受伤害的心灵,犹太人的智者又创造了“弥赛亚”。弥赛亚是上帝的使者,是救世主,只有他才能解救犹太人脱离苦难。弥赛亚在希腊语里即“基督”。

  犹太教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它的成文经典是在波斯帝国的控制下编纂的,大约成书在公元前5到公元前3世纪。所以,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不可避免地受到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和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救世主、天使和魔鬼、末日审判,等等。这些概念在犹太教的经典《圣经·旧约》中是看不到的。

  由于罗马帝国不断向西亚扩张,琐罗亚斯德教逐渐传入罗马,并成为罗马帝国内最大的宗教团体之一,在军团中尤为盛行。很多军团都设有地下教堂,信徒们在这里进行祭祀和庆祝胜利。之所以能在军团中流行,除了他们是最早的接触者之外,大概和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活动充满狂欢气氛有关。战争总是让人精神紧张,在战争之间彻底放松自己是士兵们的第一需要。琐罗亚斯德教恰好提供了这一条件。

  不过琐罗亚斯德教强调宗教活动要隐秘举行,这多少影响了它的传播速度,并对未来基督教的传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犹太教是一神教,不崇拜偶像,和罗马人崇拜偶像的多神教格格不入。罗马人为了让共和国(帝国)更加统一,在对外扩张的时候,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信仰向外传播。这在其他地区都没遇到太多的阻力,因为一般的宗教都劝人忍让。但在犹太地区,却遇到了空前强大的阻力。

  罗马帝国的宗教政策应该说是很宽松的,并不要求外民族放弃自己的信仰,只要求在原有的信仰之外,再加上几个罗马的神灵而已。可犹太人偏偏拒绝接受,而且发起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护教斗争。虽然几次大规模的武装斗争都失败了,犹太民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那个他们为之付出血的代价,久久期盼的上帝却一直没有出现。总是这样打下去,犹太民族迟早会有彻底灭亡的一天;要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唯一的办法是改造犹太教。

  罗马征服耶路撒冷以后,犹太教内部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发生分化,出现了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短刀党、奋锐党等不同派别,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坚持维护旧的教义,处于正统地位。其他派别则被视为异端。在这些异端中,拿撒勒派最为“离经叛道”,他们主张弥赛亚降临说和世界末日论,盼望新的世界秩序的产生,坚决不接受现存秩序。但是,谁会是弥赛亚呢?希伯来人耶稣·基督适时地出现了。

  按照《圣经·新约》的记述,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在嫁给丈夫约瑟之前,感应到上帝的圣灵,未婚先孕。约瑟因此不敢碰玛丽亚。玛丽亚后来生下了耶稣。后来人把他当成是上帝派来拯救人类的救世主,所以又加上了“基督”的称号,也就是拿撒勒派期盼的弥赛亚。耶稣生下来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此后大部分时间以木匠身份过日子。直到30岁左右才开始以犹太教传教士身份四处游走。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他嘴里传出来的教义和传统的犹太教有很大的区别。

  耶稣宣称完美的天国可以在人世完全实现,所有灾难都将消失,世界会变得尽善尽美。他自己则是上帝的使者,是按照上帝的旨意来人间领导人们建立天国的。换句话说,他就是弥赛亚,就是救世主。要建立天国,人们只要充满博爱思想,遵守不贪财、不奸淫杀戮、不偷盗等戒律就够了,用不着去和异教徒拼个你死我活,因为他们在沐浴了上帝的光辉后会主动改过自新。耶稣还教导人们要学会忍受,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人打了你的右脸,就把左脸转过来由他打”(《新约·马太福音》)。

  耶稣的思想吸引了大批受苦受难的下层民众,他们热烈希望能在今生过上好日子。但是,在正统的犹太教领袖眼里,这是有史以来最荒谬的异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们向当地的罗马官员告发,诬蔑他要叛国,把自己的犹太兄弟送上了十字架。三天后,耶稣流尽最后一滴血。

  耶稣虽然死了,他创造的异端却留了下来。他的信徒相信他在死后40天后又复活了。他的死只是为了救赎世人的罪过。信徒们纷纷离开家园去传教,耶稣的死反而成了基督教的催化剂。

  耶稣所宣扬的基督教,其实质仍然是犹太教,它的成员也以真正的犹太教徒自诩。真正使基督教成为一种独立宗教的人是耶稣的“门徒”:保罗。

  保罗又名扫罗,出生在小亚细亚的一个城市——塔瑟斯,是一个有着罗马公民权的犹太人。保罗少年时学过希伯来文,受过完备的犹太教育,还学过做帐篷的手艺。年轻时他曾经前往耶路撒冷,在一位杰出的犹太教拉比——迦马列的指导下潜心苦读。

  耶稣死后,信徒遭到迫害,保罗也曾参加过这种迫害活动,但是据说一次在前往大马士革的旅途中,陷在迷津之中的他同耶稣的灵魂进行了一番谈话,从此他改变了宗教信仰,摇身变成了这个异端的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支持者。

  保罗在余生中就基督教的问题进行思索和写作,并为这个新的宗教广泛收罗信徒。他在传教活动期间,先后漫游了小亚细亚、希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保罗对犹太人的说教远不如早期一些基督教徒那么成功,事实上他的举止常常引起极大的仇视,连生命也有几次遭到威胁。但是他对非犹太人的说教却非常成功,所以人们常说他是“非犹太人的使徒”。

  在罗马帝国东部作三次传教漫游后,保罗返回耶路撒冷。他在那里被逮捕,最后被送往罗马接受审判,并被处以死刑。

  在《圣经·新约》的27篇文章中,至少有14篇是保罗所作。保罗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包括这样的内容:耶稣不仅是一位开明的人类先知,而且还是一位神。耶稣的受难挽救了人们的生命。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耶稣,他的罪行就会得到宽恕,等等。

  保罗认为追随耶稣的人没有必要接受犹太教的饮食限制,没有必要遵循“摩西律法”的礼拜式,更没有必要行割礼。正是因为取消了这些严格的律条,基督教才得以迅速地传遍整个罗马帝国。在保罗大胆改革作风的引导下,基督教完全摆脱了犹太教。即使有保留下来的犹太教成分,也作了很大改动,如把安息日改为礼拜日,把逾越节变成了复活节,等等。已经被罗马人欣然接受的明显来自其他宗教的仪式,如洗礼和圣餐礼等也被吸收进来。

  基督教由犹太教的一个小分支转变成为一种世界宗教,保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其他任何人都大。从他开始,耶稣神性和唯有信仰才能获得赎罪的思想一直是基督教思想的基础。后来所有的基督教神学家,包括奥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和加尔文在内都深受他的著作的影响。一些略有过激的学者干脆认为应该把他而不是耶稣看做是基督教的主要创立人。

  二、养在深闺人未识:备受迫害的早期基督徒

  早期基督教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在沉寂和隐蔽中逐渐生长,帝国元首们不经意的打击反而让它精力倍增。上帝最终赶走了万能的朱庇特,在万神庙的废墟上竖起了十字架的胜利旗帜。

  罗马人对宗教的观点是兼收并蓄,希望让所有神灵都来保佑自己。新兴的基督教虽然放弃了很多犹太教的排他性思想,但和其他宗教相比,基督教依然是个封闭的体系。首先,它是一神教,虽然强调宽容,但严禁信徒信仰上帝以外的神,尤其不能崇拜偶像(即神的雕像),因为上帝是无处不在的,没有具体形象;其次,基督教有很强的扩张性,要求教徒把传教作为自己的使命,改造异教徒,只有所有人都皈依了上帝,人间天国才能建成。可是,让罗马人接受上帝不难,让他们只接受上帝却很难。尤其是上层人士,酒神已经给他们提供了纵欲的权利,凭什么要放弃?只有那些受压迫的人士,那些从来没有被神灵们眷顾的人们才会投到上帝的光环之下。所以,基督教虽然发展很快,但信徒基本是社会底层民众。

  在多神教体系下,前代的英雄和现世的皇帝本身即是神灵。早期的基督教重视世界末日理论,认为世界末日即将降临。也就是说,罗马帝国即将灭亡。主张众生平等也就罢了,还不尊重皇帝,不相信皇帝是神,还要诅咒帝国灭亡,这还了得!

  因为主要是下层民众参与,为了维持活动,有些基督教组织接受了犹太教艾赛尼派的做法,要求财产共有,彼此互助。入教者先要受洗礼,表示洗清一切罪恶。集会时要领圣餐,分食一点象征耶稣之肉的面饼和尝一口象征耶稣之血的红葡萄酒,以表示把耶稣的灵魂注入进自己的躯体。受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早期的基督教基本在地下活动,充满了神秘感,很容易让人误解。以上种种因素共同作用在一起,使它们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当时统治者的打击。

  秘密传教是当时很多宗教的做法,犹太教艾赛尼派、琐罗亚斯德教、希腊伊留辛努神秘派,都有类似的做法。据说这样做可以维护本教的威严,而且让异教徒敬畏。但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很多人认为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有见不得人的东西。别有用心者则趁机制造谣言,诬蔑其为邪教徒。

  人们对“邪恶”的基督徒的仇恨被尼禄皇帝利用。在尼禄当政的第十年,一把大火烧掉了罗马14个街区中的10个。很多人怀疑是尼禄自己放了这把火,以便给自己建造宏伟的宫殿。当时有一个耸人听闻的说法:尼禄一面欣赏着熊熊大火,一面弹着七弦琴,高唱着古代特洛伊城的毁灭。为了改变人们的看法,尼禄决定抓几个替罪羊,“邪恶”的基督徒于是成为首选。这些倒霉的人被施以种种酷刑,逼着他们认罪并供出大批同谋,随后被施以酷刑处死。个别“首犯”甚至被涂满易燃物质,点了天灯。因为暴行,尼禄成为第一个对基督教进行残酷迫害的皇帝。

  在图密善做皇帝时,他的侄子克莱门斯、侄女多米蒂娜以及一大批所谓的党羽不是被处死,就是被流放,理由是宣扬无神论和行如犹太人,这两者相结合,似乎只有基督徒才配得上这个罪名。因为他们和犹太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不信仰罗马诸神,到处宣扬没有现实偶像的虚无的上帝。于是后来的教会把图密善划入暴君的行列,认为他对基督徒进行了第二次大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