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说本来是汉朝内宫的一名宦官。文帝时汉匈“和亲”,嫁宗室女给匈奴新君老上单于,命他随行。中行说不愿去,后被逼不过,只好前往,但临行时丢下一句狠话:“一定要让我去,汉朝可要有大祸患了。”汉廷以为这不过是一句气话,没想到中行说说到做到,到了匈奴马上投降。中行说来自汉朝内宫,了解诸多汉廷机密,老上单于大喜,予以重用。由于长期的交往,很多匈奴上层开始向汉文化靠拢,喜爱汉朝的衣物、食品,长此下去,有被汉化的危险。中行说投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极力阻止匈奴贵族汉化,维护匈奴文化的纯洁,指出汉族的织物尽管华美,但不适宜在草原穿着;汉族食品虽然味美,却没有奶酪便于携带。要维持本族铁骑的优势,必须保持旧有的生活习惯。当汉朝的书信送达时,中行说又教导匈奴用大出一寸的简牍回信,并虚张声势地书写“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从而在形式上压倒了自称天子的汉朝皇帝。
中行说深知匈奴虽然在军事实力上优于汉朝,但毕竟国力有限,真要和汉朝进行全面的较量肯定吃亏。所以,他一面努力帮助匈奴建立起“疏记”等制度,即定期统计一下匈奴的国民生产总值,了解自己的家底;一面帮助匈奴调整战略思路,把以前漫无目的的入侵改成在汉地粮食收割时出击要害部位。秋收季节是定居的农业民族最重要的日子,此时出击会毁掉汉族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杀伤虽有限,但心理打击非常厉害。这样既保持了战略上的进攻姿态,又不至于逼迫太紧,招致汉朝倾全国之力反击。
不过中行说担心的汉匈全面对抗还是发生了。这次,主动出击的是谋求建立万世功业,彻底改变屈辱地位的汉武帝。由于匈奴总体国力的不足,汉朝很快取得战略优势。这时,另一位归顺的人才挽救了匈奴。
赵信,原本是匈奴支系小王,因为在内部倾轧中失势,带领本部人马投降了汉朝,被封为翕侯。公元前123年,赵信跟随皇上的小舅子卫青主动出击匈奴,遭到母国军队伏击,全军覆没,只好又投降了匈奴。在汉文化的政治伦理中是绝对容不下这样一个朝秦暮楚、左右摇摆的人物的。匈奴则不然,他们用草原博大的胸怀热烈欢迎这位叶落归根的游子。大单于伊稚斜委之以重任,封为“自次王”,意思是他的地位仅次于自己,并把姐姐嫁给了他。
知恩图报的赵信曾为汉军高级将领,深知汉朝的战略战法,于是建议匈奴全线北撤到漠北,脱离与汉军的直接接触。这样,强调主动出击的汉武帝必然会命令汉军出塞远征,深入匈奴腹地。匈奴则可以将计就计,利用地利、人和,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伊稚斜用人不疑,接受了这个建议。从此以后,汉匈之间虽然仍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战斗,但在战略上逐渐趋于均势,赵信的功劳很大。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像燕王卢绾投降后被封为东胡卢王,陈良做了贲都侯,卫律受封丁零王,李陵做了右校王等,每一个都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较之在汉朝职小官卑,稍不注意就可能丢官罢职,甚至祸连家族的境遇是天壤之别。受此恩惠,岂能不倾全力报答?
草原民族缺乏细腻思考的习惯,政治斗争的智慧和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原王朝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32万大军御驾亲征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团团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上。按理说,匈奴不用进攻,只要长期围困,就足以致刘邦死地。这时,汉朝人狡猾的政治伎俩发挥了作用。谋士陈平用一幅美人图打翻了单于阏氏的醋坛子,靠她的枕边风吹走了千万匈奴铁骑。这样的馊主意粗犷的匈奴人是无论如何想不出来的。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和中原大国的竞争中还必须掌握这些小伎俩。靠自己来培养这样的人才显然是事倍功半,从敌国挖墙脚无疑是个好办法。在这里,匈奴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客观上弥补了谋略的不足。
广泛吸收异族人才不仅是匈奴帝国强盛时的国策,即便在其没落低潮时也是如此,这也是他们能在后来重新崛起,称霸欧洲的条件之一。像“上帝之鞭”阿提拉手下的三位心腹,没一个是匈奴人:康斯坦丁是希腊人;埃德克是出生于匈奴部落里的哥特人;奥雷斯出身不详,可他的妻子可以肯定是西罗马帝国的名门望族。
草原民族在处理军事事务、协调和周边民族关系方面往往能比定居民族取得更高的成就。原因是后者靠的是环境赐予的先天的力量,而前者依赖于兼容并包的草原情怀。唐朝成就过中华文化的一个顶峰,可它的成就受益于南北朝期间长期的民族大融合,唐朝王室本身就充满了胡气,是多民族混血的结晶。唐以后的汉族政权要么偏安一隅,要么积弱积贫,乏善可陈,乃至于动辄被“夷狄”统治。唐以前的草原政权尽管没有取得君临天下、统一中国的成就,但其集多元文化之长处,广采不同种族之优势的特点一样很鲜明。匈奴帝国能够长期和汉帝国抗衡,能够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屡经挫折后在欧洲重新崛起,靠的就是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和文化优势。
三、依赖英雄:草原帝国的致命弱点
冒顿、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他们的名字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历史教科书当中。这些伟大的草原英雄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在短短几年之内即创立起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把汉帝国、罗马帝国……这些近邻打得落花流水,制造了一堆堆的文明的废墟。然而他们如狂风暴雨般地倏忽而来,又在转瞬间消逝在历史的暮霭之中,让人无法琢磨。
尊敬英雄、服从英雄、争做英雄成为草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可英雄毕竟不是随时都能出现的,于是,速兴速亡成了这些过分依赖英雄的草原帝国始终无法逃避的命运枷锁。
冒顿、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他们的名字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历史教科书当中。这些伟大的草原英雄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在短短几年之内即创立起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把汉帝国、罗马帝国……这些近邻打得落花流水,制造了一堆堆的文明的废墟。然而他们如狂风暴雨般地倏忽而来,又在转瞬间消逝在历史的暮霭之中,让人无法琢磨。万般无奈之下,基督世界的人们只好求助于上帝,把这些“魔头”甩给上帝,当成是上帝降下的灾难,对堕落文明的一种惩罚。
他们是“上帝之鞭”吗?当然不是。他们是草原的英雄,是游牧民族的马上领袖。
按《太平御览》的解释:“草之将精者为英,兽之将群者为雄”,可见英雄二字的组合,乃是人群中之佼佼者,自有常人不可思议、不可测度、不可言喻、不合常理之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苏东坡对留侯张良之评价,可以用在一切可称得上英雄的人身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先让我们看一看大英雄冒顿的表演吧。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的长子,很早即被确立为单于的继承人。后来头曼另有新欢,生下一子。经不起爱妾的枕边风,头曼准备废长立幼,可又没有理由,于是把冒顿作为人质送到西边的月氏国。此时的月氏国还很强盛,头曼一直想消灭它。派太子到月氏,一方面可以麻痹对方,伺机发动突然袭击;一方面可以利用月氏之手,杀死冒顿,一石二鸟。冒顿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父命难违,只好前往。
不久,头曼发兵急攻月氏,早有准备的冒顿乘月氏慌乱之际,盗得一匹良马,仓皇逃归。头曼认为冒顿壮勇,收回另立太子的心思,并交给他一万骑兵,叮嘱他要刻苦操练。冒顿得到兵权后悉心训练,并让能工巧匠制造了一只鸣镝(响箭),下令说:“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一次,冒顿与部下出猎,鸣镝一出,万箭齐发,鸟兽立毙。稍有迟缓的士兵立即被处死。不久冒顿又用响箭故意射自己特别喜爱的一匹良马,不少士兵不敢跟着射,冒顿立刻将他们杀掉。此后,冒顿又以响箭射自己宠爱的妻子,左右的人都感到很恐慌,不敢跟着射,冒顿又将这些人杀死。不久,冒顿出猎,故意用鸣镝射杀了头曼单于的良马,左右的人连忙跟着射。此时,冒顿知道他的属下都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准备对父亲下手。
一天,冒顿随头曼狩猎,趁头曼不备,掣出鸣镝射向头曼,左右亲随乱箭齐发,头曼当即死于非命。父子之间就用这种残酷的方式完成了王位的交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