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全文阅读 > 第13章 西域:匈奴与罗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1)

第13章 西域:匈奴与罗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1)


  中亚,巍峨的帕米尔高原,阻止了东西方的顺畅交流。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大帝在这里停住了脚步,威震四邻的波斯也放弃了东进。不过,聪明的商人们在这里找到几个低矮的山口,于是才有了绵延千里的丝绸之路。山口外的西域,因此成了东西文明的交汇点。在这里,匈奴找到了狼族同胞——乌孙。另一个由母狼哺育成长的民族也急不可耐地赶到这里,向同胞致敬。

  一、主动低下高傲的狼头:向羊臣服的呼韩邪

  在孤独求败的匈奴人眼里,汉朝不过是一头乖巧温顺的小绵羊。狼眼一瞪,刚才还不听话的小羊马上乖乖地趴在自己脚下,献女献物献殷勤。狼倦了,睡了,等它睁开眼时突然发现,昔日的小羊已经肥硕得不可思议,随时可能把自己压垮;不共戴天的死敌,必欲置自己于死地。为了生存,狼只好低下高傲的头,向羊求助。

  崇尚孤狼精神的匈奴帝国自冒顿单于开始称雄塞北150余年,孤独求败。汉朝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头乖巧温顺的小绵羊。狼眼一瞪,刚才还不听话的小羊马上乖乖地趴在自己脚下,献女献物献殷勤。尽管从武帝开始,小羊开始不听话,狠命咬了主人几口,可狼终归还保持着尊严,尽管曾要求恢复和亲,但始终没有对汉朝称臣。倒是小羊没了底气,率先向民众忏悔穷兵黩武的罪孽。可是现在,形势大不一样了。

  山穷水尽的呼韩邪单于突然发现,昔日的小羊现在已经成了自己面前的庞然大物,随时可能把自己碾碎。北有两强虎视眈眈,与自己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必欲置自己于死地。大汉朝甚至比两条饿虎还凶猛。怎么办?背水一战,肯定是死路一条,拉住一个同盟军或许还有活下去的希望。难道真的只能向汉朝低头吗?

  就在呼韩邪左右为难之际,他的亲信左伊秩訾王首先捅破了窗户纸,明确建议呼韩邪“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重要的颠覆性决策呼韩邪不敢擅自做主,赶紧召集各部贵族举行大人会议讨论。

  在会上,左伊秩訾王的建议遭到大多数贵族的反对,在他们看来,匈奴人之所以能显威名于世,全赖“马上战斗为国”,这是壮士所为;目前虽然“兄弟争国”,可胜利者不在兄则在弟,即使战败了战死了,仍然是匈奴人自己掌握国家;如果向汉朝臣服,不仅会让百余年的威名毁于一旦,而且还会让臣服于我们的国家、部族看出我们虚弱的底气,会趁机脱离我们的控制。所以宁可战死,也不能降汉。

  客观地讲,这些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他们担心的事情后来确实也出现了。但呼韩邪们想的不是匈奴的尊严,而是眼前的危局。左伊秩訾王根据当时的形势指出:“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汉书·匈奴传》)在要尊严还是要性命的问题上,大批狼的子孙宁可舍生取义,以至于讨论了多日也没个结果,球又踢回到呼韩邪脚下。

  兵危将寡的呼韩邪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侮辱“先单于”事小,保住实力事大。于是,让大批狼族后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发生了:群狼的领头狼——呼韩邪单于决定向绵羊低下高傲的头。

  公元前53年,呼韩邪以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为人质,和弟弟左贤王到长安,请求内附。郅支单于一看形势不妙,也派遣儿子右大将驹于利入汉斡旋。呼韩邪唯恐横生枝节,被郅支抢在前面,主动提出亲自赴长安觐见汉宣帝。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春正月,汉宣帝接受老师萧望之的建议,以宾客之礼在甘泉宫接见了刚刚抵达的呼韩邪单于。宾主之间进行了热烈而融洽的交谈。呼韩邪表示愿意称臣,汉宣帝表示愿意帮助呼韩邪重振国威,并赐给“匈奴单于玺”金印一枚以及冠带、安车、金钱、锦绣等财物。

  中原王朝只有皇帝的大印可以称玺,赐予呼韩邪“玺印”,表示汉朝并没有把他当普通诸侯看待。但皇帝的大印是用玉制成的,单于是金印,二者的区别表明汉朝皇帝高于单于,单于只是高于一般诸侯的更高级别的臣子。这样,在礼制上,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呼韩邪单于感激汉朝的优待,主动表示愿意留在漠南光禄塞(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替汉朝保卫附近的受降城。汉宣帝表示同意,命令大将董忠等率军护送单于前往,同时留在那里帮助呼韩邪收拾对手,又拨运米谷34000斛供食用。为便于监视,汉朝把呼韩邪的部众一分为二,一部分安置在并州北部,另一部分则迁徙到朔方等郡县,与汉人杂居。这样,光禄塞成了呼韩邪的临时单于庭,汉军成了他的靠山。

  呼韩邪单于附汉,是匈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宣告了汉、匈两大民族间战争状态的结束,而且打破了自三代以降“胡、越不受中土正朔”的旧传统,开辟了北方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朝领导的先例。与此同时,还促进了塞北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向心力与内聚力,并为尔后的进一步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郅支单于唯恐遭到汉朝和呼韩邪的联合进攻,也曾屡次派人到汉朝游说,但他坚持平等相待,维持以往的和亲方式,在和呼韩邪的竞争中自然败下阵来,他的使节经常受到冷遇。呼韩邪为巩固胜果,于公元前49年再度入朝觐见。不过呼韩邪的部众中仍有很多人坚持原来的看法,不愿意长期过仰人鼻息的生活,时不时地在呼韩邪耳边念叨一遍,后来集中成一个理由:光禄塞地区禽兽有限,不够猎捕。此时的郅支单于由于担心遭到攻击,已经主动放弃了单于庭,率众西进,正和伊利目单于打得不可开交。呼韩邪顶不住部下软磨硬泡,被迫于公元前43年请求北归,获得批准。但是负责护送单于北归的汉朝大将韩昌、张猛担心放虎归山,留下后患,于是擅自决定和呼韩邪订立盟约,在诺水东山举行结盟仪式,用径路刀杀白马祭祀上天,用月氏王头颅做成的金杯“共饮血盟”。盟约规定:从此以后汉匈结为一家,永远不能欺骗和攻击对方;抓到对方的窃贼,要及时移交;发现土匪暴民,及时出兵援助;如有违约,必遭到上天惩罚。

  然而韩昌、张猛的苦心非但没有得到奖励,反而遭到严厉的惩处。朝臣们认为呼韩邪是汉朝的臣子,和汉朝订立盟约,有违礼制,而且匈奴北归比住在边境更安全。很多大臣建议派人赴塞下告示天地,解除盟约。呼韩邪闻报,非常担心。汉元帝从大局考虑,决定维持盟约不动,但韩昌、张猛未经允许擅自做主,实属大不敬,理应谴责惩处。呼韩邪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回肚子里,高高兴兴地北归了。

  放下励精图治、努力振兴匈奴国威的呼韩邪暂且不表,回头再看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眼看挑拨汉朝和呼韩邪关系的打算没有成功的希望,决定先向西收拾伊利目单于。伊利目单于不堪一击,很快被消灭,部众尽归郅支所有。郅支羽翼丰满,决定东归。不料鹊巢鸠占,单于庭已经被呼韩邪收了回去,而且又有汉军在附近做呼应,随时可能北上援助呼韩邪。自忖力不能敌,郅支决定继续向西发展,等待时机。

  在匈奴的西面是实力比较强大的乌孙国。相传当年乌孙国王诞生时被遗弃在荒野当中,有一只乌鸦飞过来,把一块肉盖在他身上抵御寒冷,又有一头狼跑过来给他哺乳。匈奴单于很奇怪,认为一定是有神灵保护,于是收养了他。后来这个小家伙长大了,率领本族部众向西方迁徙,不肯再听命于单于。单于很生气,派兵突然发动袭击,结果大败而归。单于以为神灵仍然在保护他们,从此对其避而远之。

  乌孙人的祖先当然不是狼,而是被匈奴压服的坚昆人的一支。当初曾和月氏人一起生活在敦煌、祁连山一带。匈奴进攻月氏,乌孙见势不妙,投靠了匈奴,后来匈奴把月氏人赶到中亚,把腾出来的伊犁河流域肥美的草原让给了乌孙人,一方面把乌孙迁离故土,一方面让他们做西方的守卫者,防止月氏东归。中亚地区游牧和定居生活并存,乌孙人亦然。他们在占有了伊犁河流域草原后又向西扩张,并在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伊塞克湖东南地区建立国都——赤谷城。乌孙王称昆弥或昆莫,当时是西域第一强国。

  张骞打通西域通道后,汉朝很快与其建立联系,并与匈奴展开长期的争夺。宣帝时乌孙发生内乱,在汉朝的干预下,乌孙一分为二,解忧公主的后人做了大昆弥,匈奴王后所生的王子乌就屠做了小昆弥。郅支单于西进,逐渐靠近乌孙。郅支派人秘密联系小昆弥,希望与之联合。但乌就屠拒绝与其合作,并派大军前往,诈称迎接郅支,准备劫持他。郅支识破计谋,将计就计,杀入乌孙国,占领了伊塞克湖以西大片土地。随后,郅支又北击丁零、乌揭、坚昆,占有三族土地,并把单于庭设在坚昆。

  乌孙遭到郅支打击后上书汉朝请求援助。此时的汉朝也是国力日渐衰微,无力远征,于是派遣使节前往郅支单于庭进行调停。不料郅支怨恨汉朝支持呼韩邪,对汉朝的调停不予理睬,反而扣押了汉使江乃始,随后又向汉朝索要质子驹于利。汉元帝同意,派使节谷吉护送其归国。郅支单于却并不领情,不仅不罢兵,反而把谷吉和江乃始一起处决。

  处决汉使带有相当的意气用事成分,事后郅支也很后悔。为防止遭到汉朝报复,郅支决定接受康居国王的邀请,放弃坚昆等地,移驻康居国。本来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就这样被轻易地抛弃了。此次西行后,郅支单于再也没有能够回到他日思夜想的蒙古草原。

  康居国地处锡尔河流域一带,东临乌孙,西接安息。乌孙和安息都是大国,康居处在夹缝里,不时受到两国侵扰,来自乌孙的骚扰尤其频繁。郅支单于占据坚昆以后,乌孙疲于应付匈奴侵扰,康居享受了少有的一段和平阳光。为了获得永久和平,康居王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即邀请郅支迁居康居。得知郅支有意西迁,康居王大喜过望,马上派人前往迎接。郅支西迁,对康居而言,无疑是引狼入室;对匈奴而言,则是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郅支拔营西迁正值隆冬,此时长距离迁徙根本不符合游牧生产的常规,以致很多人不愿意随行,纷纷东逃,随其出发的只有3万多人。出发不久,遭遇严重的暴风雪,人畜冻死无数。暴风雪持续了四天四夜,终于停下来。郅支清点人马,竟然只剩下1万多人。为了生存,郅支命令留下老弱病残,率青壮年前进。这也符合匈奴的道德规范,因为关键时刻抛弃老幼是游牧民族在严酷条件下延续种族的唯一选择。可死神还是不想放过他们,没走几天再次降下狂风暴雪。人畜再次遭到严重损失。等他们终于抵达康居国境时,劫后余生的人们发现,一代枭雄郅支单于居然只剩下3000多追随者!

  二、狼族同盟:神秘的骊靬兵团

  亡命异国的郅支单于在他乡碰到了神秘的罗马客人。纷飞的投枪、密不透风的龟甲阵,奇异的重木城让郅支大开眼界。仰慕东方文化的罗马人把匈奴当成了大汉朝的子民,倾心接纳。郅支单于乐得“贵人”相助,在万里之外做起了逍遥天子。

  公元前44年年初,郅支单于的残兵败将终于抵达康居首都马拉坎达(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撒马尔罕)。康居国王得知郅支单于仅剩下3000余众,不免有些失望。不过看在郅支的威名尚在,还有利用价值,于是亲自出城迎接。为了便于匈奴休养生息,早日恢复元气,康居王把本国东南塔拉斯河畔与乌孙接壤的一大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划给郅支使用。为了密切双方的关系,康居王主动提出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互相娶对方的女儿做妻子(实际上是妾)。郅支欣然接受。

  匈奴以前毕竟是草原大国,在西域有广泛的影响。为恢复往日荣光,郅支派人到大宛等国索取岁贡,要说这些西域小国也确实软弱可欺,面对3000多匈奴人,他们居然也不敢反抗,乖乖地送上丰厚礼品,俯首称臣。为报答康居王的盛情款待,郅支单于投桃报李,稍微恢复了一点元气就在康居骑兵的帮助下杀入乌孙。乌孙没有准备,仓促应战,连战连败,西部国土空虚近千里。乌孙无奈,一方面把兵力收缩到国都赤谷城附近,一方面连续派人到汉朝求援。汉元帝只好派使节前往郅支处进行调停。没想到这几个使臣嘴巴都不好用,辩才太差,一个个被郅支说得无地自容,丢尽了大汉颜面。

  郅支单于不仅凭几千人马即在西域耀武扬威,而且在这里还意外地见到了一批神秘的客人——罗马军团战士。这些罗马兵士何以生活在中亚,还得从头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