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契丹帝国全文阅读 > 第11章 要草原还是要耕地——皇位之争背后的文化角逐(2)

第11章 要草原还是要耕地——皇位之争背后的文化角逐(2)


  正当众人等着看述律平哑口无言、承认过往之非的好戏之时,众目睽睽之下的她却立刻作出了反应,回答道:“儿女幼弱,国家无主,我暂不能相从先帝。”紧接着,她挥动佩刀,毫不迟疑地将自己的右手齐腕砍下,命人将这只手送到阿保机墓中代自己“从殉”。

  吃了这一场亏之后,述律平排除异己的行为收敛了许多,连赵思温都放过了。随后她在上京兴建义节寺、断腕楼,为自己斩手殉夫之事树碑纪念。

  然而这位太后顷刻间自断手腕的狠辣劲头,却比她从前逼别人殉葬更具杀伤力,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对这位述律平的意见有异议了。这时,述律平终于决定不再“摄国政”,决定把权力“交给”儿子。

  但是由谁来接班最合适呢?也许是尚孔亲汉的原因,三个儿子中述律后最不喜欢耶律倍。从述律后摄国政时期,以及太宗在位期间她的作为来看,她关注传统的草原经济,更关心契丹贵族的利益与传统,对于汉臣和汉人的农业经济、文化,她尽管会借用,但并不愿其势力过大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

  耶律德光是述律平比较中意的继承人人选。其原因是次子德光虽然文采有限,但是武略出众,这一点很合述律平的胃口。而更合她胃口的,还得数德光的婚姻——他迎娶的恰恰是述律平的女儿、德光的同胞姐妹质古与述律平的弟弟、德光的舅舅萧室鲁所生的女儿萧温,即述律平的外孙女兼内侄女。可以说,耶律德光继承王位,对自己家族势力是最大的保护,同时,也是述律平继续掌控契丹帝国的最佳方式。

  于是,天显二年十一月,25岁的耶律德光在传统的燔柴礼之后,于宣政殿正式即契丹帝位,是为辽太宗。阿保机之母萧严母斤被尊为“太皇太后”,述律平被尊为“应天皇太后”,她的外孙女萧温则被舅舅、丈夫册立为皇后。

  后来的事实证明述律平的选择是正确的。耶律德光在位期间,确实对契丹帝国的贡献很大,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契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他完善了从阿保机开始的北、南官制,并使之系统化。他还继续扩大领土,使契丹走向强盛。德光在位期间,契丹的农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外,契丹本民族的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抛弃故国的皇太子

  当渤海被征服后,阿保机在这个位于东方的国家故地上建立了东丹国,封耶律倍为东丹王,名其城曰天福,命其专统一方。耶律倍袭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置百官,仿依汉制建立了东丹王国。

  人皇王耶律倍得到了这片富庶而繁荣的土地,却从此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资格。关于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按照游牧民族的传统,长子在得到本部以外的领土后就自动放弃了即位的权力;也有人说述律后认为耶律德光更能振兴契丹的事业,在她的坚持下,阿保机让耶律倍前往东丹,正是有意让他远离政治统治的中心;还有人说耶律倍和渤海国带有过于浓厚的汉化色彩,一旦耶律倍以渤海故地的人力和物力统治契丹,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角色就会从此倒置,这是坚持旧传统的契丹贵族所不愿看到的。不难发现,在这些说法的背后,述律后总在或隐或现地发挥着作用。

  耶律阿保机死后的第二年十一月,祖陵正式完工,择良辰吉日入葬陵寝之后,耶律倍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皇子大元帅(德光)勋望,中外攸属,宜承大统。”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

  这时稳操胜券的述律平,反倒玩起欲擒故纵的把戏,她将中原王朝让位的把戏在契丹如法炮制了一番。述律平让两个儿子骑马并立,然后对贵族和官员们发话道:“他们都是我的儿子,我对他们都一样喜爱。还是请大家为国选君,牵起你们心目中最合适的新帝的马缰吧。”早被述律平16个月的杀戮吓破了胆子的众人,都知道述律平说的只不过是场面话,他们哪敢怠慢!纷纷争抢着去拉德光的马缰,太子只能孤零零地呆在一边。这样的推选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述律平眼见达成目的,也就“顺从”民意了。

  耶律德光继位之初,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巩固他的帝位。因为他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才得以继位的,尽管大部分反对他的大臣,都被述律后以陪伴先帝的名义送上了黄泉路,但是他的哥哥耶律倍却是一个心腹之患,他始终担心耶律倍会伺机篡夺皇位,因此寝食难安。

  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耶律德光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经常检阅侍卫亲兵、各部族及各帐军队,以此来充分控制军权,防止异己势力在其中渗透,从而在根本上巩固自己的权力。对于自己的亲哥哥,也严加防范。为了削弱东丹国的力量,他趁耶律倍离开属地前往京城的有利时机,强迁东丹国都至离契丹很近的东平郡(今辽阳),升东平郡为南京,并派出自己的卫士监视耶律倍的行动。对于耶律倍管辖的东丹国,耶律德光将那里的居民大量迁移到其他地方,曾经辉煌的渤海国故城和文化因此毁灭殆尽。这样一来,耶律倍实际权力就大大缩小了。为进一步防范哥哥,耶律德光又两次去耶律倍的府上,表面上作出兄弟和好的样子,实际上是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耶律倍住在京城的时候,他又趁机去东丹国,拉拢耶律倍的属下,为他充当耳目。等耶律倍和他的属下们要回东丹国时,他又抓住时机把耶律倍的属下们召进宫里设宴款待,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他们,分化耶律倍的力量。

  为了保全自己,耶律倍只好韬光养晦,在西宫建起书楼,以读书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不快,并作《乐田园诗》以消除弟弟的猜疑。但耶律德光依然不断施压,中原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又数次派人带信给耶律倍让他去“作客”,权衡再三,耶律倍写下那首著名的“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立木海上刻诗》)的汉诗后,“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想以这种方式为自己留下一个让贤的美名。耶律德光费尽心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或许契丹人的政治经验还没有汉族人那么多,也不懂得斩草除根的道理,毕竟是将哥哥逼走了,没有直接设阴谋将他杀死,耶律德光甚至还把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留在身边视为己出,以至于其死后耶律阮“即皇帝位于柩前”,得了天下。阿保机当初也是如此,没有在兄弟们第一次反叛时将他们杀死,而是赦免了他们,直到后来才杀了一些人,但对于首犯并没有斩首,而是处以杖刑。

  后唐明宗以天子礼仪欢迎耶律倍,又把后唐庄宗的皇后夏氏下嫁给他,先赐其姓曰东丹(因其曾为东丹王),后改赐为国姓李,又赐其名为“慕华”,又名“赞华”,并拜其为怀化军节度使。后来,耶律倍移镇滑州,遥领虔州节度使,可谓荣宠至极。然而,久居异国的思乡之情时时缠绕着他,“倍虽在异国,常思其亲,问安之使不绝”。

  后唐明宗李嗣源死后,其子闵帝李从厚和李嗣源的义子李从珂发生内讧,结果李从珂杀掉李从厚,继位为帝,是为后唐末帝。李从珂猜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终于将其逼反。为了能得帝位,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向耶律德光求兵马来扶持自己。耶律倍也在此时派密使向耶律德光建议,认为讨伐“篡弑”其君的李从珂,是契丹南下中原一个很好的理由,可见当时的耶律倍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耶律德光的契丹军队和石敬瑭的军队南北合攻,后唐末帝李从珂“心胆堕地”。也不知是吓傻了,还是觉得跟耶律倍关系太好,竟下诏召耶律倍来陪他一起玩火化活人升天。耶律倍当然不从,但怎奈谁的地盘谁做主,李从珂一声令下,耶律倍就被一刀结果了,死时年仅38岁。

  幸好,这位倒霉的皇子还有一个好运气的儿子,后来做了契丹帝国的皇帝,并在耶律德光去世后,追谥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庙号义宗。而在元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耶律楚材,按家谱排下来,也是耶律倍的子孙,算是给他增光添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