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璟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景宗耶律贤倒是颇有乃祖之风,整日捧读《贞观政要》,要做治世贤君。可惜天不遂人愿,没给他一个好身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上天还是公平的,让他娶了一个好媳妇。萧绰——汉人熟知的萧太后——及时地走到了前台。
景宗中兴之治:终于盼来个好皇帝
景宗即位之后,面对的是一个睡皇帝迷迷糊糊统治过十年的国家,所以即位没高兴几天,就得开始着手处理案头堆了十年没有解决的国家大事了。于是,他开始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凋敝的国政终于有所改善。在景宗统治期间,契丹帝国内部政治稳定,农牧业兴旺,对宋朝的战争也基本上占了上风。从此,契丹帝国进入中兴时期,开始向辽圣宗的全盛期迈进。这就同唐高祖为“贞观之治”奠基,雍正帝为乾隆盛世奠基一样,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景宗中兴”。
官吏制度的改革,是景宗改革最重要的项目。可以说,汉族官员被契丹帝国大量重用,主要开始于景宗时期。景宗即位后,先将拥立他即位的汉族官员高勋封为南枢密院使,又加封为秦王。原来“宫籍户”(就是契丹帝国的奴隶)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被任命为上京留守,后来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这些举动说明帝国当时已经把汉官纳入到政权的中枢,因为南京留守一职原来一直由契丹宗族担任,属于要职。韩匡嗣的就任说明汉官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对汉官的重用,极大地促进了政权机构的进步和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帝国的封建化进程。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留下的混乱局面,景宗对吏治进行了改革。他向汉官室昉询问治国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经验教训,然后运用到改革实践中去。在实施过程中,景宗赏罚分明,大胆地用人,使得百官恪尽职守,丝毫不敢懈怠。穆宗时期的许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契丹帝国的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上升。
可惜,景宗皇帝因为小的时候亲眼目睹了父亲被杀,又被叛军追杀,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吓出了一身毛病,身体一直不好。即位为帝后,又患上了风疾,身体非常虚弱,严重的时候,连马都骑不住,更别提处理军国大政了。每逢犯病,都要由皇后萧绰代他上朝处理国事。结果景宗在位不满14年,还来不及把自己的抱负全部施展出来,就与世长辞了,年仅35岁。
温良恭俭的北国“武则天”:政治婚姻带来的意外惊喜
景宗的皇后萧绰,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她的母亲是契丹帝国的燕国大长公主(太宗的第二个女儿),据说,萧绰的小名“燕燕”,就是来源于母亲的封号。在后来北宋的文献中则称她为“雅雅克”。
萧绰的父亲萧思温是“断腕太后”述律平的族侄,其人不仅足智多谋、工于心计,堪称干才,而且“通书史”。较其他契丹贵族,这是一个相对汉化的家族。他长期担任南京留守,但却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从来没有在后周那里靠自己的本事打过一场胜仗。唯一的一次“大胜”,不过是后周世宗柴荣在战事中途重病退兵,让他捡了个现成的便宜。但是由于他是皇家贵戚,这场“胜利”仍然给他长了不少脸面,不久后竟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然而萧思温的仕途并不是很顺利,在契丹这个尚武的帝国中,不能上战场就代表着治国无能,按理说这样的人在当时是难有出头之日的。但萧思温在关键时刻押对了宝,最终成了契丹帝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萧思温入朝时,正值辽穆宗统治时期。我们说了,他是嗜酒如命、性格残暴,常常为一些小事就将大臣、近侍随意砍杀的“睡”皇帝。辽应历十九年(969)二月,辽穆宗带着萧思温等亲信大臣前往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境)打猎,被杀死在行帐中。照理来说,皇帝被刺,随侍的重臣首先就要追捕弑君凶犯,但是随侍在穆宗身边的萧思温所想的头等大事却是另一桩:辽穆宗没有子嗣,谁来继位?萧思温向来与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贤来往甚密。他决定做个大大的政治投机,一面封锁消息,一面连夜报讯给耶律贤。
耶律贤闻讯,立即率亲信高勋等人,带着千名铁甲骑兵奔赴黑山,抵达时,正是穆宗遇刺的次日黎明。他立刻就在穆宗的灵柩前行了即位之礼,当上了辽国的景宗皇帝。为了表示感激,景宗一回到上京,就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并且下诏征他的女儿入宫为妃。
萧思温和燕国公主一共有三个女儿,而景宗所选中的,则是最小的老三萧绰。这时的萧绰只有16岁,但早慧聪明,美丽动人,耶律贤慕名已久了。据说,在三姐妹小的时候,萧思温曾经让她们一起打扫房舍。两个姐姐都只是草草应付了事,只有萧绰一丝不苟地完成了父亲交代的事情。萧思温因此对小女儿格外看重:“此女必定成家。”看来,萧思温虽然带兵没什么,看人却很有准头。17岁的萧绰嫁与22岁的景宗后,很快就从贵妃被立为皇后。与萧绰的封妃晋后相对应,萧思温也迅速地成为朝中的重要人物。
景宗娶萧绰,目的当然是为了报答萧思温的辅政有功。但是这场最初以政治交易为目的的婚姻,最终的受益者还是景宗自己。登基以后的景宗身体一直不好,空有一腔治国热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初期政令的上传下达,全都依靠聪慧过人的皇后萧绰。萧绰开始还仰仗父亲在朝中支援,但时间一长,她对政务越来越熟悉,内外周旋之中,竟也可以游刃有余了。景宗这时也发现了妻子的才干,很放心地将朝政交给她,自己以养病为由而开始了休闲娱乐。
景宗即位前两年,萧思温不但是朝中重臣、当朝国丈,而且长女嫁给太宗次子齐王罨撒葛、次女嫁给李胡之子赵王喜隐。在当时,这两位女婿也都极为接近皇位。可以想象,有了如此三个女婿作靠山,萧思温可谓是权倾朝野了。
树大招风,南院枢密使高勋和飞龙使女里,也都是景宗当年做王爷时的亲信,他们看到萧思温只报一个信就能加官晋爵、女儿封后,并通过女儿执掌全部朝政,自己出钱出力也没得这么多好处,简直是满肚子的妒恨交加。保宁二年(670)五月,景宗出外行猎,萧思温随行。高勋和女里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合谋指使与萧思温同为后族的萧海只、萧海里前去行刺。萧思温猝不及防,一命归西。
父亲的死,使年仅17岁的小皇后萧绰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如此残酷的权力斗争也使她的政治阅历迅速地成熟起来。没有了父亲的帮助,却还有丈夫的支持,她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全力协助景宗治理国家、推行全面的改革。在景宗的支持下,她不仅得到了尽显才能的机会,也得到了群臣由衷的钦佩和效忠。
保宁四年(672)十二月,19岁的萧绰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为辽景宗生下了长子耶律隆绪。景宗后继有人,对萧绰更是宠爱无比。景宗对萧绰可以算是专宠,在他们14年的夫妻生活里,萧绰不但全权掌握了景宗朝的军政大事,而且还为景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共计七个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皇后萧绰已经被锤炼成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景宗的默许下,辽国的一切日常政务,都由她独立裁决;如果有什么重要的军国大事,她便召集各族大臣共商,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再作出决定。她所做的决定,景宗最多只是听听通报,表示“知道”了,大多不会有反对意见。
在景宗的支持和萧绰的努力下,帝国对外的军事实力日渐强盛,内部的社会经济也步入正轨。皇帝对皇后的才干非常了解,为了对妻子几年来的辛劳表示回报,他将一个皇帝所能给予的最高嘉许和信任都给了自己的皇后。保宁八年(976)二月,辽景宗传谕史馆学士“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朕’暨‘予’”,并“著为定式”。这就是说,景宗将妻子的地位升到与自己等同的程度,并且将此著入法令,使得萧绰实际上成了契丹帝国的女皇。
有惊无险的权力交接:可以倚靠的汉官群体
景宗的政治改革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量提拔运用汉官。在景宗时期,“玉田韩氏”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其家族中最显赫的人物就要数韩德让了。
韩德让是个汉族人,祖籍河北省玉田县(契丹时称蓟州),因此称“玉田韩氏”,以区别于韩延徽所属的“幽州韩氏”。他生于太宗朝,经世宗、穆宗,在景宗朝崭露头角,成为朝中重要的汉官。
韩德让的祖父名字叫韩知古,原居住在蓟州。那时耶律阿保机并未称帝,还在做迭剌部夷离堇。韩知古在战争中被述律平的兄长萧敌鲁俘获,成为他的家奴。述律平嫁给阿保机时,韩知古作为陪嫁的媵臣到了耶律家。因身份低微,韩知古一直未能见到阿保机。时间一久,就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还曾逃出给人做庸工,来维持生计。
相比之下,儿子韩匡嗣就比自己的父亲幸运多了。韩匡嗣以善于医术而得以自由出入长乐宫为宫人就医,述律皇后十分喜爱匡嗣,将其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来看待。因为被皇后看重,自然也有机会跟阿保机亲近,韩匡嗣在适当的时机向阿保机推荐了自己的父亲,极言其才华出众,有治国安邦之能。听了韩匡嗣的话以后,阿保机召见了韩知古,并与之议论时事,交谈之中,发现确实如匡嗣所言,韩知古果然贤而有才,于是就让其参与政事的谋议。之后“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将建城,命韩知方(当为‘知古’)择其处,乃完葺柳城,号霸州彰武军”,遂授知古为彰武军节度使。
阿保机对韩知古越来越信任,任命其担任汉儿司的总管,遂著籍柳城。汉儿司是帝国之初所设置的管理汉人事务的机构。知古因熟悉汉制又得以“主诸国礼仪”。契丹建国之初,对汉族礼仪并不熟悉,由于“仪法疏阔”,韩知古这样熟悉汉族礼法的人,就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阿保机任命韩知古主要掌管辽王朝的汉族事务,知古“援据故典,参酌国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人易知而行”,终于根据契丹的具体国情制定出有契丹特色又基本符合汉族礼仪的典章制度。韩知古因为有这样的工作业绩,很快被迁升为左仆射,后来因为与康默记率汉军征渤海有功,又被升迁为中书令。可以说,他是将汉地礼仪介绍到草原,并与契丹“国俗”参互使用制定辽朝礼制的第一人。因此也成为辽太祖佐命功臣之一。
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也得到极高的荣宠,在太宗、世宗、穆宗和景宗朝都担任过官职。在穆宗应历十年(961),又被封为太祖庙详稳。
穆宗即位以后,世宗子耶律贤恢复了皇族的身份。可是,他的地位十分尴尬,作为一个曾经的皇位继承人,既想要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帝位,又不敢大肆活动,生怕穆宗见疑。于是,耶律贤就在流落的这段时间里,注意结交朝中权贵,形成自己的一个支持集团,韩匡嗣就是其中的一个。《辽史》上说,穆宗时期,酗酒怠政,“帝(景宗)一日与韩匡嗣语及时事”。耶律贤在穆宗的高压下都能与之谈论政事,可见二者的交情。
景宗即位后,为了答谢拥戴之功,对集团中的人都予以加官晋爵。韩匡嗣以太祖庙详稳,一跃成为上京留守,后改南京留守,并封为燕王。因为景宗是依靠这个集团登上帝位的,所以,他对这些人十分信任。其间爆发了宋王耶律喜隐谋反,经过盘查,这次叛乱牵连到了韩匡嗣。对于如此严重的事情,景宗竟然毫不追查。不仅如此,在979年北宋入侵时,韩匡嗣由于指挥失当导致辽军大败,还在失败后弃军而逃。这种临阵脱逃的行径,触怒了景宗,声称要马上问斩韩匡嗣,但皇后却引诸内戚慢慢地为匡嗣求情,想尽办法为其开脱罪责。景宗“难为众意”,于是杖打免死。乾亨三年(982),韩匡嗣又被任命为西南招讨使,不久死去。景宗睿智皇后(萧燕燕)得知其死讯,还遣使临吊,后追赠为尚书令,可见其所受荣宠的程度。
韩匡嗣不仅对景宗有着强烈的私人影响,还是一位势力强大的朝中重臣,拥有自己的私属城邑,此城在991年成为一个正式的州。韩匡嗣有五个儿子,他们为韩氏家族的百年政治基业奠定了基础。
韩德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诗书礼仪、备受隆宠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史书战策,智略过人,深明治国道理。尽管韩知古祖孙三代为国效忠,并且得到了极高规格的待遇,但“宫分人”的不光彩出身,却让他们处境尴尬。要真正在契丹社会立足,只有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忠心报国一途。
景宗虽然身体不好,朝中大事难以亲历亲为,但不可否认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懂得知人善用的皇帝之一,这从他信任皇后萧绰、重用韩德让上就能看出来。前面已经说过,景宗即位以后,所面临的是一个残暴统治之后百废待兴的破烂局面,内外矛盾重重,经济破产,武功废弛。如何扭转穆宗倒行逆施所造成的这种局面,而加以振兴,摆在帝国统治者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为了收拾这个“人人望治”的残局,振兴朝政,发展生产,安定社会,景宗在皇后的建议下,提出的第一条措施,就是选拔和重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