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契丹帝国全文阅读 > 第16章 从起点回到原点——挑战祖母权威的皇长孙(2)

第16章 从起点回到原点——挑战祖母权威的皇长孙(2)


  屋质先是巧妙地各打50大板,然后尖锐地指出争端的起因是太后的“牵于偏爱”,而世宗也有不是之处,利用双方都想避免武装冲突的心理威胁说,如果祖孙二人继续指责对方,则和议无望,“当速交战”。这使得太后再无话可讲,终于放弃了以战争来替儿子争夺帝位的想法。

  太后深有感触地说道:“从前太祖时期遭受弟弟们的多次反叛,使得我国生灵涂炭,留下的创伤至今仍然没有抚平,这种切肤之痛怎么能因为我而再来一次呢?”说完,伸手捡起了屋质扔下的笏板。世宗也忏悔说:“我的父亲尽管失去了帝位,却没有作出危害国家和百姓的事情,而今天我却做了,这是我的过错啊!”说完也伸出手来握住笏板。左右的人见到这种情形,都失声痛哭。

  太后虽然同意停战,却仍对李胡即位留有一丝幻想,她又提出了“议既定,神器(代指皇位)竟谁归”的问题。为了国家的利益,耶律屋质敢于逆太后之意,言人所不敢言,坚决地说:“太后如果把皇位交给永康王,才是真正顺天意,合人愿的事情,您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而且世宗已经在太宗灵柩之前即位了,没有理由改换他人,于情于理都应该立永康王为帝。”李胡在旁边,当即厉声反驳说:“我在,兀欲安得立!”屋质毫无畏惧,据理力争,说:“把皇位传给嫡长子才是合乎礼法的,哪有传给弟弟的道理?当年舍人皇帝而立太宗,就已经是于礼不和,才有今天的战局;何况你性情乖僻残暴,完全不得人心。如今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迫于舆论,太后不敢再固执己见,她无可奈何地对李胡说:“你听到这些话了吗?当年我和太祖皇帝就溺爱你超过其他皇子,如今真的应了谚语‘偏怜之子不保业,难得之妃不主家’。不是我不想立你做皇帝,是你自己多行不义,不得人心啊!”

  在耶律屋质的多次斡旋下,太后终于认可了世宗的地位。契丹第二次权力交接得以和平解决,为这个政权的延续和巩固创造了条件。随后,述律平又和耶律阮达成了正式的会议约定——“横渡之约”,承认耶律阮称帝,罢兵同返上京。

  31岁的耶律阮终于成为明正言顺的辽国皇帝,并追封一生不得意的父亲为“让国皇帝”。

  祖陵了残生:被母爱扰乱心智的女英雄

  虽然议和时耶律阮言之凿凿地表示要守人臣孝道,但是成为皇帝之后,他自然不会再把这些话当一回事。在这方面,述律平和这个孙子倒是心有灵犀:她也不甘心让耶律阮把皇帝一直当下去,同时也没有放弃让心爱的儿子当皇帝的念头。然而述律平和李胡的政变尚未来得及发动,就被人告发了。耶律阮先下手为强,将祖母述律平和叔父李胡同时捉住,强行迁居到祖州圜土(即阿保机的祖陵所在地,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石房子村)“定居”,也就是把他们幽禁起来了。不过也有人说,并不是述律平和李胡真的想发动政变,而是世宗实在太害怕这个强势的祖母了,于是直接扣了一个意图谋反的帽子给她。不管怎样,述律平彻底地败在了自己的孙子手下,无奈地迁到了祖陵陪伴丈夫。想起当年自己说“儿女幼弱,国家无主,我暂不能相从先帝”而毅然断腕,如今孙子长大了,翅膀硬了,能把祖母囚禁起来了,应该感慨万千吧。

  不过凄苦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述律平的意志,天禄五年(951),辽世宗耶律阮死于近侍的谋逆叛乱。述律平总算看到了自己无比痛恨的孙子死在自己前头。继承帝位的是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子耶律璟。新皇帝对祖母和叔叔没有堂兄那么痛恨,态度自然要比耶律阮好得多。但是述律平没有返回上京,还是居住在祖州城。两年后,“应天皇太后”述律平终于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同年十一月,她与已经逝世27年的丈夫阿保机合葬祖陵,谥“贞烈”,后来又改谥“淳钦”。应历十年(960)冬十月,李胡的长子宋王喜隐谋反事败,50岁的李胡被牵连入狱,不久死在狱中。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983~1012),李胡被追尊为“钦顺皇帝”。在死了三四十年之后,述律平总算是等到了心爱的儿子“当上”皇帝的这一天。

  述律太后的一生,见证了契丹从一个晚唐时期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发展成为将长城关在自家院中的大帝国的过程。在这风云巨变的历史时期,她既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冷静决断、高瞻远瞩,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个母亲的偏疼与溺爱。

  作为一个政治家,在丈夫去世之后,她理智地选择了二儿子耶律德光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这一点上确实表现出了她的真知灼见。

  她的长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如果这样一个人作为阿保机的继任者,契丹帝国会走向何方?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可以去试着揣摩一下当时述律太后的心思。他会大肆启用汉官,而压制本族的贵族势力;他会让全国放弃原有的习俗、全盘地汉化;他还可能尊当时中原的后唐为帝。事实上,耶律倍后来确实也投奔了后唐,还做了后唐的节度使……

  述律后想到这些,会很害怕吧?毕竟这些假设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想想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终的后果,就是拓跋鲜卑完全放弃了本族的习俗而全盘汉化,这决不是刚刚建国的契丹所愿意经历的事情。

  耶律德光确实比兄长更适合做帝国的皇帝。他多年随父母征战,非常了解帝国的内外局势,也清楚地知道该如何处置本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守成者实、求变者通”,耶律德光恰好二者兼具,是守住太祖皇帝打下来的江山、制定出的制度,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的最适合人选。

  但是从耶律德光即位,直至世宗即位后的武力对峙,述律后作为一个平凡母亲的偏隘却也显露无遗。

  李胡,一个胸无大略、残暴嗜杀的人,就算是在和平时代做了皇帝,也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好运。更别提在契丹刚刚立国,脚跟还没站稳的时期。这个道理述律平决不会不知道。但是,李胡是她最小的孩子,也是最依赖的一个。四个孩子中,女儿早早出嫁,早没了什么母女连心。长子因为没当成皇帝而对自己心存怨恨,更是渡海而去。二儿子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对自己并未感恩戴德,几次积极出征南下,为帝国争取利益是一方面原因,恐怕还有把军权从自己手中夺走的意图。他们都长大了,翅膀硬了,完全不需要这个母亲了。而小儿子李胡不同,他常年跟随在身边,没有兄长们的才能,而且很不得人心,常有人到述律太后处告李胡的状,但这些正好满足了一个母亲的心理。四个孩子中,只有李胡需要自己,述律太后觉得应该继续保护这个儿子。她能想到的给李胡的最好东西,大概就是皇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