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契丹帝国全文阅读 > 第23章 庸主佞臣交相映——疲态尽显的老大帝国(1)

第23章 庸主佞臣交相映——疲态尽显的老大帝国(1)


  契丹帝国似乎离不开女强人。在萧太后辞世之后,萧家的女人们沉迷于诗词、巧思,完全丢掉了祖先的英武雄浑。失去了女人支持的耶律家的男人们也好像丢了魂,进退失据,做事毫无章法,偏偏还都长寿赛神仙。于是,雄霸百余年的契丹帝国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崩溃的深渊。

  辽圣宗堪称一代圣君,可圣君也有烦心事。这事旁人还帮不上忙,因为让他烦心的是自己的女人们。也不知道是哪根筋出了问题,后宫佳丽他看不入眼,偏偏喜欢上了性格乖戾、相貌丑陋的耨斤。这个小宫女倒也确实厉害,一下子给他生了两个皇子,连皇帝也怕她三分,以至于临终前不得不哀求她放原配齐天皇后一马。

  大概是让糟糕的奶奶搅乱了心智,抑或是害怕后宫乱政,新皇帝耶律洪基干脆把权力交给宠臣,连妻子儿子也不相信了。

  两个女人斗法:旁人无法插手的家务事

  圣宗去世之后,将皇位传给自己16岁的长子耶律宗真,即兴宗。让一辈子英明的圣宗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尸骨未寒,妻子就完全不把自己的话当回事了。后宫女人的夺权斗争在圣宗的灵柩前就开始了。

  继任的兴宗皇帝,并非皇后嫡出,而是为宫女耨斤所生,由圣宗皇后菩萨哥(齐天后)收养。齐天皇后是韩德让的外甥女。因为韩德让被赐姓“耶律”,按照契丹社会的婚姻法则,他的姐妹只能嫁给萧氏。萧皇后的父系出于契丹,但并非望族,因此史书对她的娘家著述极少。萧太后因宠信韩德让而纳其外甥女为后,于是齐天在12岁时就嫁给了辽圣宗。这位皇后“美而才”,不仅模样漂亮,还有巧思,曾主持制作九龙恪、白金浮图等物,“人望之以为神仙”,圣宗皇帝也对她宠爱有加。可是这位皇后生过的两个儿子,很早就夭折了,无奈只好“领养”了宗真,并视为己出,倾注了全部的母爱。

  宫女耨斤则与齐天皇后相反,她相貌十分丑陋,性格也不讨人喜欢,宫中上下没有人喜欢她。但是她却生了两个皇子,其中一个还是皇长子。她还有一批好兄弟。大弟弟萧孝穆,在圣宗统和末年为西北路招讨都监,屡有军功,拜北府宰相,又知枢密院事,封燕王。圣宗太平九年,萧孝穆还与另一个弟弟、东京留守萧孝先讨平渤海大延琳之乱,留守东京,赐佐国功臣。萧孝先则一役成名,改守上京。耨斤生了宗真之后,虽然被册封为元妃,但是儿子却被齐天萧皇后抱过去当作亲生儿子抚育。几年之后,萧耨斤又生了一个儿子,就是耶律重元。萧耨斤把全部的母爱都给了这个小儿子,而对大儿子则完全是生疏的。

  圣宗还没咽气,萧耨斤就咬牙切齿,当面辱骂萧皇后:“老女人,这回再没人宠你了吧!”她派左右太监把萧皇后软禁起来。圣宗在临死之前,似乎已经预见了宠爱的原配妻子的下场,忍不住又做了些努力。弥留之际,还嘱咐萧耨斤要善待齐天皇后。

  也许圣宗不求情还好,这一求情,反倒更加激发了萧耨斤的妒意。圣宗原本立遗诏,立皇子耶律宗真为皇帝,立齐天皇后为太后。但是刚刚咽气,遗诏就被萧耨斤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而且还“自立为皇太后,是为钦哀皇后”(一直不明白,史书上一直称其为“钦哀”皇后,但是庆陵出土了她的墓志,明明就是“钦爱”。古代这两字是通假,还是书史者觉得她不配一个“爱”字?搞不懂,提出以供大家讨论),又称法天皇太后。

  萧耨斤主政后,马上让自己的家奴诬告齐天太后的弟弟、北府宰相萧钽不里与族人欲同齐天太后谋反,杀掉数人,打击太后的家族势力。法天皇太后的家族势力本就强大,齐天太后在朝外,可以说连个强有力的后援都没有,圣宗在世时,还有丈夫可以做靠山,丈夫一死,就完全不是法天太后的对手了。

  在法天太后想着怎么处理齐天太后时,齐天太后的另一个“靠山”给她出来讲情,这就是被齐天一手抚养长大的儿子耶律宗真。他恳求法天说:“皇后侍先帝40年,抚育我成人,本来应该为皇太后,现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头衔,反而要加罪于她,这怎么行呢!”钦哀太后狠着心告诉儿子说:“她如果活着,对我们是一个后患。”耶律宗真却说:“皇后年老而又没有儿子,虽然健在,也是无所作为了。”钦哀太后见耶律宗真不听她的话,就自行将齐天太后迁到上京囚禁,不久又觉得做得不够彻底,于是派人去刺杀。刺客到了齐天太后处,这位身陷囹圄的女人已经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于是平静地对刺客说:“我的清白,天下人都是清楚的。等我沐浴更衣,让我也死得清白,可以么?”刺客闻言,也心生怜悯,于是退下了。当他返回时,齐天太后已经自绝于室内。

  法天太后得知情敌已死,开始大肆处置大臣,然后临朝称制,夺取了政权。也许丈夫和儿子不替齐天太后求情,法天还不会这么坚决地处死齐天。作为妻子和母亲,丈夫和儿子全都不认可,这无疑是对她最大的打击。

  兴宗的求情,使得她对这个虽然亲生、却毫无感情的儿子彻底地不信任了。公元1034年,法天太后与自己的弟弟们密谋废黜耶律宗真,另立少子耶律重元。可是年少的耶律重元根本不知道做皇帝意味着什么,偷偷向耶律宗真告了密。耶律宗真赶紧先下手废黜了法天太后,并派卫兵出宫,召舅舅萧孝先觐见,告诉他自己要废太后的想法。心虚的孝先震慑当场,不能对答。于是法天太后被自己的儿子押到了庆陵囚禁,大有恩断义绝之意。虽然兴宗后来在人的劝阻之下迎回了母亲,但是母子之间,巨大的裂痕却永远都无法抹平了。

  崽卖爷田不心疼:连年征战虚耗国力的辽兴宗

  争权胜利的兴宗皇帝,向往着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开疆扩土,再创帝国辉煌。遗憾的是,这时候的帝国已经开始走向腐化。长期的兴盛和平局面滋生了契丹贵族的腐朽倾向,兴宗本人不但无所作为,反而更为奢侈,极端迷信佛教。朝野上下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

  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兴宗仍然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交纳更多岁币,企图以此来转嫁国内矛盾,但战争并没有缓解国内矛盾,反而使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早在兴宗即位之初,就把姐姐兴平公主许配给西夏元昊,纯粹的政治婚姻使得夫妻二人关系一直不和睦。后来,兴平公主病重,元昊仍旧搂着别的美女狂欢,对公主不闻不问。直到公主病死,元昊才向帝国皇帝“汇报”此事。兴宗闻讯大怒,当即派人持诏“切责”元昊。

  没多久,帝国内部的党项族叛乱,兴宗派军前去镇压,元昊却派兵救援,还把帝国的招讨使也杀掉了。新怒旧怨之下,兴宗在国内征调人马,连出三路大军,共十万精兵,渡过黄河,直奔西夏杀去,一路顺利得未遇任何抵抗。最终,帝国军队在贺兰山北麓发现元昊部队,于是纵兵进击,把西夏军杀得大败。元昊欺负惯了不善作战的北宋,遇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难免信心不足,尤其是当他看到帝国源源不断的增援士兵,心中大惧,赶紧派使臣向兴宗谢罪请降。

  原本兴宗是想见好就收的,但臣下、韩国王萧惠等人不答应,极力怂恿兴宗一鼓作气,扫平元昊,以免日后再生祸患。思来想去,兴宗也觉得有理。于是,以萧惠为前锋,又朝元昊的西夏军杀去。元昊见势不妙,边撤退,边坚壁清野,烧掉一路上所有的粮草和居所,连撤一百里之遥。帝国的十万大军本来要以战养战,被元昊大火一烧,人粮马料皆成了大问题。特别是契丹战马,因为缺少草料,病亡大半。这时元昊又恰如其分地派人“请降”,帝国君臣正在大营计议,元昊忽然发起猛攻,直袭萧惠大营。萧惠整军出战,又把元昊打得大败。帝国军队正待追击,忽然天起大风,西北地区,大风一起就黄沙漫天,在草原生活的契丹人哪里见识过,顿时军中一片大乱。西夏军对这种风沙却习以为常,于是乘机反攻,俘获数十契丹贵族大臣。兴宗本人只与数十骑勉强逃脱,差点成为这位姐夫的阶下囚。此次大战,发生于河曲(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故称“河曲之战”。

  据《辽史·伶官传》所记,兴宗败后,仓皇逃命,其身边有个戏子名叫罗衣轻,生死关头还挺幽默,趁着兴宗驻马喘息时,刻意搞笑:“陛下您看看鼻子还在吗?”西夏人对待战俘有个习惯,总是把俘虏的鼻子割掉,罗衣轻以此为笑想逗兴宗开心。兴宗此时刚捡得一命,听罗衣轻如此说,怒上心头,斥命旁人把罗衣轻宰了。时为太子的耶律洪基赶紧解劝:“插科打诨的不是黄幡绰(有名的搞笑戏子)。”罗衣轻仍旧不肯服软,对道:“行兵领队的也不是唐太宗。”继续拿兴宗找乐。从这段记载来看,语焉不详的兴宗征西夏,确实是落败而归的。

  兴宗皇帝40岁即病死,在位24年,总体上讲,除了兴兵征伐西夏、奢侈崇佛之外,并无特别出格的折腾,大体上还算得上一位“贤君”。

  家有一老,未必是宝:碌碌无为的长寿皇帝

  兴宗皇帝死后,道宗耶律洪基即位。耶律洪基,字涅邻,兴宗长子,重熙元年(1032)生。6岁封梁王,11岁总领中丞司事,封燕王,12岁总知北南院枢密使事,加尚书令,进封燕赵国王。此时,兴宗虽没有明确洪基的太子身份,却已有立储之意,注意对他个人品质和行为的考察,并对他接触和交游的人格外留心。

  15岁时兴宗为耶律洪基选了师傅萧惟信,他对惟信说:“燕赵左右多面谀,不闻忠言,浸以成性。汝当以道规诲,使知君父之义。有不可处王邸者,以名闻。”为加强对他的培养、教育和约束,兴宗希望以正派人为其师友,使之逐渐疏远阿谀奉迎之徒,接近忠诚正直之士,以不负重托。耶律洪基12岁时领北南枢密使事,逐渐参与政事的处理,这种锻炼使他开始熟悉国政;21岁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知惕隐事,开始参与朝政。契丹帝国的储君,多曾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此时的耶律洪基,可以说是正式成了兴宗的继承人。重熙二十四年(1055)八月,兴宗死,洪基即位,改这一年为清宁元年。寿昌七年(1101年,天祚即位后改为乾统元年)正月死,享年71岁,在位46年。

  道宗的一生,《辽史》曾作过这样的概括:即位之初,“求直言,访治道,劝农兴学,救灾恤患”;此后不久,就“谤讪之令既行,告讦之赏日重。群邪并兴,谗巧竞进。贼及骨肉,皇基寝危。众正沦胥,诸部反侧”。

  考察他的所作所为,即位之初的表现,主要是指下列三事。其一,就是道宗即位诏书所言:“朕以菲德,讬居士民之上,第恐智识有不及,群下有未信;赋敛妄兴,赏罚不中;上思不能及下,下情不能上达。凡尔士庶,直言无讳。可则择用,否则不以为愆。”其二,就是同年十二月,谕左夷离毕日:“朕以眇冲,获嗣大位,夙夜忧惧,恐弗克任。欲闻直言,以匡其失。今已数月,未见所以副朕委任股肱耳目之意。其令内外百官,比秩满,各言一事。仍转谕所部,无贵贱老幼,皆得直言无讳。”其三,在第二年六月,道宗“遣使分道平赋税,缮戎器,劝农桑,禁盗贼”。

  考察这三件事,前两件仅闻其言,未见其行,后一件不知结果如何,坚持与否。可见这些不过是即位之初所做的姿态,其后并未认真实行。至于《辽史》中所言的道宗励精图治没几天就开始了腐败昏庸,倒是句句有所指,事事有所据,无一虚妄。

  道宗皇帝是契丹帝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皇帝。虽然古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是个锐意治国的皇帝,活到古稀之年确实是个“宝”。可道宗在位日久,沉湎酒色,真正的文功武治都不及格。特别是他统治后期的皇后案、太子案,株连甚众,从根本上动了帝国的元气。道宗的长寿,对于整个契丹的国运,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悔不该,当年抛了赤金冠:不合情理的皇叔叛乱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是唯一一部以北宋为背景的武侠小说,描写的故事大约发生在12世纪的下半叶,其时中国正处在分裂的状态,宋、辽、西夏、大理、吐蕃等多个政权并存。书中三个主人公分别来自大理、契丹、宋三个政权,小说中有关中国历史的正面描写,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政权之中。小说中描写的,正是道宗在位时期,在其主政八年后,发生了“皇太叔之乱”,这是《天龙八部》中重点再现的一个历史事件。就在这次叛乱中,小说主人公萧峰力挽狂澜,协助耶律洪基平定了叛乱,其盖世英雄的形象和卓绝武功令人心折。

  这个“皇太叔”之乱,也叫做“重元之乱”。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在圣宗逝世、兴宗即位之后,帝国皇室曾经历了一场权力争夺。圣宗元妃、兴宗生母萧耨斤,诬陷圣宗齐天皇后萧菩萨哥谋乱,遣人杀害于上京,自立为皇太后,把持朝政。圣宗皇后抚育兴宗耶律宗真如己子,兴宗不忘抚育之恩,且认为她老而无子,对政事无妨,因而对生母萧耨斤所为颇有异议。萧耨斤对兴宗不满,重熙三年(1034)与其弟萧孝先等密谋废兴宗,欲立少子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