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契丹帝国全文阅读 > 第10章 要草原还是要耕地——皇位之争背后的文化角逐(1)

第10章 要草原还是要耕地——皇位之争背后的文化角逐(1)


  刚刚在蒙古草原站住脚的契丹人,还没来得及充分享受胜利果实,就因为阿保机的英年早逝陷入尴尬:皇长子耶律倍是坚定的汉文化笃信者,太后述律平则奉行草原本位主义。要传统还是要汉化成为皇位角逐的关键。男人们迟疑不决,女人只好走上前台,用断腕指定了她心仪的继承人。

  皇位需要继续选举吗:没有法定继承制度的尴尬

  阿保机征渤海成功,终于完成了他最大的两个心愿。也许真的是人生从此再无追求、生无可恋,在班师离开忽汉城,军队刚刚走到扶余时,这位帝国的开国皇帝还没来得及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就急病升天了。

  皇帝去世后,谁来继承这契丹帝国的皇位,成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在一个封建制度完善的王朝中,也许不会有这样的争议。在封建王朝里,嫡长子继承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制度。但是,契丹帝国刚刚建立,部落世选“贤者”的意识还在社会中有一定的残存。于是,在太祖的继承人中,是立长还是立贤,就在这个时候被拿出来讨论了。

  根据史书记载,阿保机与述律皇后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和三子李胡。三个儿子自小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阿保机为了考验三个孩子,曾让他们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分头出外去捡柴,结果三子的表现完全不同。长子倍精选了干燥且长短相近的柴草,捆扎得整整齐齐背回家。次子德光则是将出门之后见到的柴草不加选择地统统背了回去,虽然“卖相”没有兄长带回来的好,但速度却快了很多。三子李胡的表现最让阿保机失望,他怕冷嫌累,只是出门随便捡了几根敷衍了事。阿保机最后得出结论: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一个力求完美,一个目标明确,都是可任大事之人;而李胡毫无责任心,较两个兄长差得太远,难有成就。

  因此,在太祖皇帝骤然病故之后,角逐皇位的人选,除了长子耶律倍之外,还有二儿子耶律德光。就当时的情势看,这两人都拥有引人注目的能力与功绩,而且也各有自己的一批支持者。

  长子耶律倍,是汉文化的笃信者,敬仰孔子与儒家学说。据记载,阿保机曾与他讨论何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佛教还是儒教?耶律倍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儒教”。在耶律倍的影响下,阿保机登基后,首先建孔庙,并多次派耶律倍主持祭孔仪式,以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除了尚孔,耶律倍还博览群书且喜欢藏书,对于阴阳、医药、音律等也颇有研究,尤其是在绘画方面的造诣颇深。

  史书上说,他最喜欢描绘的题材是本族人的骑射、鹿群、踏雪等生活场景,一些作品甚至被收进了宋朝的大内秘库,宋徽宗就常常把他的画当成学习的样本。由于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耶律倍待人宽厚,办事认真。阿保机在称帝之后,借用古老传说中三皇的名称,分别以天皇帝、地皇后和人皇王作为自己和妻子、长子的尊号,以此确立权威。包括耶律倍在内的大多数人认为,阿保机的用意是期待耶律倍在父亲身后接过所向披靡的军队,再以一个博通经史的儒者风范在皇帝的宝座上指点江山。而且,在当时的契丹帝国中,汉族官僚日渐增多,汉化势力显然更希望这位“亲汉”的皇子继承皇位。

  次子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为尧骨,自幼英勇善战,常年随父亲南征北战,在20岁的时候就做了契丹帝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阿保机对他寄予的希望很大,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在阿保机四处征战时,耶律德光都跟着出征,因此立功甚多。

  顺便说一句,在这时,三子李胡没有被列为继承人选,主要的原因还不是他的无能。平心而论,古今中外,无能的皇帝倒也不少。想来他没有入选的原因,大概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年龄问题,阿保机逝世时,李胡刚满16岁,帝国事业刚刚起步,正是南征北战的重要时期,将皇位交给一个尚不够成熟的人,并不是明智之举;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李胡的人品有一定的问题。这个人只是无能也就罢了,还很残暴,尤其是对待下人,动辄取其性命,这样一个人做皇帝,显然不是臣子们希望见到的。

  为草原,更为揽权:以右手殉夫的皇太后

  就在契丹帝国政权交替出现空当之际,地皇后述律平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契丹建国的过程中,述律平就是一个开国元老级人物,而在皇位继承方面,她的作用简直是决定性的。因为游牧民族对女性参政的限制不像中原王朝那样严格,再加上述律后的能力与实力,使其与天神化身的阿保机一起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尽管以天、地、人皇的顺序来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似乎更有理由继承皇位,但最终的继承者,却是由这位地皇后指定的人选——耶律德光。

  述律平一共生了三子一女,按照耶律氏和萧氏家族世代联姻的部落习俗,述律平的女儿质古公主嫁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公主的亲舅舅萧室鲁;而述律平的三个儿子就是我们刚刚说到的倍、德光和李胡。

  在阿保机去世后的第八天,述律平宣布,主少国疑,由自己临朝称制代行皇权。实际上那时候的图欲(耶律倍)已经28岁了,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临朝称制后的述律平,开始不遗余力地铲除她认为可能会妨碍自己“保权”大计的“异己”。丈夫刚死,她便将掌握重权的阿保机旧臣都召集了起来。这一次简短的、临时的召集在《契丹国志》里留下了精彩的会议记录。

  后(述律平)问:“汝思先帝乎?”

  众答曰:“受先帝恩,岂得不思!”

  后曰:“果思之,宜往见之。”

  众臣这样的对答,在那个“君为臣纲”的时代,是最正规的回答。只是所有的大臣都没有料到,这个问答题的背后,居然会引出述律平这样打蛇随杆上的决定。但事到如今,他们已是悔之晚矣。坐在高处的述律平轻轻松松的一句话,就把这群曾经跟随阿保机出生入死的文武重臣,送进祖陵去陪葬了。

  对于这段杀戮,在史书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说当时述律平把旧臣的家眷召到自己面前,面对女人们,述律平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如今寡居,你们也应该效法我!”随即下令把这些女人的丈夫全部扣留,杀了给太祖皇帝陪葬。不管到底是怎样的问答,总之,述律平是用最血腥的方式,进行着排除异己的活动。

  此后,述律平的杀戮还陆续进行。凡是被她怀疑的官员贵戚,她都随便找件事情对此人道:“为我传话先帝。”然后便将其拉到阿保机牌位前杀掉了事。也有些元老大臣功勋盖世,述律平的这一招就有些不好用了。于是她就让人散布流言,然后以流言为罪,给他们扣上帽子,撤职的撤职、处斩的处斩。这其中包括创制契丹文字的耶律突吕不、祖父对阿保机有救命之恩的耶律铎臻、为契丹开疆拓土的耶律迭里,等等。

  述律平为一己私欲而滥杀功臣的行径,使得从前归附阿保机的汉人官员大有朝不保夕之感。契丹官员无处可逃,汉族官员还有故国可奔,自然不愿留在契丹遭殃。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前后两任卢龙节度使卢文进、张希崇先后带着数以十万计的兵士、辎重逃归后唐去也。

  让述律平停止杀戮的,是她一向认定“奸诈”的汉官。这个人就是原平州刺史赵思温,一个在幽州战役中向耶律德光投诚的汉人。照理说他当初归附的是耶律德光,实在划不进被铲除的名单中。但是不知述律平哪里看他不顺眼,还是找上了他,也要他去“侍奉先帝”。

  赵思温虽是骁勇的武将,但不像那些一根肠子直到底的契丹官员,他站起身来,当着满朝文武向述律平发问:“先帝亲近之人莫过于太后,太后为何不以身殉?我等臣子前去侍奉,哪能如先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