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消失的帝国:契丹帝国全文阅读 > 第9章 青牛妪,曾避路——奇女子催生枭雄(2)

第9章 青牛妪,曾避路——奇女子催生枭雄(2)


  到了第二年,阿保机又借口军事繁忙而拒不参加换届大会。耐不住性子的兄弟们又在于越辖底的带领下,再次反叛。这一次除了原来的几个人外,新被任命的惕隐滑哥也参加到反叛的队伍中。这年的七月,阿保机征伐术不姑部,让剌葛领兵攻打平州(今河北卢龙)。剌葛攻陷了平州以后,立刻调转矛头,领兵阻挡阿保机的归路,想强迫他召开可汗的改选大会,交出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大敌当前,阿保机没有硬拼,而是领兵南下赶在众兄弟之前,按照传统习惯举行了烧柴告天的仪式。按照契丹习俗,谁行了这个“柴册礼”,谁就是合法的可汗,无论这个人是不是被众人推举出来的。这样一来,阿保机就得以合法地连任,也使众兄弟没有了反叛的根据。阿保机兵不血刃地平息了一场叛乱,体现了他超群的智谋。第二天,诸兄弟纷纷派人来向阿保机请罪,阿保机也就不再追究,只下令让他们悔过自新。当实力对比相当的时候,谁先占了“理”、得到了舆论支持,谁就是胜利者。在这一次平叛之后,阿保机为防范来自迭剌部的威胁,任命耶律曷鲁总管军国事,并担任迭剌部的夷离堇,剥夺了耶律氏旧贵族对强大难制的迭剌部的控制权。

  但是,可汗宝座的诱惑究竟比兄弟之情要大很多,当兄弟们意识到传统的约束已不能令阿保机就范时,双方的对抗终于发展为武装冲突。可汗改选大会召开不足半年,兄弟们就在913年的三月,再一次反叛。这次发生了较大的武装冲突。参与这次武力争夺的主要人物都是世里氏家族成员,包括阿保机的母亲宣简皇太后萧氏、妹妹余卢睹姑、养子涅离衰和契丹大巫神速姑等。他们先商议好拥立剌葛为新可汗,自备旗鼓,然后派迭剌和安端假装去朝见阿保机,想伺机劫持阿保机去参加他们已经准备好的可汗改选大会。除了本部落外,乙室部落的贵族也参加进来。

  阿保机发觉了他们的阴谋,首先依靠自己的武装力量,战胜了迭剌和安端,收编了他们的一千名骑兵,然后亲自率领部队追剿剌葛。就在这时,剌葛派的另一支部队在寅底石的率领下直扑阿保机的行宫,焚毁了辎重、庐帐,还夺走了象征可汗权力的旗鼓和祖先的神帐。当时阿保机精兵倾巢而出追击剌葛,只留下妻子述律氏及她的部分亲兵看守大帐。幸好述律氏也是个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她领兵拼死抵抗,等到援军来后又派人追赶,但也仅仅是追回了旗鼓,反叛者们还是逃走了。阿保机领兵北上追击剌葛,他先派人在前面埋伏堵截,前后夹攻。这一次,侍卫亲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将剌葛打败,剌葛将夺去的神帐丢在了路上仓皇逃走。阿保机没有继续追击,而是在土河秣马厉兵休整,因为他知道剌葛的部下不久便会思念家乡,等到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时再出兵,会不战而胜。五月,阿保机领兵进击,终于擒获剌葛。此时的阿保机已经确定自己的实力远远胜过反叛者了,武力镇压是最快最直接的解决方式。

  经过三次平叛,阿保机基本消灭了本家族的反对势力,为建国称帝扫清了障碍。之后他重新任命了迭剌部的夷离堇和惕隐等官,判处参与叛乱的300余人死刑,对参加夺权活动的亲兄弟们,首犯剌葛和迭剌处以杖刑,寅底石、安端等从者释罪不问。但这次反叛对本部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民间原有上万匹马,现在百姓出门都要步行了。

  以退为进:主动辞职的大可汗

  觊觎汗位的,远不只阿保机的兄弟们。只是苦于没有足够的军事、经济实力与迭剌部抗争,其他七个部落才一直隐忍着自己的权力欲望,连续多年的汗位之争,使迭剌部的势力受到了削弱,他们开始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迭剌部以外的七部中的守旧势力,趁阿保机征讨黄头室韦时,开始密谋将其赶下台。就在阿保机率军作战归来的途中,他们以恢复旧的可汗选举制度为旗号,陈兵境上,要其“如约”下台,让出可汗之位。大军在前,阿保机只好先交出旗鼓,答应退位,他对众人说:“我在可汗之位九年,下属有很多汉人,我想自己领一部治理汉城,不知这样可否?”众人也担心阿保机回到原居处可能举兵再起,听说他要另起炉灶,自然也都同意了。

  寡不敌众的阿保机辞去可汗之职,带着迭剌部和契丹部落中先后被掳掠或归附而来的汉人迁徙至滦河一带。在这里,阿保机采纳汉族谋士的建议,模仿汉地建起了一座城市,率领汉人春种秋收,再加上当地出产盐铁,经济很快发展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迭剌部的军事实力和人口数又雄居契丹八部之首。

  契丹族以游牧为主,生活必需的食盐一向无法自给,此时的其他七部都要由迭剌部提供食盐。述律平抓住了这个机会,向阿保机提出了一个将挡路者一起斩草除根、自己东山再起的主意。这个主意立即被付诸实施。阿保机首先向七部首领提出建议:“我的统治区内有盐池产盐,经常供给各部落,但大家只知道吃盐方便,却不知盐池也有主人,你们理应来犒劳我和我的部下们。”麻痹大意的七部首领果然定下一个日子,带着牲畜和酒齐聚迭剌部饮宴。就在客人们喝得醺醺然、宴会气氛最热烈的时候,早已安排好的伏兵一拥而上,所有来宾都不由分说地被杀死。这就是契丹历史上著名的“盐池之变”。契丹部落联盟中所有的阿保机反对者,在述律平导演的这一场契丹版鸿门宴之后,几乎荡然无存。此后,阿保机顺利地统一了契丹八部。

  除掉内外的反对势力之后,阿保机在公元916年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契丹的国号有过几次变动:947年改成辽,983年又改为大契丹,1066年改成大辽,此后未再更改国号,直到1125年被金所灭。有的书中为避免混乱,就通称契丹为辽。

  阿保机在一步步扩大帝国势力范围的过程中,得到了堂兄耶律曷鲁、妻子述律氏家族,以及一大批汉族谋士的支持。

  从整个建国过程可以看出,有一个人的韬略决断、远见卓识,是绝对无法抹杀的,这个人就是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阿保机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自然也没有忘了支持自己的妻子,册封她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并立长子耶律倍为太子,彻底废除了部落世选制,确立了皇位世袭制。他完善了护卫制度,创“斡鲁朵”(宫卫)制,培养特殊的皇权侍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

  耶律曷鲁,是契丹帝国的开国功臣之一。他是阿保机的堂兄弟,生性憨厚,是阿保机最忠实的支持者和最贴心的朋友。阿保机还在做挞马狘沙里时,每遇到军国事,一定会与曷鲁商议。之后,又是曷鲁极力推奉,把阿保机送到了契丹可汗的位子上。阿保机继可汗位,用曷鲁总军国事,让他与妻兄萧敌鲁总领“腹心部”亲兵。诸弟叛乱时,耶律曷鲁坚决地站在了阿保机一方,并帮助其进行武力平叛,后来因其平叛有功,被封为“于越”。神册三年,耶律曷鲁病逝在上京城中。每论及辅政功臣,阿保机总是无限感慨地称曷鲁为“心”。

  在辅佐阿保机的人群中,还有无法忽视的一批人,这就是汉族知识分子。他们有的是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契丹,有的是中原政权的降将,有的则是战争中被掠夺来的奴隶。他们对阿保机政权的巩固,特别是对他称帝建立契丹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还帮助阿保机建立了各种政治制度,教他如何利用汉人从事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如韩延徽,他曾经是后唐节度使刘守光的幕僚,奉命出使契丹,见到阿保机,却不行礼朝拜,这种大不敬的举动使得阿保机十分震怒,扣留并使之牧马。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见到这种情况,劝阻道:“韩延徽奉命出使我国,是个贤明的人才,为什么要难为和羞辱他呢?”阿保机于是将其召回,并与之讨论天下事,交谈之中发现韩延徽的见解十分独到,很符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就命他做谋士,很多事情都去问他的意见,让他参与军机筹划。契丹建国后,韩延徽请求建筑城郭,“分市里(建了城以后,区分出市场和里坊)”,用来安置降辽的汉人,又为其定配偶,传授垦艺,这对辽地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也稳定了对所属汉人的统治。太祖初年,韩延徽又为契丹确立了各项制度,正君臣,定名分,加速辽封建化的进程。

  契丹部族并没有成文的法律,而是采用习惯法来裁决族内的争端,也就是说,当有诉讼时,由本族内德高望重的人出面按照习惯来解决问题。阿保机称帝后,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协助下,健全了法制,制订契丹第一部法典——《决狱法》,使契丹帝国从此以后有法可依;并本着“因俗而治,得其宜”的原则管辖各民族,中央官制分南北,“(北面)以国制治契丹,(南面)以汉制待汉人”。

  在文化上,阿保机任命耶律突吕不组织人力,创制了契丹大字,并大力吸收汉文化,兴建孔子庙、佛寺、道观等。从这一时期开始,草原上不再只有随处迁移的毡帐,而是多了一个个定居的城市、村落。

  剑指东北:冒进南下,争雄失败后的战略选择

  契丹帝国建立时,分散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各少数民族部落和契丹比起来,势力都很小,并且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东邻的渤海也已经大大衰落。当时契丹帝国的南面,朱温取代唐朝建立了后梁,虽然名义上是个统一的王朝,但是,由于朱温这个帝位来得并不那么光明正大,故而当时没有几个人真正臣服于他。再加上朱温也没有能力改变“安史之乱”之后已经根深蒂固的藩镇割据现象,可以想见,拥兵反抗者大有人在。河东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就一直与之对抗,长期交战。

  这些割据中原的藩镇,给阿保机提供了向中原发展势力的契机,也刺激了他向南扩张的欲望。阿保机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南到黄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国。为此,他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南方。就在契丹建国的第二年,李存勖率军进攻后梁,征兵新州(今河北涿鹿),激起当地军民的不满,新州将领卢文进遂兵变降辽,并乞求契丹的军事支持。这给契丹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南下机会,阿保机于是领兵对中原发动了第一次战争——新州、幽州之战。

  卢文进与契丹兵进攻新州,击败后唐大将周德威,并乘胜围攻幽州达半年之久。后来,唐将李嗣源的援兵到达,阿保机在李氏援军的强大攻势下被迫撤军,但仍以卢文进为幽州留后、卢龙节度使,令其常居平州,守住契丹南下的一个重要通道。这一战虽然以阿保机的失败而告终,但却打开了契丹帝国南下中原的一道门户。

  不久,镇州防御使张文礼杀死成德节度使王镕,自请为成德军留后,由于其与晋王李存勖有隙,于是向阿保机求救,一同对付李存勖。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也遣儿子王郁北上求契丹出兵解镇州(今河北正定)之围,这又给契丹提供了一次插手中原事务的机会。阿保机第二次“受邀”南下中原,攻陷涿州(今河北涿州)后进兵围困定州(今河北定州),和李存勖在沙河及望都(今河北望都)一带展开拉锯战。当时正赶上少见的大雪,下了十来天,地上的雪厚达数尺,契丹兵马粮草奇缺,伤亡很大,阿保机见损失惨重只好撤兵。这一役虽然李存勖获胜,但阿保机的指挥才能和契丹军队严明的纪律令能征善战的李存勖赞叹不已。阿保机先后应卢文进、张文礼之约,参与中原割据势力间的争战,虽不曾取胜,却日益明确了向中原扩张势力的军政目标。

  述律平的才能,不会因为已经贵为国母而被隐藏起来,相反的,她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丈夫背后的女人,于是不失时机地走向前台。对于丈夫两次南下,述律平是持反对意见的,她曾劝说过阿保机:“我们不能如此穷兵黩武,幽州如今实力雄厚,硬打不但难以取胜,更有可能使我们自己一败涂地。”阿保机也曾听从述律平的意见,暂时取消出兵的计划。

  但是述律平之不出兵汉地,并不代表她是和平主义者,只不过是她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这是从自己国家的现状出发作出的抉择。她建议阿保机现实一些,先荡平周边的小部族,尽可能地多占领土地人口,积累更多的实力。阿保机并不甘心放弃逐鹿中原的行动。神册六年十二月,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之子王郁来到契丹。王郁百般游说阿保机攻打河北,阿保机被说得心花怒放。虽然述律平百般劝阻,他终于还是忍不住兴兵南下,结果惨败而回。经此一役,阿保机吸取了教训,对述律平的眼光十分信服,于是转而开始对周边小部族如党项、吐谷浑、阻卜、突厥等部用兵,果然势如破竹。势力范围越来越大的契丹国威赫赫,远近小国纷纷前来进贡。

  两次南下失利,这对刚刚建国的契丹来说是个严重的考验。为了内部的稳定,在皇后的建议下,阿保机及时调整了战略方向,打算先征服北方的游牧部落,攻下东北的渤海国,消除两侧的威胁之后再全力南下。

  他召开贵族大会,对军事征伐作出了新的部署。又召皇后、皇太子、大元帅及二宰相、诸部头领等总结了此前个人的征伐活动,最后说:“然未终两事,岂负亲诚?”所谓两事,即征服草原诸部和渤海。之后他亲率大军西进,征讨吐谷浑、党项、阻卜等部落,兵锋北至乌孤山(肯特山)、回鹘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右岸哈喇八喇哈孙),西抵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还抓获回鹘都督毕离堇,回鹘乌主可汗只得派使臣纳贡谢罪。契丹帝国的铁蹄踏平了北至胪朐河、西达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这次西征大大扩展了国土面积,为日后草原各游牧部落同帝国政治关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次年,他宣布“所谓二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乃举兵亲征渤海”。渤海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区域性的民族政权,政治和文化都在北方各民族之上,素有“海东盛国”之称,但当时的国力已经下降。阿保机集中全部兵力攻下了渤海国的西部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农安),然后又围攻其首都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国王不敌,率领几百名大臣开城投降。渤海全境不久统一,阿保机将渤海改为东丹国,意即东契丹国。让皇太子耶律倍任东丹王,管理东丹事务。这样,阿保机就将势力扩大到了渤海沿岸。同时,阿保机又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置官府,实施管理。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的东北地区,才真正纳入到中华版图中来。这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族人民的交流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不幸的是,在回师途中,阿保机病死于扶余城,终年55岁,谥号升天皇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