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接着说这个契丹君长,除了赐姓,他接受的还有更具实际意义的东西,那就是对松漠地区的军事统治权。事情是这样的,契丹人虽然早有内附的意愿,但是又怕内附之后失去自己的地盘,于是,唐太宗在北部边疆设了个松漠都督府,大致的范围在今西拉木伦河南、老哈河上游、朝阳以北、辽河以西,并让契丹君长出任都督。名义上是唐王朝的疆域范围,实际上,都督才是这里的实际统治者,这就是传说中的“羁縻府州”,也可以说是唐王朝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一次伟大的创举。虽然很多人把后来“安史之乱”的原因归结为唐所设的这些羁縻府州,但不应否认的是,羁縻政策是建立在正视民族差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试图求同存异的一种尝试,正是因为它不完善,后来的人们才有机会进一步去完善它。
第一任松漠都督的名字叫窟哥,下面还有十个州的刺史,由他直接领导。当然,这些刺史就是契丹族各部落的酋长。可惜的是这位都督当了没几年就与世长辞了。虽然说这时候是选举君长,但在当时,有钱、有权又有资格被选的人没几个,所以历史的记载是,在老爹升天后,他的儿子被选为下一任的契丹君长兼松漠都督。
就这样,这种在契丹族聚集地区设置羁縻州,任用契丹联盟长来统治的方式正式确立下来。唐王朝在经济上给了松漠都督府很大的支持,这些资助,极大地促进了契丹经济的发展,契丹社会在这一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唐的付出,当然不可能不求回报,边疆地区的契丹,成了唐廷抵御突厥的一道防线;而每有征战时,契丹又成为唐王朝一支强有力的作战劲旅。
可惜这种双赢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很久,矛盾就出现了。
一石三鸟:营州举义的意外收获
内附以后的契丹,既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存在和发展着(在契丹族内部已经形成了比较巩固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长已经逐渐地由世袭产生),又已成为唐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大贺氏联盟的“君长”和各部族长,既是契丹人的首领,同时又是唐朝羁縻府州的都督和刺史。
随着契丹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的各种制度也开始建立起来,契丹人慢慢开始不满足于作为唐廷的作战工具。矛盾就这样出现了,最终导致了“营州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战乱,这一个,也跟大多数的战争一样,在历史的尘埃中渐渐被世人遗忘。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这次战争的副产品,却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只不过很多人已经无法将它们与“营州之乱”联系在一起了。
公元696年,营州一带由于连续几年的灾荒,导致农牧无收,民不聊生。而营州都督赵文翙完全不关心百姓疾苦,继续着自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这位赵都督视管辖区内各族酋长为奴仆,稍不如意就对他们非打即骂,屡“侵侮其下”。天灾人祸逼使李尽忠联合妹婿、诚州刺史孙万荣共同起兵反唐,这次起义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李尽忠自封为“无上可汗”,契丹君长称“可汗”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是第一个副产品。
“营州之乱”的第二个副产品,可以说是最终促使武则天放弃了立武氏子弟为嗣的想法。契丹起兵的消息传到了东都洛阳,面对一个影响力很小、人力和物力很难与中原抗衡的对手,武则天不分曲直,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进行讨伐,还煞费苦心地把李尽忠的名字改成“李尽灭”,把孙万荣改成“孙万斩”。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扩大事件的影响和朝廷对事件的重视程度,为武氏子弟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以此来确立武氏子弟的功勋和威望,为立他们为嗣铺平道路。
但让武则天失望的是,武氏子弟在平叛中逃的逃、躲的躲、滥杀的滥杀,充分暴露了他们无才无能,根本不足以继承大统。此间反叛的孙、李二人不但节节胜利,甚至打出了“何不归我庐陵王”的旗号(按:庐陵王,就是武则天的儿子李显,高宗驾崩以后,李显本来已经继承了皇位,但是没多久就被自己的母亲赶下了台,贬为庐陵王,流放在外)。所以,在来自各方面都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则天也认识到人心所向的不是武氏,而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会有丧失人心的危险。最终,在“营州之乱”平叛之后,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这宣告了武则天立嗣态度已由支持武氏转为支持李氏,为后来李氏大唐政权得以恢复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副产品,比较“著名”。在武则天所派出的武氏子弟中,有一个叫武攸宜的王爷,当然也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了。我们要说的当然不是这位王爷,而是该王爷有一个不被重视的幕僚,他的建言上司完全不予理会,军队猛吃败仗,为此这位幕僚郁闷得不得了,就跑到附近景点散心,一时间诗兴大发,就即兴赋诗一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
如今,营州之乱时那些带兵的、掌权的、显赫一时的人们,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角落里渐渐被世人遗忘。而在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小小幕僚和他的这首诗,却流传后世。细读史书,我们会感慨,命运总是公平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只是这种公平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奇妙之处,也是人生的奇妙之处吧。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武则天联合后突厥汗国的默嚷可汗趁孙万荣领兵南下之机,偷袭了契丹后方,攻破新城,俘虏了包括尽忠、万荣妻小在内的留守人众。消息传来,契丹军心动摇,武周军乘机进攻,奚人又临阵倒戈,从背后夹击,契丹因此大败。万荣突围逃至潞水(今北京通州区附近北运河)东,疲惫至极,在树林中休息的时候,被自己的家奴杀死。这样,以李尽忠和孙万荣为首的大贺氏联盟反对武周的战争,以契丹的失败而告终。
没有军权的遥辇氏可汗:躲在背后积蓄力量的迭剌人
营州之乱以后,契丹与唐王朝的关系彻底决裂了。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契丹部众再次投靠突厥。而在此后的时间里,唐王朝内部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儿孙们的压力下被迫退位。七年之内,她的儿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又都匆匆地重温了一次皇帝梦,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结束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内部安定之后,玄宗终于有暇四顾边疆。契丹联盟的首领、李尽忠从父弟李失活在这个时候适时地遣使随奚人入唐朝见,玄宗倍加抚慰,失活趁机举部脱离突厥复归于唐。开元三年(715),唐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四年,唐封失活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卫大将军,还把宗室外甥女杨氏封为永乐公主嫁给他。之后再置营州都督府,统辖和治理契丹。
在这一时期,契丹族中的一个“衙官”在族人中脱颖而出,因其骁勇善战而深得人心,这个人就是可突于。随着可突于军功的增加,他在族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渐渐有超过可汗的趋势。失活死后,继任可汗的是失活的弟弟。这位继任者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可突于的威胁,于是谋划将其除掉,结果既没兵权又无声望的可汗还没来得及行动,就已被对方察觉,不得不出逃营州,求得唐朝的援兵讨伐可突于,可最后还是战败被俘,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可突于是个聪明的人,他并没有自己取而代之做契丹可汗,而是推举了失活的另一个弟弟郁于,并让郁于入唐谢罪,同时请求唐的认可,以此来改善与唐王朝的关系。因为契丹可汗虽然是族内推举的,但是可汗还兼任着唐政府的松漠都督一职,可突于刚刚杀的不仅仅是可汗还是都督,而新推举的郁于,只是可汗,松漠都督还需要唐政府的承认。
此时的唐政府刚刚吃了败仗而颜面尽失,郁于的到来刚好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也就顺水推舟地给了郁于封号。不仅如此,玄宗还册封了个“燕郡公主”给他做妻子,这一做法也就等于默认了可突于的实际统治地位。可惜好景不长,郁于不久就病死了。郁于的弟弟接任,不幸的是,他显然不是可突于中意的人选,最后为了逃避可突于的加害而与燕郡公主一起逃亡到唐朝,唐玄宗收留了他并封之为辽阳郡王。
可突于又立了李尽忠的弟弟邵固为契丹可汗。就这样,军事首长可突于专权,一次又一次地废掉自己的首领,唐朝鞭长莫及,只能听之任之,多从其请。唐王朝的退让并没有让可突于有所收敛,由于邵固表现出极强的亲唐热情,引起可突于的不满,720年,他干脆杀掉了被自己推上台的邵固。
屡次废立可汗的可突于终于意识到,在统治契丹一百多年的大贺氏家族中,无论选谁做可汗都无法真正保障自己的权益,只有在实力不强的家族中另选可汗,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于是出身遥辇氏的屈列成为幸运儿,被可突于推上汗位。至此,大贺氏部落联盟告终,遥辇氏代之而兴。
被杀的邵固,其妻是玄宗所封的外甥女东华公主。公主见丈夫死后,契丹族内的反唐势力已经掌握了实权,自己已无容身之处,只得逃奔到平卢,寻求唐政府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