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计划对课程分类编排并无统一名称和格式,在显示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后,各院校进行了创造的设计。这种不一致性反映各院校的对课程体系建构的积极探索,各院校力图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显示出自身特色。在分类编排的总体格局上,出现两种趋向:一种是将实践环节单列,课程计划中显示出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序列;另一种是将实践环节课程化,用项目课程和科目课程总括了课程体系的所有内容。后一种趋向代表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前常见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分类情况有以下几种:
(1)基础理论课程一专业课程
(2)通识课程一通用技术课程一专业业务课程一认证课程
(3)必修课程一选修课程
(4)公共课一专业理论课一技能训练课
(5)公共课一专业理论课一技能与实践课一任选课
(6)公共必修课一必修课一限选课一任选课
(7)公共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
(8)公共课一专业辅助课一专业主干课一专业延伸课,等等。
四、课程体系设计的文本体现形式
课程体系设计完成后,要以文本形式展现,这就是课程方案或称为教学计划。课程方案是理想化设计的文本表现,教学计划是可操作的课程文件。
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一般模式为:
(1)导言(课程方案设计思路)
(2)培养目标
(3)培养规格和学制
(4)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责)
(5)职业能力素质分析
(6)教学分析(职业能力素质分析)
(7)课程体系结构图
(8)主干课程简介,包括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习方法等
(9)课程教学进度表,包括课程类别、序号、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代码、课程名称、考核方式、学分、学时计划(含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分学期课程安排、学时比例等。
(10)附件(根据各院校和专业特点设计)
第三节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典型课程体系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较为有效的途径。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环节
①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②建立健全组织运行机制
③选择理想的合作企业合作
④设计科学可行的校企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
⑤实施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⑥完善校企双方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⑦重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2)“三个课堂”、“六个合一”,创建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
有效创建“校企合作”课程模式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工作场所,做到三个课堂“无缝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技术应用对接,素质教育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第一个课堂:学校教室一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
第二个课堂:实训室——实训教学与技术应用对接
第三个课堂:企业工作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做到“六个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员、员工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业、产品合一;实习、岗位合一。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以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为例)
(1)校企合作设计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港口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多种基层物流岗位操作技能、宽视野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使学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能力目标:具体分为港口物流能力目标,包括港口货运操作能力(集装箱装拆箱、配载、理货、港口设备操作及修理、单证处理等)、报关报检、仃舱和箱管等能力;仓储物流能力目标,包括理货、进仓、仓库管理、出仓、拣选、分拣、配送和信息化操作等能力;运输能力目标,包括运输车队管理、调度、装载和现代运输技术的使用等能力;企业物流能力目标,包括订单分解、采纳订单制定和生产排程等能力。
知识目标:达到专业能力目标需要的港口物流管理、国际货运代理、仓储运输管理和企业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素质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其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根据物流行业的特性,专业培养学员的精细、守时的素质。
(2)合作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与企业共同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能体现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3)合作建立教学团队
优化“双师”结构,建设一支具有先进理念、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4)合作创建实践条件
与企业共建体现临港特色,融集装箱储运、国际货运代理、配送岗位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校内外阶梯式实训体系,学员的生产性实践课程的比例达到60%。制订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的主要规章制度,建立能满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的,校内外实训运行机制及质量监控体系。
(5)合作进行成绩考核
企业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学员的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定,学校教师进驻企业进行教学,企业的指导教师深入到课堂,辅助完成课堂教学。
(6)创新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学员的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企业考核成绩纳入学分体系。加强学工交替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7)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监控
学校与企业建立顶岗实习工作小组,小组由学校和企业的领导层组成。班主任工作和专业工作相应深人到企业,专业派教师到企业带队。企业和专业共同制定标准,考核学员的轮岗过程,不合格的要重新轮岗,直至合格为止。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为例)
(1)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2)课程体系体现企业全程参与、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
学校和企业按照本专业面向的物流岗位工作过程,以专业需要的能力体系为基础,针对理货、装卸、仓库操作、配载、运输调度、配送、订舱、单证业务、箱管、采购订单管理和生产排程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与物流工作过程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港口物流实务”、“国际集装箱管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和“企业物流实务”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将物流职业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之中,将职业证书课程化。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实施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用校内外实训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进一步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每一名教师需要承担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工作。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将物流专业外语教学渗透到专业课程之中。
(3)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突出能力目标,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国际集装箱管理实务、企业物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港口物流实务等四门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一致。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通过实训和工学结合的方式完成。
(4)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和配套教材
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对国际集装箱管理实务、企业物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港口物流实务等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完成核心课程项目化校本教材及辅助材料。
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体系
1.“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员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施意见,学员第一学期通过轮岗实习,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企业文化;第二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学员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第三学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第六学期则独立上岗并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为主线,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它是一种企业全面参与,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
2.“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环节
(1)开展企业调研,明确双方所需。
(2)洽谈合作方式,签订合作协议。
(3)成立产学合作协调机构。
(4)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课程和工作进度。
(5)实施“学习”与“工作”计划。
(6)建立模式运行保障体系。
3.“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点
(1)先企业实践,后理论学习
该模式打破传统的先学习理论知识,后参加企业实习,用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实践在学员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学员先进行生产实践,通过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了解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流程,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感受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认识到理论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学校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学,针对性强;学员在企业实践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习目的明确,主动性强;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
(2)企业参与育人的全过程
企业作为模式的主要实施者,参与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①专业教学计划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商讨确定;②学员实践学期,企业负责对学员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并结合生产实际,给学员开设一定学时的专业技术课程;③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实训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等。企业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则成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库,学校的专业教学同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密切结合,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效更显著。
(3)学员双重身份
学员在企业期间,其身份是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切都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学员在课堂学习期间,要以学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因此,学员在三年的学习期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员,而是集员工和学员两种身份于一身,打破了学员过去那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学会了用“企业人”意识来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
(4)两个学习场所
“学工交替”教育模式,通过人才培养这条主线,把企业和学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教学场所和学员的学习场所由课堂延伸到了企业,企业既是学员工作的场所,也是学习的场所。学员在企业里既是技术的学习者,是学员,又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是员工,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员学习的空间。学生在企业学习和顶岗工作期间,受到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对学员职业素质提高十分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