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计研究全文阅读 > 第7章 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4)

第7章 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4)


  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校企合作。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游离于社会外的教育模式,是以教材为主的简单传授方式,无法有效发挥学员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无法直接将知与行、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而教学方式方法上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深层合作,让学员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在社会生活和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弥补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局限性。

  实习实训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需要巨额的投资。在高校教育教学经费普遍短缺以及生产设备、产品换代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通过校企之间合作,开辟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目的。

  3.按合作主体关系分类

  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而建的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产业,既为各种实习、实训提供基地,又为高校扩大办学创造物质条件。

  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办专业,依托专业办产业。

  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高校选择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办学。

  以企业为本合作模式。企业结合自身产业类型,配套开办学校,设置针对性比较强的专业,培养适应性较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第四节面临困难和运作条件

  一、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困难

  受社会就业市场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短线专业很少,大学生就业市场又处于疲软状况,人才相对过剩,企业对人才有较大挑选余地,这样企业积极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热情就不会很高,相反,高校面临激励就业市场和实现高校办学使命,寻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积极性极高,校企双方积极性不对称,影响合作培养的持续性。

  受企业经营风险影响。市场经济必然使企业存在经营风险。当企业经营状况较好,发展能力较强时,人才需求就大,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就会量大面广;反之,当企业处于萎缩期,实施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就存在问题和风险,而这种风险会直接转嫁到学员身上。

  受人员流动变化影响。根据需求理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毕业学员,都会针对现有工作岗位性质和条件,进行“再次就业”选择,寻求更符合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这样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员存在事实的流动,使企业存在人才培养的“风险”,进而影响企业对该类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和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条件

  为使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实施,达到校企双方合作“双赢”,确保学校和企业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能真正满足社会、企业和学员个人发展需求,应构建人才培养的外部和内部运作条件,实现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1.树立正确质量意识,把握成教质量特点

  针对校企合作培养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实际,衡量办学成效和学生质量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学生考试成绩,更多的应是坚持“能力本位,全面发展”的办学原则,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为此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要考虑学习者的职业与生活需要,体现培养质量的适应性。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周期短,学习者目的明确,所学知识能直接运用于工作实践,受教育和干工作相互促进和提高,体现培养质量的时效性。针对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对象不同,要根据其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和学习经历有的放矢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把握培养质量的多样性。

  2.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实施“校企合作”,必须贯彻“工学合作”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学员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分散学习与集 中学习有机结合,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学员就是员工、使教学内容就是工作内容、使教室就是工作室,提高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将提高学员职业素养贯穿教学整个过程,通过工作体验,培养学生坚定职业信念,高尚职业道德、创新职业精神,从自由人成为职业人。

  课程是实施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要根据人才培养所需知识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基础理论教学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打破学科本位思想及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立足“实学实用”,建立“核心十岗位”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课时数。同时,加强教学组织安排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3.着力搭建实训平台,编撰实践应用教材

  实施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重视搭建实训平台,建设实习基地。通过产学合作,在软件建设上,充分吸取生产一线管理经验,加强对实训实习基地的规范管理,营造良好职业氛围,培养学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在硬件建设上,实训平台、实习基地的设备要与生产一线同步,围绕培养岗位职业能力,让学员在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通过产学合作,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或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企业为实习基地,学校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训实习教学任务,为培养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创造必备条件。

  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实践应用特色的教材是培养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必要支撑。编撰此类教材,其内容架构既要依照相关学科理论体系,更应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符合针对性;内容安排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应符合企业工作程序和岗位工作实际,突出实践性;参编人员既要有高校深资的教师学者,也要有合作企业中长期在一线工作、了解学员认知规律的专家,呈现结合性;教材内容要体现知识结构的严谨和有利于学员考核评价,更应结合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工艺创新和企业技改等新成果和新动向,具有前瞻性。

  4.注重建设师资队伍,建立质量评价标准

  “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实施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将专业教师定期派往企业一线锻炼,使更多教师真实了解企业、了解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实际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产学合作,聘请来自企事业单位有关专家、学者和行业权威、骨干作为教师,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架起高校和企业间的桥梁。

  在校企之间组建指导、统筹、协调和检查相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机构的基础上,高校和企业还要构建起人才培养的教师教学业绩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教师主动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激发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校企合作效果,将参与企业实践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年度考核的评价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学生获取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衡量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的主要标准之一。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鉴于企业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对员工岗位要求标准存在阶段性,高校只有主动积极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广泛开展校企间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并积极付之实践,才能实现高校培养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