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辞官之后,风云急变。
辽东太平无事,皇太极被袁崇焕打败后,很安分,再也不敢轻易侵犯明朝。袁崇焕虽然走了,但袁崇焕留下了关宁铁骑,这支精兵战力高于皇太极的八旗子弟兵。
但明朝朝堂天翻地覆。
两个月后,天启皇帝死了,崇祯皇帝继位。
崇祯用了三个月,拿下了不可一世的魏忠贤。当然手段很不光彩,又拉又打,有哄又骗,崇祯把不讲信用发挥到了极致,极丢帝王的身份,杀人不够,还戳尸,这是皇帝该干的事吗?
崇祯拿下魏忠贤后,大肆屠杀阉党,杀杀杀,大杀,特杀,把朝堂杀了半边天,然后大力扶持东林党。
明朝的历代皇帝大多都是扶持阉党对付文官集团,而崇祯反其道而行之,屠杀阉党扶持文官集团的代表东林党。结果造成了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权利彻底失衡,东林党把崇祯皇帝架空。
崇祯皇帝不论干什么事,只要东林党不同意,崇祯皇帝就做不成。比如收税,商税,盐税,茶税,过路税,矿税,等等,东林党不同意,崇祯皇帝就收不起来这些税。
崇祯皇帝唯一能做主收起来的税,就是农业税。可是当时明朝的田地三分之二掌握在官员手里,《比如徐阶就霸占了二十四万亩田地。》他们不纳税。剩余的田地中的三分之二掌握在地主豪强手中,他们偷税漏税。真正掌握在农民手中的田地不过十分之一,整个大明朝的运转所需钱财,都从这些农民身上收上来,而且收上来的过程中,经手的官员们还层层贪污。
都说崇祯皇帝做的最英明是事情,就是一上台就把魏忠贤除去,可是最后崇祯皇帝后悔了,在明朝最后灭亡的时刻,崇祯皇帝下令,收殓魏忠贤遗骸,厚葬魏忠贤。
其实崇祯年间中后期,崇祯皇帝就看清了东林党的本质,崇祯皇帝开始重用太监组建阉党对付东林党,可是阉党被崇祯皇帝杀的太厉害,元气大伤,而东林党又是大权在握,崇祯皇帝始终无法用不成气候的阉党对抗气焰嚣张的东林党。
崇祯皇帝一生都被东林党压制,做什么事情都绕不开东林党,最后崇祯皇帝亡国时,说出,“朕非亡国之君,而是亡国之臣。”
因为明朝许多大事,崇祯说了不算,东林党说了才算。当东林党自家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时,东林党选择维护自家利益。
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比如当初汉朝王莽能篡位成功。因为对世家豪强来说,只要不损害他们的利益,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不管这人姓王还是姓刘。
可是王莽接下来变法,对国家大大有益,本是好事。但是损害世家豪强的利益,世家豪强不同意,暗中下手,制造了民乱,把王莽赶下了皇位。
人皆有私心,都会为自己谋利。只是崇祯皇帝看不破而已,最后深受其害。“亲君子,远小人。”这人人都知道,可是人的脸上又没有写着君子和小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很难分辨。东林党一定是君子,阉党一定是小人,嘿嘿,这可未必。
可是崇祯皇帝分辨不清,也不想他哥哥天启皇帝为什么重用魏忠贤?以为天启皇帝是昏君。崇祯皇帝在当信王时,听到很多人咒骂魏忠贤,认为魏忠贤祸国殃民,是个大坏人,所以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把魏忠贤除去。因为大坏人的敌人是东林党,崇祯皇帝天真的认为坏人的敌人就是好人,所以崇祯皇帝扶持东林党。
崇祯皇帝除去魏忠贤后,很急,很关心辽东的事情,而辽东能打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人只有袁崇焕,也只有袁崇焕能打赢女真人。袁崇焕因不满魏忠贤,而辞职回家,不是阉党,所以崇祯皇帝就下旨封袁崇焕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正二品的官。
这也是袁崇焕的计策高明,感到魏忠贤太过疯狂,长久不了,就趁机辞职,以退为进。被魏忠贤逼得辞职的人是阉党吗?不能是。
所以袁崇焕不是魏忠贤的人,不是阉党,而袁崇焕也因此避开了一场大祸。否则凭着袁崇焕上书请求给魏忠贤建生词,这一条罪,就算袁崇焕在辽东掌握大权,也会被崇祯皇帝拿下。
袁崇焕收到崇祯皇帝颁布的升官圣旨,并没有动。一是,崇祯皇帝正在大肆屠杀阉党,袁崇焕不想掺进这个漩涡之中,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惹火烧身,袁崇焕要低调。
二是,名士就爱玩三请五请这一套,比如诸葛亮,三顾茅庐,名士中的典范,诸葛亮明明想出山,否则刘备也请不到诸葛亮,诸葛亮还非得让刘备请三次。
可是名士也就吃这一套,崇祯皇帝一请再请袁崇焕,还连连升官,升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大肆嘉奖袁崇焕还不算,还对袁崇焕礼遇有加,委以重任。
袁崇焕很感动,想着,“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结果一感动就出事了,影响袁崇焕的判断,袁崇焕看错崇祯皇帝,最后真成了国士,被崇祯皇帝杀了。
所以说算命的不能给自己算,给自己算命,患得患失,影响判断,会算不准。
袁崇焕一生从未被人看重过,进士是袁崇焕考了十几年千辛万苦谋划得来的,县令官位是袁崇焕送钱得到的,兵部职方司主事,也是袁崇焕送重金得到的。
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是袁崇焕冒着被罢官杀头的风险谋划得来的,宁前道,是袁崇焕冒着得罪上司的风险,弹劾上司得到的职位。
在宁远袁崇焕冒着风险,致死地而后生,打败努尔哈赤,得到辽东巡抚的职位。而袁崇焕能修好锦州,是冒着被皇太极发现的巨大危险,去皇太极地盘刺探军情,得到有用的情报,才能用假议和拖住皇太极修好锦州,又引来皇太极,用千辛万苦训练的关宁铁骑打败皇太极,使皇太极不敢轻易侵犯明朝。
可以说,袁崇焕的成就,都有巨大风险。袁崇焕能一路官居高位,都是袁崇焕千辛万苦冒着危险费尽心机努力得来的。
袁崇焕被崇祯皇帝看重,很感动,以至于看错崇祯皇帝。明知道崇祯皇帝大肆屠杀阉党,打破了朝堂平衡,做的不对。袁崇焕还为崇祯皇帝找借口,以为崇祯皇帝要亲自出手,不再假手于阉党,同时也在麻痹东林党。
至于崇祯皇帝在魏忠贤死后还戳尸,极丢帝王身份,谁知道疯狂变态的太监魏忠贤做了什么恶心崇祯皇帝的事,以至于崇祯皇帝要戳尸泄愤,情有可原。
当然也有袁崇焕在朝堂根基浅薄的原因。袁崇焕的根基在辽东,在朝堂袁崇焕没有根基,对崇祯皇帝不太了解,没有地方打探崇祯皇帝的事迹,不知道崇祯皇帝刚进皇宫的事情。
天启皇帝病危,魏忠贤通知还是信王的崇祯进宫,当晚,天启皇帝叮嘱崇祯,然后传位给崇祯。崇祯疑心很重,怕魏忠贤谋害自己,在饭菜茶水中下毒,自己带了干粮,没有吃皇宫中的东西,
崇祯不敢睡觉,一个人在宫中枯坐,等待天亮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件事情。他看到有一个太监带着一把剑路过,崇祯就叫住这个太监,并假装要看他的剑,于是将剑留在自己手中,太监也不敢向崇祯索要,所以崇祯就有了这把剑作为防身武器。
但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毕竟宫内都是魏公公的人,就算崇祯是武林高手,恐怕一个人一把剑也抵挡不住这么多人,所以崇祯又生一计,他命人赏赐宫中的太监,以慰劳他们如此辛苦的巡逻宫中。
侍卫们被集中到一起吃喝赏赐,这样崇祯就有人作伴了,毕竟没有人敢在如此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将皇位继承人杀害吧。
然后崇祯辛苦熬到天亮,继承皇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崇祯皇帝疑心很重,都说曹操疑心重,但崇祯皇帝疑心更重。崇祯皇帝做这些有用吗?没有用,要是魏忠贤一心杀死崇祯,不吃不喝有什么用?魏忠贤可以灌毒。
一把剑又有什么用?魏忠贤手下有武艺高强的侍卫,崇祯拿着剑也打不过。至于那些巡逻的太监和侍卫,他们是听魏忠贤的,还是听没有登上皇位的崇祯,恐怕他们更听魏忠贤的话。
崇祯皇帝这么做,除了打草惊蛇,告诉魏忠贤我不信任你之外,没有其他用处。
索性魏忠贤这个时候在陪赏识他的天启皇帝,没有关心崇祯皇帝,否则崇祯皇帝能否继位,还是两说。
袁崇焕因为根基浅薄,没有地方打探崇祯皇帝的事迹,又因身在局中,没有看清崇祯皇帝。但皇太极不一样,皇太极热心议和,早派了密探查探明朝朝堂的事情,崇祯皇帝的事迹,皇太极一清二楚,皇太极冷眼旁观,看清了崇祯皇帝。
所以才有了之后的己已之变,皇太极被袁崇焕逼得没办法,皇太极为了后金的安危,冒险进入明朝腹心,利用崇祯皇帝的疑心,把不可战胜的袁崇焕除去。
这时,崇祯皇帝很信任袁崇焕,袁崇焕很感激崇祯皇帝,两君臣相谈甚欢。崇祯皇帝问袁崇焕:“平辽需要多久?”
袁崇焕想了想,考虑明朝的国情,毕竟明朝税低,不足以长时间支撑高额军饷,又考虑辽东皇太极的情况,还有朝鲜和蒙古各国,袁崇焕心中预算出最合适的平辽时间,说道:“请给我放手去干的权力,预计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以恢复。”
崇祯很高兴,就大力夸奖袁崇焕,表示会大力支持。
都说袁崇焕五年平辽,是说大话,不可能完成,没人相信袁崇焕能做到。
当初袁崇焕守孤城辽宁,没有人认为袁崇焕能守住,可是袁崇焕守住宁远,打败了不可战胜的努尔哈赤。
当初袁崇焕和皇太极平地打野战,没有人认为袁崇焕能打赢,可是袁崇焕打赢了。
那袁崇焕说五年平辽,就为什么就认为袁崇焕做不到?
难道是因为后来满清得了天下。。
但在当时,皇太极并不是多强大,女真人人口不过五十万,而皇太极又是袁崇焕手下败将,袁崇焕督师蓟辽,未必不能五年平辽。
只是崇祯皇帝没给袁崇焕机会,一年之后崇祯皇帝把袁崇焕拿下,要是给袁崇焕五年时间,袁崇焕未必不能平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