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收到密探送来的消息,找到了努尔哈赤的下落。李成梁冷笑一声,决定亲自带兵灭了努尔哈赤。可是这时,李成梁收到一封信。
这封信的信封是红色的,信封的颜色不同,信的领域也不同,红色的信代表着李成梁那个在乱军中失踪孩子的消息。
李成梁停留下来,揭开了信封。李成梁看完信后,感慨万分,时也命也,李成梁差一点就要做出后悔终生的事情。努尔哈赤就是李成梁那个在乱军中失踪的孩子,所以努尔哈赤不被家人待见,从小就过着苦日子。
差一点,只差一点,只要信再慢一步,李成梁就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上天待李成梁很厚道,上天待努尔哈赤更厚道。
这一天是1584年,6月6日。
李成梁感觉欠努尔哈赤很多,要补偿努尔哈赤,察觉到努尔哈赤想要什么?就给努尔哈赤什么。
努尔哈赤想要统一女真各部,李成梁就帮努尔哈赤,明着暗着帮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敌人太强大,李成梁就先把努尔哈赤的敌人打残。有人联合起来对付努尔哈赤,李成梁就把联合的人打散。有人要对付努尔哈赤,李成梁就先对付那人。
李成梁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李成梁把六堡送给努尔哈赤,让明朝失去了遏制女真的重要堡垒。
李成梁那么做无非是让努尔哈赤当女真的王,等到努尔哈赤和明朝打几仗,明朝发现努尔哈赤大势已成,不能轻易消灭,努尔哈赤再一求和,明朝就会顺水推舟封努尔哈赤为女真的王,努尔哈赤得到明朝承认,地位就会安稳,努尔哈赤的子孙后代就能名正言顺统治女真人。
可是李成梁没有想到,努尔哈赤看到星遮日月之光辉的星象,野心极为膨胀。在李成梁死后,很积极的向明朝发起进攻,把明朝打疼了,明朝恼羞成怒,死也不肯议和。
明朝自己又很作死,失去了民心,亡了国。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多尔衮很争气,直接入主中原。这是李成梁没有料到的事情,如果李成梁料到这些,会怎么做?也是一个迷。
袁崇焕家族小有资产,是做生意的,虽然算不上大富贵,但也说不上贫穷,属于地主阶级,所以袁崇焕能读的起书。
袁崇焕从小聪明好动,喜爱读书,思想灵活,求知欲极强。
比如袁崇焕读到李广射虎这篇文章时,很好奇李广这个人,就去钻研历史书,研究李广的生平事迹,很佩服李广这个人。
袁崇焕又读到王维的《老将行》这首诗中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就很好奇卫青这个人,卫青为什么比李广厉害。
袁崇焕就去研究卫青的生平事迹,更是将卫青和李广做对比。
最后袁崇焕得出结论,要是打架,十个卫青打不过一个李广,毕竟李广能一箭射进石头。
可是要是论行军打仗,十个李广打不过一个卫青,毕竟卫青征讨匈奴未曾一败,李广征讨匈奴未立寸功。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袁崇焕不明白,就继续钻研史书,最后从历史书中得到答案。“道,法,术。”李广治军用术,卫青治军用法,这就是根本的区别。
李广爱兵如子,行军打仗时,最后一个士兵不喝水,李广就不喝水,最后一个士兵不吃饭,李广就不吃饭。可是李广从不安排士兵守夜,没有严明的军纪,打仗全凭一时之勇,全靠个人魅力支撑,“术”者只能行一时。
卫青治军用法,赏罚分明,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天下精兵莫不如此,这就是精兵的基本要求。只要一个军队能够做的令行禁止,就能称的上是精兵。“法”乃是万世之根基也。
袁崇焕因此喜爱上兵法。
在袁崇焕十岁的时候,袁崇焕在衣店看上一顶帽子,袁崇焕十分喜欢,袁崇焕也付了钱。可是县令的公子来到衣店,也看上了那顶帽子,袁崇焕的父亲就把那顶帽子送给县令的公子。
袁崇焕很不高兴,袁崇焕想到一句诗,有钱无权被人欺。
后来袁崇焕了解到家里做生意赚的钱,很大一部分都要打点官府,否则这生意就做不下去,就会倒闭,这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袁崇焕家是剥削者,也是被剥削者。主要原因是袁崇焕家上面没人,要是上面有人,就会一路大开绿灯,不需要打点。
这时,袁崇焕心中有一个愿望,就是做人上人,不想被别人欺压。袁崇焕从此开始钻研四书五经八股文,尽管袁崇焕不喜欢这些,可是袁崇焕还是努力读四书五经。袁崇焕更不想以后被人欺压,科举的袁崇焕唯一的出路。
袁崇焕成亲了,洞房花烛夜,袁崇焕并不高兴,袁崇焕更想金榜题名。
1607年,袁崇焕23岁,袁崇焕中了举人,袁崇焕很高兴,因为离袁崇焕的梦想更进了一步。
袁崇焕意气风发,去京城参加会试,考完后,袁崇焕很满意,认为这次一定会梦想成真,金榜题名。
会试考官看到袁崇焕的试卷很疯狂,一位同考官看完袁崇焕的试卷,连连叫好,很兴奋的举荐给主考官。
主考官很镇定看完试卷,说道:“不错,这是谁的试卷?”由于封卷,试卷上只有编号,没有姓名。
同考官说道:“我马上去查。”
虽然是封卷,可是当作弊发展成团伙时,这一切将没有意义。编号制度取代糊名制度,编号制度防止作弊比糊名制度强,因为糊名制度有人可以认笔迹。可是要是团伙作弊时,编号制度还是强于糊名制度,因为笔迹也有认错的时候,而编号只要不抄错,就不会出错。
同考官查完,说道:“是袁崇焕的试卷。”
“袁崇焕。”主考官皱了皱眉,说道,“和那几位阁老可有关系?”
“没有关系。”同考官摇头道。
“可是官宦世家子弟?”主考官问道。
“不是。”同考官摇头。
“同僚可曾打过招呼?”主考官问道。
“没有。”同考官摇头。
“是哪一派系的人?”主考官问道。
“没有听说过。”同考官摇头。
“可曾送过钱?”主考官问道。
“没有。”同考官摇头。
“那你添什么乱?名额本来就不够分的,一个没有关系的人你举荐什么?想死也别拉上我。”主考官把试卷往下一丢,愤怒的说道。
都说主考官好当,可谁知主考官的难。必须平衡各方面,和大佬有关系的人,你必须让他中,否则大佬会不高兴,会把你拿下。
官宦世家子弟你不能落,否则就是结了仇。同僚的面子必须给,否则会得罪人。
那些派系的人,同党众多,他们招揽有才学的人,良莠不齐,不会跟你打招呼,让你看着办,不该中的可以落,该中的你落了试试。
千里当官都为财,谁不爱财,送过钱的要适当放绿灯,这是为自己牟利。
要是哪一方面没有平衡好,就是一桩科举舞弊案。科举舞弊为什么能闹起来,就是背后有人,你把那一方的人给落了,那一方的人不同意,要把你拿下,推到重来,通俗点的说,就是分赃不均。要是背后没人,根本闹不起来,谁敢闹,革除功名,关入大牢。
要论作弊,第四等科场夹带。第三等买考题。第二等买考官。第一等上面有人,只要关系够硬,画一只乌龟就能中状元。比如《天仙配中的傅官保》。
会试发榜,袁崇焕没中。
袁崇焕毫不灰心,三年后再来,三年后再三年,再三年。
袁崇焕落榜四次,有些灰心,难道自己没有当官的命?可是袁崇焕心中不甘,不想认命。
直到袁崇焕读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后。袁崇焕悟了,袁崇焕的眼光开阔,开始放在了结交好友,诗词歌赋,名扬天下的道路上。
袁崇焕开始往来于官宦世家子弟之间,袁崇焕有才,很快得到了这些官宦子弟的认可。
但袁崇焕没有加入任何派系,因为加入了别人的派系,就成了别人的棋子,他们那里需要人,就会把你往那里放,需要什么人,就要你做什么人。敢反抗试试,一句不尊师重道,就把你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三年后,袁崇焕再次参加会试。
这次考官们看着袁崇焕的试卷,愣了。袁崇焕到底是谁的人。
有考官说道:“我听说袁崇焕和李御史的公子关系极好。”
又有考官说道:“我听说袁崇焕经常出入宋先生家。”
还有考官说道:“我听说张大人很看好袁崇焕。”
以上三人,但分属两个派系,就算同一派系也有不同的势力。
最后主考官说道:“算了,不管是哪一派系,袁崇焕都该中,要是不中,就有人不高兴了。”说完在袁崇焕的试卷上落笔写一个中字。
1619年,袁崇焕考中了进士。
袁崇焕由于刚入朝为官,不太懂官场规则,缺少孝敬,第一年分配的时候没有分配袁崇焕的官位。
袁崇焕回到家乡调了一笔钱。其实家人也支持袁崇焕,自从袁崇焕中了进士,需要打点的钱少了,袁崇焕官做的越好,袁家就会越好,要是袁崇焕官运亨通,就是袁家的崛起之日。所以没有分配官位,袁家人也着急,这笔钱出的心甘情愿。
第二年,袁崇焕的官位分配下来,福建邵武知县。
袁崇焕很快走马上任,袁崇焕爱民如子,事事亲为,邵武县的百姓很爱戴袁崇焕,邵武县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很快三年过去了,袁崇焕三年期满,回京城述职。
袁崇焕这次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把袁家的大半家产变卖后,送了一大笔钱给都察院御史侯恂,想进兵部。
侯恂很给力,收了钱就把事办了,袁崇焕的新官职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
这个新官职,袁崇焕没打算干,袁崇焕把这当成了一个跳板,跳到袁崇焕想去的位置。
袁崇焕决定铤而走险,要走非主流道路。
袁崇焕这样做,有两点。
一是,袁崇焕上面没人,官场的路不好走,这次送礼就送了大半的家产,下次就没钱送礼,可是要是敢不送礼,官位就可能被撸下来。
二是,现在朝堂不太平。现在是天启二年,文官东林党一家独大,阉党魏忠贤正在崛起。袁崇焕自从悟了后,就开始研究世事洞明皆学问,这门高深的文学,袁崇焕透过蛛丝马迹,看到了未来朝堂的动乱。
司礼监的最高领导王安为什么会被天启皇帝拿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谁让你和东林党走的近。
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大臣是皇帝的家臣,家臣和家奴联合起来会怎样,会把皇帝架空。
上次家臣和家奴联合起来的代表人物是张居正和冯宝组合,他们把万历皇帝架空了。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面前只能装孙子,因为张居正可以把万历皇帝废掉。
张居正是一代贤相,对大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张居正也是贪官,更是权臣。张居正可以一言废立皇帝,权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万历皇帝忍啊忍,终于忍到张居正死了,然后把张居正的家抄了,把冯宝拿下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天启皇帝怎肯重复万历皇帝的覆辙,王安和东林党走的近,就把王安拿下,扶持魏忠贤上位。要是魏忠贤和东林党走的近,魏忠贤也得被拿下,魏忠贤很幸运的站在了东林党的对立面,魏忠贤的职位得到保住。
要说历朝历代,哪个朝代文臣权利最大,当属明朝。哪个朝代太监权利最大,当属明朝。哪个朝代皇帝权利最小,当属明朝。这其中有必然的联系。
要知道一切都讲究平衡,比如用药,配置药材君臣相辅才是良药,臣强君弱就是毒药,明朝就是臣强君弱。
在明朝,文官一家独大,皇亲,贵爵,藩王,武官,后宫,都被文臣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文臣又高举儒教大旗限制皇权。文官虽然有内斗,但是对外特别团结。在明朝能和文官抗衡的只有太监组成的阉党。
要不是有太监挡住文官,明朝早就不是姓朱的说了算,皇权早被儒权吞噬干净,皇帝就是傀儡,恐怕皇帝每天睡哪个女人也是文官说了算。文官会打着美色误国的旗号,给皇帝皇帝选一批丑女进宫,比如《天仙配中的董永》,然后把美女纳入自己家中,以文官的尿性绝对可能。
所以明朝太监权利很大,是明朝皇帝扶植起来对抗文官的,比如清朝,皇权高度集中,就没有太监什么事。
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就是为了对付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把皇权拿在手中。天启皇帝既然启用魏忠贤这个暗手,朝堂绝对会有很大的动荡,袁崇焕不想被牵扯,只能离开朝堂,去那个地方,朝堂再怎么乱,也不会牵扯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不能乱。
袁崇焕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