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笑明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四章 心有锦绣之韬略

第1卷 第四章 心有锦绣之韬略


  袁崇焕见到熊廷弼。

  熊廷弼热心的接待袁崇焕。熊廷弼虽然被革职,但熊廷弼很关心朝堂的动向,袁崇焕的事情闹得那么大,熊廷弼自然知道,熊廷弼更好奇袁崇焕这个人,竟然主动前往辽东。

  袁崇焕诚恳的拜访熊廷弼,询问辽东事情。

  熊廷弼被袁崇焕诚恳打动,很详细的给袁崇焕讲解辽东事情,重点人物就是努尔哈赤。

  好一副温馨的画面,一个尽心尽责为国为民扶持后辈的老前辈,一个真挚诚恳为国为民虚心求教的后辈。

  其实真实情况是,袁崇焕话里话外透露着能救熊廷弼的意思。熊廷弼心思活泛,接住了袁崇焕递来的救命稻草。

  熊廷弼是楚党的人,现在是东林党一家独大,别看熊廷弼只是受了王化贞的牵连,最后熊廷弼还力挽狂澜,平安带回了几十万辽民,可是熊廷弼性命岌岌可危。

  再看王化贞这个罪魁祸首,人家后台硬,要是七八年后还是东林党一家独大,王化贞就能无罪开放,官复原职。

  其实熊廷弼不喜欢袁崇焕,一是袁崇焕是东林党的人,虽然不知道是东林党哪一势力的人,但袁崇焕升官那么快,绝对和东林党有莫大的关系。熊廷弼是这样认为的。

  二是,袁崇焕胆子太大,熊廷弼以为自己胆子够大了,但是比袁崇焕差远了。熊廷弼亲身去抚顺,有八成把握能平安归来,同时也有不得不去的理由,稳定军心。和努尔哈赤博弈,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熊廷弼是不会这么做的。

  可是袁崇焕不一样,敢玩忽职守,算计皇帝和百官,可见袁崇焕的胆子是多么大。袁崇焕善于弄险,熊廷弼一心求稳,这就是两人的差别。

  熊廷弼提出主守后战,袁崇焕同意。努尔哈赤的八旗子弟是天下精兵,要想对付努尔哈赤,必须训练新兵。现有的士兵都烂到骨子里了,不堪大用。就像戚继光对付倭寇就训练了戚家军这支新兵,要是靠那些腐烂的军队,现在倭寇还在沿海纵横呢。

  可是熊廷弼认为应该以山海关为界,一边训练新兵,一边以逸待劳抵抗远道奔波而来的努尔哈赤,然后等待机会,一举消灭努尔哈赤。

  袁崇焕不同意熊廷弼的观点。

  袁崇焕认为,应该以宁远为界,像一根钉子一样钉在宁远,监视制衡努尔哈赤。不能把整个辽东都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要是不攻明朝,而是征服蒙古,朝鲜等地,若干年以后,努尔哈赤就会成为另一个成吉思汗,这才是明朝的大敌。

  宁远守不住怎么办?守住不就行了,守城本就比攻城占便宜,女真人是人,明朝的人就不是人,汉人就一定比不过女真人?同样是人,差别没有这么大。

  对付努尔哈赤一定要主动,大明子民上亿人,还斗不过几十万人的民族。

  袁崇焕和熊廷弼讨论到这里,观点不同,不欢而散。这也是两人性格的不同。

  最后袁崇焕告诉熊廷弼,阉党将要崛起。这就是熊廷弼的一线生机,要是熊廷弼运作的好,就能保住性命。

  熊廷弼很高兴,等呀等,终于等到阉党崛起。可惜,熊廷弼所托非人,那人是东林党的人,暗中给熊廷弼和魏忠贤挖了个坑,葬送了熊廷弼的性命。

  袁崇焕到了山海关。

  得到王在晋亲自接见,因为袁崇焕非常有名,袁崇焕又是主动来辽东。

  和王在晋不一样,王在晋是被逼着来辽东,王在晋虽然继承了熊廷弼的官位,可王在晋不想继承熊廷弼的下场。

  王在晋认为袁崇焕既然主动来辽东,就一定有防守辽东的良策,王在晋很想听袁崇焕的良策。

  袁崇焕就说了他的良策,驻守宁远,把王在晋惊住了。

  王在晋认为袁崇焕太过冒险大胆,太过疯狂。努尔哈赤自十三副铠甲起兵后,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防守山海关还来不及,竟然驻守宁远一座孤城。

  王在晋否定了袁崇焕的计划,兵败的话,王在晋也要担责任,王在晋可不想重复熊廷弼的覆辙。

  袁崇焕很不高兴,认为王在晋挡住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王在晋虽然否定了袁崇焕的计划,但必须用袁崇焕,因为袁崇焕在天启皇帝那里挂着号呢,袁崇焕擅离职守,天启皇帝没有把袁崇焕拿下,就是相信袁崇焕,认为袁崇焕有镇守山海关的能力。

  要是王在晋不用袁崇焕,呵呵,出了事,王在晋可是首要责任人。

  王在晋本来以为袁崇焕胸有良策,兴冲冲的接见袁崇焕,可是袁崇焕的良策吓住了王在晋,太疯狂了。王在晋认为袁崇焕是个浮夸的人,不知天高地厚,胆大妄为,疯狂不自知。王在晋不喜欢袁崇焕,厌恶袁崇焕,可是又不能不用袁崇焕,王在晋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王在晋于是用官场规矩暗示袁崇焕,提醒袁崇焕要孝敬。谁不知道袁崇焕是带了二十万两军饷来辽东,见了自己这个顶头上司,怎么也得孝敬一部分。

  明面上是给了袁崇焕二十万两军饷,但这只是明面上。用韦小宝的一句话来说,过手的银子不贪,对不起自家祖宗。上面经手的人都贪了一部分,但袁崇焕在天启皇帝那里挂着号,上面人也不敢太过分,到袁崇焕手里的数目非常可观。

  袁崇焕刚当官时不懂官场规矩,没有孝敬,结果没有分配袁崇焕官职。袁崇焕后来明白官场规矩,送上孝敬,分配了好官职,后来袁崇焕又送上一大笔孝敬,留到了京城,去了兵部,袁崇焕才有了炒作的资本。

  但那是因为袁崇焕上面没人,没有后台。现在袁崇焕不一样,经过炒作,简在帝心,后台很硬。所以袁崇焕不打算给王在晋孝敬,这笔钱可是自己建功立业的保障,必须用在关键处,不能浪费。要知道打仗最耗钱,汉武帝当年征讨匈奴,把文景之治留下的丰厚国库都打空了,最后都得卖爵充足国库。

  王在晋见袁崇焕不给孝敬,十分生气,但王在晋又不敢整治袁崇焕,只好给了袁崇焕一个安置辽东失业人群的任务。

  辽东失业人群有几十万,都是熊廷弼从山海关外迁移过来的。

  袁崇焕当即于夜间出发,冒着被虎豹袭击的危险穿梭于荆棘之间,四更天入城。将士们欣赏袁崇焕的胆量,喜欢袁崇焕的雷厉风行。

  袁崇焕安置失业人群,条理分明,层次明确,分配失业人群的工作,恰到好处,井然有序。处理事情,法理严明,公平公正,赢得了军民的一致好评,赢得了这些辽民的人心,这很重要。

  袁崇焕任务完成的很出色,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袁崇焕有出色的管理能力,这很重要。

  比如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就是表明韩信很有管理能力,再多的士兵也能分配好,所以韩信是举世闻名的将帅。别的将领只能统治一部分士兵,再多就无能为力,他们平庸无比。

  袁崇焕出色的完成任务,上面有人看着,王在晋不得不赏,就提拔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这时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城墙。王在晋认为只有山海关一道防线太过危险,一旦山海关破,努尔哈赤就能直接打到京城,所以王在晋准备多修一道防线。

  王在晋在山海关八里外准备修一座新城,把老兵派去守新城,因为老兵战力极差,擅长逃跑,不堪大用。然后再召集新兵,训练一支精兵,防守山海关这座老城。

  新城没有山海关稳固,并没有天险可守,新城距离老城之间都是陷坑,地雷,沟壕。也就是说老兵在新城败退,不能逃向老城,此路不通。

  倒是新城边上的山上有三处山寨,但是山寨只是摆设,连城池都守不住,山寨更不能坚守。

  王在晋两城的设置是消减老兵逃跑的念头,要么死守城池,要么退回山寨。是置死地而后生,要老城的士兵为了活命而选择死战。也可以说是把这些老兵舍弃了。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介,则臣视君如寇仇。王在晋可以把这些老兵舍弃,老兵也可以舍弃王在晋。王在晋没有把老兵的性命当回事,会令老兵心寒,如何能让老兵死战,老兵还可以选择投降。

  袁崇焕见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城墙,就知道王在晋的打算,对王在晋的计划嗤之以鼻。

  更关键的是,王在晋的计划从根本上杜绝了袁崇焕建功立业的打算。袁崇焕来辽东就是打算建立功勋,青史留名,升官封侯。

  否则的话袁崇焕何必来辽东受苦,虽然有避开东林党和阉党斗争的意思,但是设法去南京一样可以避开两党斗争。在官衙内,闲暇之余可以谈诗论画,晚上可以去秦淮河饮酒作乐,日子岂不美哉。何必来到军中受苦,别说玩弄女人,就是喝酒也是违抗军纪,轻则挨军棍,重则杀头,更不可以谈诗论画。

  王在晋堵住了袁崇焕建功立业的路,袁崇焕没有机会建功立业,袁崇焕该怎么办?

  袁崇焕想到了自己听过的一个小故事。

  王安石碰到了司马光,两人吹嘘自己更厉害。

  司马光说:“我最厉害。”

  王安石说:“我才是最厉害。”

  司马光说:“我七岁砸缸救人。”

  王安石说:“我要是遇到人掉入水缸,我也能砸缸救人。”

  司马光笑了:“你只知道我砸缸救人,那你知道那个小孩为什么会掉进水缸吗?”

  袁崇焕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没有机会,自己创造机会。

  袁崇焕把王在晋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