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孝道智慧全文阅读 > 第8章 不孝失德,人生不顺利的根源(3)

第8章 不孝失德,人生不顺利的根源(3)


  现在想想,这不是在喝父母的血吗?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还要给孩子娶媳妇。现在的媳妇也真是糊涂了,开口就要十万,你对这个家庭有什么贡献呢,有什么付出呢?但当时我还没有这样的觉悟,只知道怨恨公公没有给我财产,没有给我彩礼,让我在人前抬不起头,我整天怨恨。

  还有一次,我们村子里有一家起火了,那家离我们家特别远,很奇怪那风斜着刮,居然把我家的房子点着了。我们周边几家都是草房,都没有点着,只有我们家的烧了。

  我以前总是怨天尤人,觉得自己付出特别多,得到特别少。我恼怒为什么风老是斜着刮,我根本没有反省自己,其实是因为自己怨气太深,不孝养父母,所以才遭遇这些灾难。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则,你不遵循,人生就会受到影响。

  后来乡政府给了我们三千元钱,但还是不够盖房子的,这时候我想到了我的父母,就去找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说的那些不是人的话。当我向我父母借钱的时候,父母二话不说,就帮我从外面借钱,给我盖的房子特别好,比他们自己的房子还要好。

  村民看我们家房子烧了两次还能盖得起,而且盖得这样好,都很羡慕。这个时候我就得意忘形了,用借的钱买四轮车,买摩托车,从来没有一点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之后呢,我的丈夫嫌弃我不爱美。于是我就学习电视上网络上的明星,带很长的耳坠,有一点闲余的时间,我就描眉画眼,走在街上招摇过市,那时候好多男人都说喜欢我。就这样,我又感召来一个情人,然后就和丈夫闹离婚,看丈夫没有一点优点,看情人都是优点。

  就在这个时候,我丈夫的三姐,有了情人要与她的丈夫离婚,她的丈夫求她回去,我在旁边添油加醋地说,这样的男人他挣不来钱,你跟着他干什么?不如离开他算了。我三姐夫当时很生气地离开了,后来晚上就把我们的房子点着了。

  古人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嫌贫爱富的价值观是最可怕的恶力量,会有多么大的反作用力啊!牛顿第三定律就是有一个作用力便有一个反作用力,散发一个恶的念头,一个恶势力就会相应地得到报应。这是自然规律。

  房子着火三次,我还是不明白灾难的根源。我三姐夫把房子点着了以后,我丈夫一气之下,就把三姐夫打死了。丈夫也因此入了监狱,被判了无期。

  就这样,好好的一个家就被我毁了。我现在和72岁的公公和11岁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很多人都不理解,说:“很多人都不愿意养老人,为什么你还不离开这个家庭?”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扔下老小自己走了。可自从我学习传统文化之后,我就开始反思,觉得自己以前特别不是人,我公公已经72岁了,我愿意舍掉20年的性命,能够让老公公活着看到他儿子回来。

  丈夫入狱后劝我,走吧,他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后来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条件都特别好,我都拒绝了,我知道我错了,我欠我丈夫的恩情,这辈子我都还不清了,要是有下辈子的话,我还要做老公的妻子。

  一切灾难都源于我们所受的伦理道德教育太少。我学习传统文化后,越来越觉得孝道的重要,是孝道让我明白了一个女人不论穷富,只要知足,爱戴丈夫,孝养公婆,就是幸福的女子。

  这就是孝道的力量,正是孝道神奇的力量,才能化不可能为可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

  我们都知道厚德载物的意思,有厚德的人可以承载任何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一切。我们说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百孝篇》里面说,诸事不顺因不孝,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子女如果不知孝,那你就真的比禽兽都可怜,可见这个孝顺绝对是一个最根本、最基础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孝养父母,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天理不容的恶行。为什么?因为我们违反了自然规律,违反了天道,这世界上的任何灾难都是有根源的。如果我们发出恶的作用力,自然就会受到恶的反作用力。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儿媳抱怨公婆的话,说公公婆婆毕竟不是自己的生身父母,怎样都不觉得亲。如果我们这样认为,那么我们一辈子都不会拥有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为什么?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在,你就永远融入不了这个家庭,也就不会和丈夫成为真正的一家人。试想一下,不是一家人的人在一起,怎么可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孝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把弘扬孝德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将孝德由孝敬父母扩大到尊重师长、关爱老人,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许多社会矛盾源于家庭关系不和。家和万事兴,我们儒家文化经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一家不齐何以天下平?

  一个妇人的孤苦晚年

  儿媳能和婆婆长时间地身处同一屋檐下,这是几世修来的一种缘分,就冲着这样难得的缘分,我们也应该珍惜和婆婆相处的时光,好好孝敬她,让她安享晚年,成全儿女的一片孝心。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可靠港湾,是生活中最温情的角落。当婆婆与媳妇因为爱最终走到一起,家庭也因为爱的容纳与融合而焕发新的风采。遗憾的是,家庭生活常常出现各种不理想的现象。当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当家庭最终要面对种种尴尬,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家庭缺少了彼此的尊重与理解,缺少了彼此的接纳与宽容,缺少了真诚的爱与付出?是不是因为我们有了分别心,觉得婆婆终究不是妈,觉得自己进入这个家庭受了很多委屈,觉得自己应该捍卫自己的地位,强势而行?正是这样和那样的想法,让我们陷入了一个为自己的不孝找借口的怪圈,我们深陷却不自知,进而忽略了我们身边还有儿女在看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俗话讲:言传身教,是孩子学习最快的方法。可我们让他们学会了什么呢?除了不孝,除了让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让他们沦为社会的无德之人,还有别的么?

  如何能为儿女做好榜样?孝者,上行下效之义。

  老与子,你如何对老子,孩子如何对你。

  要为子女做榜样。播种一颗善念的种子,终会得到福报的果实。

  父母孝顺做榜样,儿女就会有贤德,受人尊敬。

  反之,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孝之事,都是儿女用来效法的工具。

  李女士与张先生年轻时是自由恋爱的,结婚那会儿张先生的母亲不同意,觉得女方的家里是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城里有很大出入,怕结婚之后相处不好。无奈儿子非常坚持,张母也就答应了,毕竟这是儿子的终身大事,太过干预也不好。

  婚后,张母看到李女士很勤快,不但工作出色,料理家务也很干练,逐渐也打心底接受了这位儿媳。但李女士并不这样认为,婚礼仪式上敬茶给两老时受刁难的一幕让她一直心存芥蒂,即使后来两老就此事委婉表示过歉意,李女士打心眼里还是不能原谅。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李女士经常对婆婆冷讽热嘲,你来我往的责骂经常发生。张先生性格懦弱,慑于妻子的强势,不敢明着帮自己母亲说理,只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相比之下,张先生的两位姐姐与老人的关系却是十分融洽。虽然只是偶尔与丈夫孩子回家,但两个家庭的六个成员对老人都能极尽孝道。除了平时经常打电话关心老人外,每周还轮流请老人到家吃饭,节假日和老人一起出去逛街郊游,其乐融融。两老一贯以来都是偏宠张先生这个独子,但在儿子儿媳那里却得不到孝敬和温暖,不知不觉中感情的天平倾向了两个女儿。女儿带家人来探望时特别高兴,有什么好东西会带去女儿家,这使李女士更加反感,认为婆婆是针对她,平时对婆婆的脸色就更难看了。

  一年后,李女士的女儿出生了。聪明伶俐的女儿在爷爷奶奶和父母的疼爱下长大,但两代人的关系恶劣如故。每天放学回家,年幼的女儿总能听到妈妈左一句“老不死”右一句“老不死”地骂着,还气急败坏地向爸爸抱怨爷爷奶奶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