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孝道智慧全文阅读 > 第5章 怀孝心,百福皆至(3)

第5章 怀孝心,百福皆至(3)


  《天下父母》栏目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房庄村有一位老寿星,名叫焦其明。2006年10月,记者前往采访时,她106岁。同时接受采访的还有她86岁的儿媳妇,65岁的长孙房洪泽、65岁的孙媳妇崔基凤、读大学的玄孙女房立燕、9岁的小玄孙房立鑫。这个五世同堂大家庭不仅是当地人人称颂的幸福家庭,也是中华民族孝道传承的典型代表。

  在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里,65岁的房洪泽恰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他既是爷爷,但同时还是个孙子。他每天有两项重要工作:一是要接送小孙子上学,二是照顾86岁的母亲和106岁的奶奶。

  房洪泽做了40多年的小学教师。虽已退休多年,但鬓发黝黑,声音洪亮,动作有力,看上去也就是个中年人。“我们这个家庭虽然已是五世同堂,40多口人,但非常和睦。心情开朗就是最好的养生之法,亲情孝道是我们的传家之宝。”房洪泽说这番话时,眼里眉间都是笑意。

  房洪泽106岁的奶奶虽说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还能拿起剪刀剪个蝴蝶,但毕竟年纪大了,精神头一年不如一年,身边不能离开人了;而他86岁的母亲,5年前得过脑血栓,虽然抢救及时基本痊愈了,但手脚不那么利索了,每天还要做理疗,更离不开人。尽管有妻子帮助,但要伺候两个老人,工作量还是很大的。更何况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没有节假日,也没有星期天。但说起家里的两位老人,房洪泽感到非常幸福,他再三说,家有老人是一宝,老人健在,自己就是孩子,就不觉得自己年龄大。说这话时,他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幸福与自豪感。

  一个有孝心的人必生和气,有和气的人必生愉色,有愉色的人必生婉容。《论语》讲,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说了两个字,叫色难,这个色是指面色的色、脸色的色。大家知道,一个人相随心生,相随心转。其实你的面色、脸色是由你的内在造成的。好的面色就是前面说的“婉容”,没有婉容的人,他的内心必定没有祥和与安乐。

  我们说有孝心的孩子就有仁爱之心,为什么?“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这样的一种孝心,我们自己要常常问问自己:“假如是我,我能做到吗?”如果不能,我们要生惭愧心,为什么?因为我们连最起码的孝道都做不到。

  一个爱亲者,他是不敢“恶于人”的,也就是没有胆量去行恶;一个敬亲者,是不会对别人傲慢的,因为他是个谦逊和睦平静祥和的人。

  我们心里面没有忧虑、牵挂、烦恼,怎么会不自在?而有些人心里有忧虑、牵挂、烦恼,他们纵然是有钱,有地位,也都会不自在。

  要知道,孝给人带来的绝对不是约束,而是内心的一种充实和安定。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行孝可以让一个人达到这种内在祥和慈悲的境界。

  改变命运从孝养父母开始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的。

  如果要积累大福德,只要不抵触顶撞父母,面容柔和笑对父母,和父母说话柔声软语快快乐乐,想要拥有大福德是没有阻碍的。通常从小就不抵触父母并孝顺恭敬父母的人,他的仕途都比较通顺达意,因为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恩德护佑,做起事情来自然顺心顺意。

  我们不妨想想,我们对父母都不恭敬,对父母都如此轻贱,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轻贱的?佛家对此有一句话:你要贵,你就不能轻贱他人。西方人也说:那把自己升高的,必被降低;把自己降低的,必被升高。

  毕恭毕敬对父母,让父母高兴喜悦,有一点好东西,都要拿来供养父母,这是增长福禄最快的方法,没有比这更快的。你尊长,那自然你也要成为长,成为受人尊敬之长。

  所以我们说,改变命运,从孝养父母开始。人常说,人有高低贵贱。那么怎么衡量一个人的高低贵贱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尊贵的人呢?古人言:一个人的贵贱,是受人尊敬还是受人轻贱,由他的骨相决定。

  骨相是什么?骨相就是骨骼的相貌,就是我们面部的颜色、表情、轮廓、骨骼所组成的整体,给别人的感觉。那骨相,就是骨头的形状、格局、质地、精神。

  我们看到很多人,举手投足贵气十足,那便是骨相。同时,人们经常说的贱骨头,也是指骨相。有些人身材敦实笔挺、慈眉善目、一身正气、坐卧有形、贵相十足,而有些人软骨头、酸气冲天、站不直,这就是骨相贵贱不同。其中最能毁坏骨相的,就是不孝敬父母,抵触顶撞父母,也就是说不孝的人狭邪、卑贱而无好骨相。骨相不好的人一般来说都是爱抵触顶撞父母的人。

  那么,如何能让骨相高贵呢?行孝可以使一个人的骨相变得高贵。为什么?因为行孝是天道,人由天地幻化而生,当行天道。行天道可以让你光明正大、结实稳固、问心无愧地站在大地之上,你的骨相里自然就没有阴暗晦涩,没有难言私隐,没有轻贱流俗。孝顺父母,就一定会让人的骨相高贵。贵就是工作体面顺利,经济宽松,凡事不求人,人生顺遂。

  一个人不抵触父母,对父母恭敬孝顺,那么他的骨骼就长出山岳河川的相来,富贵就成必然了。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一片孝心受到了百姓乃至官员的交口称赞。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如若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当然,也有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但这在封建时代很少见,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当时社会礼教的约束而辞去官职照料父母。对于包拯的辞官,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拯便辞去官职回家尽孝道。

  几年后,包拯的父母相继辞世,他才离开故乡,前往京城等候皇上委以重任。

  此后,包拯的命运也因为心存孝道发生了改变,他以忠孝报国,以仁孝执法,得以流芳千古。

  孝顺父母的人,不论出身如何,必会贵气旋身。虽然常人看不到他身上的贵气,但是每个人见到他都会立刻生出恭敬尊重的心,因为他以孝修身,善根非常厚,以致最毁灭福德的言行一条都没有。所以我们说孝道是一切福德的根源,是一个人骨相高贵的基础,也是改变命运的根本所在。

  一个老妇和她的家人住在一个大四合院里,要知道在北京,有一个四合院是很显贵的。老妇人时常感慨,过去的日子真是一穷二白,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她青年守寡,带着三个小孩,还要奉养老母亲,孩子很小就要跟她一起干活,如缠线头、剥云母等城市贫民维生的活计几乎都做过。但即使这么穷,她也从来没让老母亲受过一点委屈。有好吃的,先紧着母亲吃,有好穿的先紧着母亲穿。就这样,她的孩子从小就跟她学会了要赡养老人。后来她二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夫妻两个一起奋斗,发了财。二女儿从小看着母亲为这么一大家子操持,受了很多苦,便和丈夫买了一座大四合院孝敬母亲,还把下岗的姐姐也接过来住,又买了一套房子给了小妹。就这样,曾经受尽苦难的一家人彻底摆脱了穷苦的命运,过上了红红火火、和和睦睦的幸福生活。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曾子听到孔子大加赞叹孝行,于是他就问老师,圣人的德行有没有超过孝?孔子怎么回答的?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意思是说,孝是天地之德,天地之性是最尊贵的德行。

  所以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要想运气好,人脉好,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开始。父母是承载和连接我们整个家族能量气场的中间人,当我们孝敬双亲时,我们就和祖上及天地之间的所有正性的能量沟通交流,我们的生命就会如鱼得水,遇难呈祥,好运连连。

  行孝可令宇清、国安、家和、人乐

  何为“宇清”?宇清是整个宇宙都清净,得到太平、圆满的利益,国家也能得到安乐,这是和谐社会;“家和,人乐”是家庭和顺,人人也因此得到幸福、美满、快乐。那怎样才能达到“宇清、国安、家和、人乐”呢?行孝。以孝治身,以孝治家,以孝治国,以孝平天下,这是《孝经》的功用。

  所谓宇清、国安、家和、人乐,这是从大讲到小。宇清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都能得到清廉;国安就是我们所在的国家得到安定;家和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能够和睦;人乐就是我们自己得到幸福快乐。这四条概括了所有利益,正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即所谓的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和谐如何实现?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讲,要以孝来治理。以孝治身就人乐;以孝治家就家和;以孝治国就国安;以孝治天下就天下清宁。如果再扩展来说,以孝心对待整个宇宙的一切众生,就得到宇宙的清宁。所以用这一个孝字,就能圆满地得到和谐。

  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炎黄子孙代代相传,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根与源、生与存、发与扬。纵观古今,千年传承,一个“孝”字纵横于长城内外,名扬于五湖四海,让芸芸众生得到福报,这都是孝道所起到的作用。

  孝道作为中国文化中传承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既有修身齐家之小孝,又有治企业兴之中孝,更有治国平天下之大孝。放眼古今,国泰民安之时,小孝守家,中孝兴商,大孝治国;民生动荡之时,小孝保家,中孝复商,大孝立国。达人达己,士人济世,大忠大孝,天下皆孝,一种轮回不变的孝道,塑造了典型的中华大丈夫的完整形象,造就了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博众情怀。

  孝道文化在千年传承中,既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了时代赋予的阶级感,也有着人间的亲情观,还有了民族的使命感和向心力。千百年来,民众以言行捍卫孝道,国家以法度保证孝道,孝道成为了中华民族传承的一条血脉。

  孝道文化传承千年,凡有孝子,家庭必然和睦,老有所终,幼有所教,妻贤子贵,其乐融融;凡有孝子,市井必定繁华,人有所需,物有所用,车马畅行千里无阻;凡有孝子,天下必会太平,国中无国,民生祥和,四海之内皆为亲邦。孝道文化流传百世,凡有孝子,内修法度,安其家;外修法度,兴其市,安其民,保其国。家有孝子,家和万事兴;市有孝子,生意兴隆百业兴;国有孝子,国泰民安天下兴。

  《道德经》讲宇宙的本体是道,宇宙是从道而生的。六祖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我们的宇宙,宇宙就是道变现出来的。我们一个人能够养成纯真的孝心,就与道相应,这颗孝心可以遍及整个宇宙,而使宇宙都能够清宁、和谐。所以我们坚信古圣先贤的教诲,只要以这颗孝心来对待、治理世界,必定能得到和谐。

  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因为众生与我本来一体。这个“我”,讲到究竟处,就是我的心。众生是我心变现出来的,当然跟我心是一体,我心安则众生安。这个心不是别人的心,是自己的心。我们要使世界和谐,自己要心净、心安、心平。心清净没有污染,没有贪嗔痴慢,完全是本性本善起用。心安,没有烦恼。心平,没有对立冲突,这就是世界和谐。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做人根本。

  百善孝为先,《孟子·滕文公上》中解释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而孝悌则是五伦的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自然界中,连乌鸦都有反哺之孝,羊亦有跪乳之恩,可见孝敬父母是生物自然的本性。而那些不孝之人,除了忘本,更会失去了祖上的庇护,终有一天会因众叛亲离而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

  天下安定,人民必然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天下动荡,天下孝子以大忠为孝,平定天下。以人观人,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道法自然,孝只是在不同时代和内外环境变换着形式,而核心未变。孝道礼仪是中华礼仪之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族修养,一种文明素质,一种治国理念,一种安民思想,一种大丈夫精神,一种做人品格,一种内化力量。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相传他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3年,他常常日夜守护,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每次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他当政之时奠定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

  可见,一个以孝道闻名的君王,也会以仁、义、礼治天下,所以才有天下平,人心定,四海归一的和谐局面。

  对人类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一个不懂孝道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为父母是家庭的能量积聚核心,是承载和连接你和整个家族能量的媒介。当我们孝敬父母,真心善待他们时,我们也同时和祖上的能量产生了正向的连接;当整个家庭呈现祥和健康的能量场时,连天地和宇宙都能同时感应到这种正面的能量场,并同时吸引更多人来提携我们,帮助我们。如果我们身体力行,以孝持身,我们就会发现,孝道具备这样强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