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孝道智慧全文阅读 > 第4章 怀孝心,百福皆至(2)

第4章 怀孝心,百福皆至(2)


  我们上面说孝道能感动上苍,不孝是否也有神明看见呢?道理是相通的。父母亲是一个人福根的根本,就好比一棵大树有根,它才能茁壮成长,如果根断了,那么这棵大树就枯死了。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是众所周知的战将,骁勇能敌万军,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但是他的品德不行,不忠不孝,反反复复。他先投奔了董卓,认董卓为义父,虽是义父,但也构成了父子关系,有了这层关系,作为儿子的吕布就要向父亲行孝道。但吕布对董卓并没有行爱敬之道,当然,这也因为董卓没有德行,不能感召一个好的义子,反而感召了一个忘恩负义之人。所以他们有利可图时在一起,利益冲突了,就成了仇人。

  如果一个人德行有亏欠,就自然会招致灾殃。董卓和吕布就是如此,以致后来他们中了王允的奸计,为了争夺貂蝉反目成仇,结果吕布亲手把他的义父董卓给杀死了,而吕布自己也没有好下场,后来被曹操捉拿,赐死。

  一个人能不能得到好报,得到善终,得到吉祥,德行是最关键的,而不在于他的才华。吕布是难得的将才,刘关张兄弟都打不过他,可见他的骁勇。但是他只有才,没有德,天地也不会容他了,因为他的动心起念是恶,这种恶念损了他自己的性德,结果也就身败名裂了。

  因此我们说,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如果一个人发心是好的,比如他孝敬父母,友爱他人,那么他就一定会感召到好的事物,人生之路也会走得顺风顺水;但如果他自私自利,不能敬爱父母,那么他就不可能会敬爱他人,如此,他也不会得到任何人的爱敬,这样的人生存于世,被世人所不重,还能有什么出路呢?

  身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很多人嫌弃自己的出身,与家族割裂,殊不知这便是把自己推向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为天不佑的无根草。祖先就是我们的天,就是神明,可以助我们心想事成。认祖归宗便是和祖上接通力量的脉搏,一旦接通,祖先会毫无保留地把一脉相承的所有福德与智慧都赐予我们。

  从古至今,尽孝重情的圣贤比比皆是,舜尽孝曾感天动地,最终得到尧的赏识,成为一代贤明帝王;汉文帝刘恒为母亲亲尝汤药,仁孝之名流传万代;孔子得意门生曾参“啮指痛心”,为人敬重。这些圣贤之士都可做到侍奉父母,生时尽力,死后思念,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亲情的重要性。因此,弘扬孝道,注重亲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艰巨任务。

  以孝为本,以情为根。我们不能忘记孔子的告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并非仅仅是对父母的赡养与敬爱,同时也是对自己德性的浸润,对自己智慧的修养,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以孝为本的教育力量,不仅可以感化冥顽、减少罪恶,更可以和睦家庭、和谐社会。为了我们自己的幸福,家庭的和谐和民族的昌盛,让我们从行孝做起,为父母的幸福安康献出我们的一份孝心。如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通畅无阻,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有力量,而我们的命运也会得到神明护佑,获得圆满。

  父母是世间最大的福田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从命脉的角度去看,也叫福脉,而生养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最大的福田。

  父母是我们的福根,孝顺父母便是在积福,而积福和为善就是一个人活在世间的修行功课。常言道:在家孝父母,胜过远烧香。父母就是我们家里的两尊活菩萨,我们只有好好供养他们,才能为我们积得福报,永享安康。

  自有传说以来,刘海就被人们看作仁慈之神,而民间流传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就是对孝道的一种标榜。

  狐狸小九妹在与金蟾大王的打斗中负伤逃下凤凰山,被樵夫刘海救助。伤愈后的小九妹念念不忘刘海的恩情,时常下山帮助刘海,并被刘海对母亲的孝心所感动。于是,她化成胡秀英下山,嫁给刘海,帮他洗衣做饭,照顾母亲,一家人其乐融融。胡秀英和刘海为救治母亲眼疾到华山天池寻找神水,金蟾大王趁机抓住胡秀英,威胁她嫁给自己。

  刘海的诚心感动天地,破除斧头咒语解救斧头神后,得其相助救出妻子,并治好母亲眼疾。怀孕的胡秀英借宝珠汲取日月精华,却遭金蟾大王偷袭,失去宝珠,变回真身。刘海为救妻子,联手八位姐姐和斧头神,击败金蟾大王,夺回宝珠。

  金蟾大王被玉皇大帝降罪,口咬金钱到人间助刘海店铺生意兴隆。久而久之,其他商家纷纷效仿刘家,雕刻金蟾放在店内,寓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刘海娶得美娇娘,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孝顺。如果刘海不是一个心怀仁慈、孝敬父母的人,他也不会有这样的机缘,获得如此福报。由此看来,父母才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大的恩田和福田,而尽孝道,就是我们播种下的一粒种子。恩田肥,福田厚,我们才得好收成。但是如果我们失孝失德,对父母不恭不顺,不能种下好的种子,那么再肥沃的土壤也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来。

  反观自然界,其实一切自然规律都在验证着孝道的福报。我们到原始森林去看,为什么很多大树的树根上铺着一层厚厚的叶子?根汲取养分,来滋养这棵大树的枝叶花果,让大树繁盛,参天而立,那么大树知不知道根的恩德呢?当然知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原始森林里面的花果,包括那些树叶,到深秋的时候,全部都落在树根附近,化作养料来滋养树根,这是自然界的一种语言,它们知恩报恩,以此来表达对树根的恩德和孝敬。

  我们再看花,花的根部供给上面营养成分,让花开得很美,那么花知不知道孝道呢?有首古诗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此来看,花有没有情呢?当然有情。花很美,大家赞叹花的时候,花也在想:我要报答根的恩德。所以我们发现,当花凋零的时候,它落在了哪里?是落在了根上,它要化做春天的泥土,来报答根的恩德。

  那么我们人类呢?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一直在父母的庇佑下健康生活,饿了父母给吃的,渴了父母给喝的,他们辛苦劳作为我们的人生创造了一切有利条件。可我们能带给他们什么呢?等我们长大成人,他们也老了,耳朵不灵敏了,眼睛不清晰了,行动也变得迟缓了。他们把生命中美好的一切都给了我们,留给他们的却是一把岁月的痕迹。

  试问,这世间谁没有父母,谁不是在父母无私无欲无求的呵护下长大?可为何到了父母白发苍苍需要我们赡养时,我们却有了各种想法并想要逃避呢?

  古人言:“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的父母还健在时,为何我们就不能像我们初生时父母呵护我们那样来赡养、善待我们的父母呢?这世上有很多忤逆不孝的子女,常常因为父母年老不能做事便将他们视为累赘,又可曾想过我们出生时,不仅不能做事,连爬行、走路到吃饭、穿衣都是父母手把手教会的。父母没有嫌我们“无用”而放弃对我们的教养,而我们为何要因为“无用”而放弃对父母的赡养?

  更何况,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祖宗给了我们基业与姓氏,我们如果连父母祖宗都丢弃了,那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在乎的?恐怕这世上也没有什么是值得爱的了。一个心中无爱的人,会有美满的人生吗?会有幸福的体验吗?会事业成功、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吗?当然不会。

  亲情不是拿来“用”的,亲情是一种心灵的依靠,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恩义、道义。

  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财富、地位,我们的福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贡献国家、民族、社会,以显父母,以显祖宗,光耀门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后代子孙做好榜样。当我们用人生的智慧福分去孝敬父母、长辈、祖先,去孝敬我们家族的大树根时,家族这棵大树就会进入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中,为我们的后世万代创造美好生活。

  一个人要想运气好,人脉好,首先要从孝敬父母开始。所以,趁着我们的父母还健在,好好地孝敬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们的良心,才能为我们自身修德积福。

  供养父母,财富自足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孝顺供养父母,在佛家讲是大福德,是苦厄也挡不住的大福德。孝养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总之,孝顺供养父母,让父母每天都能高高兴兴,我们的烦恼事都会自动化解的。换句话说,行孝心,有孝能,就会有财报。

  中国历史上很多富商巨贾都是孝子。这话并非空话,如果我们把那些成功人士列出来,一一对应来看,他们当中,只要是财富恒久的,无一不是大孝子。当然,也有运气好、一夜暴富的人,但如果他们不行孝道,财富终会有散去的一天。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他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并以勇敢闻名于世。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三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这么长的山路,让尚且年幼的子路感到无尽的疲惫,但当他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时,子路瞬间忘记了疲劳。他觉得,能满足父母的愿望,让他们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饭,比什么都重要。看到子路的这一举动,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又孝顺的好孩子。

  后来子路的父母去世了,但他孝顺父母的德行让他在楚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甚至他“游于南楚”,随从的车马就有百乘之多。他的粮仓里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他每天都坐在累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

  试想一下,如果子路没有孝心,他就不会被人们交口称颂,如果没有民间的口碑相传,他便只是乡间的无名小卒。试问,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如何能让国君知道他的德行,赐予他丰厚财富呢?所以说,一个人以孝心供养父母,他的面色就会生出和合回旋的贵气和财气,富贵气就丰隆。一个人如果想要聚集财富,不必外求,只要尽心供养你的父母就一定可以富贵双收。

  有一个亿万富翁,待人非常大方,乐善好施。但凡来见他的人,他都会提供最好的住宿和衣食给他们,生活艰难的,他还会赠些钱财。他说自己的家业之所以长盛不衰,财富之所以成倍增长,皆是因为祖上的积福。他感恩祖宗父母赐予他的福报,尽心行孝,奉养父母,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活得心想事成。他说财富其实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只要履行好作为子女的本分,一心尽孝,财富自会来敲你的门。

  还有一家房地产的老总,非常孝顺父母,父亲过生日,他就把父亲请到公司,当着全体员工,为父亲行三拜九叩大礼。他还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来教员工行孝,他说:“人无孝而不立,一个人在世上立足的根本都没有了,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他还会给员工发福利,给他们假期,让他们多回家看看父母,尽尽孝心。如果有员工的父母生病了,他必会大包小包拎着营养品前去探望,他说,只有父母身体康健,员工才能踏实工作,踏实工作才能得到财富以尽孝道。他要做的就是保证员工能更好地孝敬父母。正是有了这种孝心,他的事业做得非常大,短短三年,资产就过亿。

  所以郑玄郑夫子就讲:“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我们不要去求财富,修德尽孝道,财富自然就来了,用德行来感召这个福分。《百孝篇》讲得很透彻:“孝子贫穷终能好。”俗话讲“君子求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什么道?孝道。孝到了,财富自然也会到。

  大财靠运,小财靠勤。运是什么?运就是命里有。命里怎么会有?那便是祖上积德,德为本,财为末。行孝可以有效地接通祖上财源,又在积现世之福德,财富是尾随福德而来的。如果你今生福禄无忧,那一定是祖上积下的德行,你更该感恩祖先孝敬祖先;如果你感觉今生生意不顺,那就从孝顺你的父母开始,坚持去做,你一定财源广进。就算你是最差最下等的命格,只要你孝顺父母,好好供养父母,命运马上就会发生改变。要记住:供养父母,财富自足。

  行孝是内心祥和安乐的源头

  一个内心祥和安乐的人,他的家庭一定是和谐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德行的感召。一个具足德行的人的内心必定是安乐的,一个内心安乐的人必定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任何对立,没有任何冲突,那么这样一个人,他跟任何人都能和谐相处。

  有些人常常会发牢骚,说某人如何不好,某人如何得罪他。你会发现他不仅自己不快乐,家里更是不和睦,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的内心不安乐,那些对立、冲突的念头没有放下,当他放下之后,必定是人乐家和。其实外面哪有什么对立冲突,对立和冲突都是自己内心里面的,都是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孝字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字底,合而一体成为孝。所以孝就代表一体,一体里面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矛盾。真正孝顺的人,内心里面绝对没有冲突对立,跟任何人都能和谐相处。所以我们说行孝是内心祥和安乐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