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先有大格局,后有大事业全文阅读 > 第7章 痛并快乐着,并非不可解释

第7章 痛并快乐着,并非不可解释


  人性都是卑劣龌龊的吗?

  有一部著名的电视专题片,讲到了这样三个男孩:第一个男孩,举起一根木棒,把一朵盛开的美丽向日葵打得花瓣凋零;第二个男孩,扛着个大背包来到海滩上。他从包里拿出了铲子,在沙滩上挖了一个很深、很长的沙坑;然后,从包里取出一些削尖了的木棍,插在沙坑里,锋利的尖头朝上;再然后,他退到几米之外,起跑、冲刺,迈开大步跳过了那个很深、很长、很瘆人的沙坑!第三个男孩,在一次家族聚会上。全家人正在给90岁的老奶奶过生日,忙活了一整天,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这时,妈妈让男孩表演一个节目,男孩的眼睛滴溜溜地转了转,突然,大叫一声,抓住桌布,将它扯下!

  这三个男孩怎么了呢?是人性反常吗?还是当今的教育出了问题?抑或是由于人性本恶呢?

  人心,如此简单清澈这三个男孩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呢?人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

  第一个男孩,他或许把自己想象成了古代一位孔武有力的战士,正在面对入侵的敌人或者野兽,进行英勇的殊死搏斗。

  第二个男孩,他或许想证明自己有多么勇敢:这么危险的地方,我都敢跳过去,这不是很勇敢吗?

  第三个男孩,他或许想表示自己很有个性:你们都不敢这么做,只有我敢,所以,我是最有个性的!个性,不也是我们经常赞颂的一种优秀品质吗?

  于是,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一些离谱的、邪恶的、令人心惊胆战的故事,只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或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追求着真、善、美。在唐纳德·帕尔玛的伦理学著作《为什么做个好人很难?》中有这样一幅插图,其标题为“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善意铺就的”:对,再加上几块那个。

  “我只是想帮忙”砖石

  “那时候看起来像是个好办法”

  砖石

  用这种方法,我们能以某种方式重新探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人性都是追求善的──只是有时候过于局部和片面罢了。

  用同样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来解释人性中很吊诡的一面。比如很多人认为受虐倾向非常不可理喻。但或许,受虐的同时,带有某种雄壮、豪迈、坚忍之美;也或许,受虐的过程使人之感官达至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满足了人对自身身体极限的某种好奇心,总之,痛并快乐着,并非不可解释。不过,由于人心还没有那么敏感,以至于难以仔细地辨别出“快乐”只是和“向上的、真善美的”那一部分相关,于是有时候爱屋及乌地认为一切能够带来某种快感的东西,在“总体上”都是好的。

  也就是说,“动机”和“结果”往往并不一致──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或“驱动力”,或许都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哪怕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或者只在潜意识中意识到。

  心理的“趋光性”

  我的一位大学本科同学,在读完我的上一本哲学专著之后,有一天给我打电话聊了很久。

  她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太困惑了,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却因为残酷的社会现实似乎“实际上”在倡导另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所以,我的那本哲学专著,让她特别有感触的是其中关于“趋光性”的描述(事实上,由于那本书的内容比较多,“趋光性”这个词只是点到为止,没想到却给了她最多的道德理由)。

  “趋光性”,源于人类的一种生理本能,比如古时候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尽管有灯光扰乱了白天黑夜,但多数人依然是白天活动、晚上睡觉;而且人们普遍感觉晴天让人心情愉悦,阴天则使人莫名伤感等。

  或许,其实人在心理上也同样存在“趋光性”──人总是在内心深处追求着某种光明的、向阳的、温暖的东西。无论人的行为如何复杂异常,光明仍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