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常常被问到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的书是写给谁看的?”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既了然于心,又无从回答。哲学,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不存在特定的人群。人活在世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于是哲学的价值就产生了。通常情况下,哲学是高深的、晦涩的、出世的。但我希望自己的思考能“接地气”。所以,这里面有关于如何挣钱、建立人脉、职场晋升、谈情说爱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毕竟,仰望星空的前提必须是脚踏实地。
这几年市面上的畅销书,但凡以励志为诉求的,大多像在做传销式的摇旗呐喊。但我希望用来励志的不仅仅是通过口号,而需要用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文字。所以,在涉及到“我们应该怎样做”时,常常试着去追问一句:“这是为什么呢?”无论给出的答案是否被认可,理性追问总是必要的,因为倘若励志能增添理性,效果无疑会更好、也更持久。关于佛法的书也常常被需要,那是一种通过“做减法”来寻找内心平静的修行之道。坦率地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悦诚服地接纳它,世界也就清净了。可如果做不到,倒不妨通过“做加法”的方式来“做减法”,也就是在积极应对挑战、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寻求更高层级上的平衡。所以,这是一本以“入世”来“出世”的书。那些尝试看过佛法的书籍但难以身体力行的读者,不妨试着读读本书吧。虽然它走的是另一条看似截然不同的路径,但在结果上与佛法所倡导的正道、善良、智慧、温暖、平和是一致的。
第二个问题是:“你究竟是学什么专业的?”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播音学士,新闻学纪录片研究硕士,电影学博士。
但如果不了解我的专业背景,仅从文字来看,猜什么的都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统计学?复杂性与系统科学?
坦率地说,那些确实不是我的专业,我只是对世界充满孩童般的好奇心罢了。不过,您可以放心,书中涉及到的那些专业知识并不业余。当然,它们一点也不难,没有理工科基础也完全能读懂。
把这本小书搞成了大杂烩,是因为当今世界已被专业分工搞得越来越支离破碎了,尤其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大门类之间壁垒森严、格格不入,它们迫切地需要整合。这件事迟早应有人做,而且最好由无知者无畏的人来做,尽管刚开始时必定做得十分笨拙。
因此,这本小书无从归类,只能姑且也称之为哲学。第三个问题是:“哲学常常属于老年人……”言下之意,像我这样一个年轻女生有资格去探讨哲学吗?对于这个问题,我反倒更有信心。因为我是电影学博士。电影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与哲学有相通之处。
全世界有那么一批聪明的、睿智的、深沉的、才华横溢的电影创作者们,通过丰富、细腻、生动的方式阐述着对人生的另类思考,它们涉及迥然不同的国家、文化、种族、价值观,涉及各种复杂情感的激烈碰撞,既包括大概率事件,又包括很多小概率事件,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文化宝藏!
我在攻读博士期间的电影学研究,就是试图对大量电影样本进行归纳总结,此间竟无心插柳般地获得了某种哲学观感。这种观感似乎既能解释大概率事件,又能解释小概率事件;似乎既属于社会科学,又与自然科学不谋而合。这种观感,从严格意义上说已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而属于无数个大脑的集体智慧结晶。
因此,每当被质疑是否有资格谈论哲学时,我只能回应说:人类早已站在了比以往更高的文明阶梯之上。
人类的文明阶梯,或许也暗合了巴别塔的故事:人类联手建造通天之塔,只可惜在人类早期未能如愿。可是,当人类历史又走过几千年,当人类文明已有了巨大的发展,我们是否会因为某种禁忌而裹足不前?
时光已指向2012,在高科技环绕下面对纷繁世界的人们反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困惑了。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似乎总在向着某种终极宿命前行。所以,如果心存困惑,何不仰望星空?头上的星空,总呈现出一派和谐井然的秩序,澄明而清澈。在那里,潜藏着我们想要寻找的一切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