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先有大格局,后有大事业全文阅读 > 第4章 都是“格局”惹的祸

第4章 都是“格局”惹的祸


  人存在局限性,是因为格局太小。那么,格局指的是什么?

  一天深夜,我和几个朋友去看电影,《黑衣人3》用3D方式让我们重拾了十多年前美好的电影记忆。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其中高科技的部分当然与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有关,只不过今天看它似乎比十年前更真切了。除了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之外,那些先进的科技仿佛已触手可及。

  剧中,特工K去路边买了一个炸肉饼,于是作为拍档的特工J善意地提醒他:“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吃路边摊!我真怀疑他们用的是地沟油、瘦肉精!”这样的翻译字幕让全场笑喷。

  对中国人来说,这笑声是一种何等无奈的时代共振。近几年发生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人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2岁的小悦悦被车撞倒之后孤单而无助地躺在路面上,肇事司机逃逸,18个路人从旁边经过却视若无睹;陌生的老人摔倒了,很少有人再敢去搀扶;三聚氰胺牛奶、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胶囊……中国社会怎么了?

  都是“格局”惹的祸。

  图解“格局”

  什么是“格局”?在一部电影中,原始部落的长辈对即将成为部落领袖的年轻人说:“一个好人,会围起保护圈,照顾里面的人,包括他的女人和小孩;有的人,围起更大的圈子,照顾他的兄弟姐妹;但是有些人,有更大的使命感,他们必须在身边画个大圈圈,把很多很多人的利益都放在里面。”这,或许就是“格局”最核心的意义吧。

  如果要给“格局”下一个定义,不妨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描述,就是“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大小”。

  自我

  这张“格局”图是不是很简单?简单的背后,大有深意。正如佛家所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想要真正看懂、看清格局,需要先对“格局”这两个字做一番剖析推敲。

  “格局”文字考

  我们能列举出一大堆与“格局”有关的词或短语,比如“局限性”“人格”“品格”“格物致知”等。

  我们经常讲“局限性”,其中带有“局”字,我认为它就是“格局”的“局”──由于“格局”不够大,所以有“局限性”。

  我们也经常说某些人具有“人格魅力”,其中的“格”也可能和“格局”有关──因为这些人的“格局”很大,所以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还经常说人应该追求某种“精神品格”,其中的“格”,也和“格局”有关──“精神品格”越高的,“格局”相对越大;反过来也一样,“格局”越大的,“精神品格”往往就越高。

  比如“格物致知”,如果我们把它解释为“运用格局方法来看待事物时,就能获得某种认知”,或许也未尝不可吧?

  乍一听,这是个很奇怪的解释,因为《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将“格”解释为“推究”,“致”则表示“获得”,所以“格物致知”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与“格局”二字有关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格调”“格格不入”“性格”……它们所包含的“格”,如果理解为“格局”,也都是解释得通的──我个人认为,这不能算是望文生义──因为就诠释学的理论来讲,古人在造字、组词的时候,并不完全是随机的、毫无理由的,也许古人对于人生的领悟更直接、更敏感,所以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重要信息,把它们潜藏在文字之中,只等后人去细细品味。

  可惜,如果想在英文中寻找类似的对应关系,却并不像中文那般随处可见,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现成的英文词可以用来表示本书所说的“格局”。究其原因,和格局最本质的意义(“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大小”)被忽略有关。

  如果翻开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会发现里面曾使用过这个义项。只不过在现代词典中已经没有了。

  正因为如此,格局在英文中现有翻译有“pattern”“setup”“situation”“structure”,但是似乎哪一个也不能很好地表示“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大小”这层意思。

  或许,这种语词上的缺失,恰恰反过来说明人们对“格局”中“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大小”这层意思的忽视。而这种忽视,恰恰是造成当今社会诸多不和谐问题的重要原因。

  考虑再三,我选用了一个英文短语来表示“个人所关注的利益圈大小”,把“格局”翻译成“personalscope”。它虽然不像中文那么恰切,但勉强能让这个概念被更多西方人理解。

  格局也要与时俱进!

  回到小悦悦事件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上,前文提到:都是“格局”惹的祸──现在人们的格局不够大,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所以,才出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人类社会一直在发展和进步着,但在精神意识方面,很多人的格局观依然停留在古代。

  在古代,人们过的是男耕女织的生活,男人种田,女人织布,家里吃的、穿的统统自行解决。如果说古代人可以相当于“一个人”的话,当代人只能算是“一条胳膊”“一条腿”,甚至“一根手指头”。

  “地球村”的概念是麦克卢汉首先提出来的。麦克卢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比如,起重机是手臂的延伸,收音机是耳朵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等。

  不仅如麦克卢汉所说,很多“现代化工具”是“人的延伸”,而且使用这些现代化工具的“人”也扮演了相应的角色,行使着相应的功能!

  操作起重机的人,行使的是“手臂”的功能;开公共汽车的人,行使的是“腿脚”的功能;在媒体工作的人,行使的是“视听觉”等感知器官的功能……所以,人和人之间是“互为延伸”的。

  当代的每个社会成员如果想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完整性,就不得不把格局扩展到更多人。

  大格局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保险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保险”的理念是用更多人的力量共同来抵御风险,前提是每个人都要付出一些小小的代价,但换来的是一份“保险”。尽管付出这笔保险费多少让人有点舍不得,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交纳这笔费用,我们已无法想象退回到没有保险业的时代。

  这是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发展之后,对个人格局的倒逼──只可惜,很多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由此才出现了一系列被人们称为“道德滑坡”的事件。

  其实人在本性中是或多或少有大格局意识的:绝大多数人,其格局通常都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以家庭为基本的格局单元,自然而然地会考虑到父母、子女、妻子或丈夫──但是,这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大格局,至少与当今时代的需求尚有差距。

  把格局再放大一些,明白我们每个人和身边的人其实是相依相存的,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前景,我们的生活或许会随着格局一起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