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归生便出使楚国,见到了令尹屈建。然后便是我们前文提到过的了,蔡声子对屈建列举巫臣、雍子、析公、伯州犁等人的例子,大谈楚才晋用的原因和危害,听得屈建一身冷汗,只好打包票说不追究伍举的责任。
当然,归生此举不仅是为了朋友,更是为了自己祖国考虑。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夹在之间的中原小国其实是最痛苦的。最典型首鼠两端的是郑国,但蔡国还在郑国以南,国力还比郑国更弱,处境自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另一方面,晋楚两国也在多年的斗争中双方都受到削弱,双方也都很明白势均力敌,占不了对方多大便宜。而且北方的晋国、齐国、鲁国的卿大夫与国君争权、互相撕扯的现象愈演愈烈,所谓“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大家都一门心思扩张自己的地盘,一心为国发展的大夫越来越少。一世英主晋悼公死后,这种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楚国虽然国王集权做得不错,如楚康王在朝堂上斩杀有结党嫌疑的令尹子南,但同时也落下了刑罚严酷的问题,以致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同时从经济总量来说,长江流域也比不上黄河流域;从文化角度来说,楚国也长期被当蛮夷对待,各诸侯国还是更愿意做晋国的小弟。所以楚国也占不了晋国的便宜。
在这样的情况下,蔡声子和宋国的首相向戌一直来回奔波,企图让晋楚两国达成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在楚共王时期,宋国宰相华元就敦促晋楚两国的执政官达成过一份互不侵犯条约。无奈略胜一筹的晋国没有放弃争霸机会,以致仅四年之后爆发了晋楚鄢陵之战。
时隔了三十多年,这一次公孙归生和屈建又谈到了弭兵休战的问题,随即把向戌也拉了进来。于是在吴王余祭二年(前546年),晋楚两国又签订了第二份停战协议,此时会议商定的主要内容是:晋国的小弟同时也要认楚国为大哥,楚国的马仔同时也要跟在晋国的周围。
这个条约实际上让小弟们以双份纳贡的负担来伺候着两位大哥,算起来晋楚两国谁也没吃亏。在商量谁做盟主的时候搞笑了,屈建做个手势,部下们纷纷把礼服下面的盔甲和刀子露了出来。晋国执政赵武(赵氏孤儿)实在没想到楚国人这么无耻,被迫答应了屈建先歃血(谁先歃血谁为盟主)的要求,但要求在条约上先签自己的名字(谁先签名谁为盟主)。
于是,可笑的一幕产生了,一场会盟居然出现了两个盟主。但这也表明,晋楚两国实在是都打累了,于是晋楚两国平分霸权。
但耐人寻味的是,这次晋国居然没有召吴国登场!
毕竟会议的主题是让小弟们认两个大哥,但吴国并不是晋国的小弟,况且吴王诸樊刚死于楚人箭下,估计会在会上和楚国人打起来。那弭兵之会岂不变成交兵之会了?而且更深层的原因是,晋国虽然联吴制楚,却始终也看不起吴国这个半蛮夷国家,这样一来让吴楚两国咬起来不是更好?
实在毒啊。
这场会议的直接后果就是,楚国得以腾出应付中原的精力,集中精力专门对付吴国。诸侯争霸的主战场也由中原地区转向长江流域了。
弭兵之后的第二年,吴王余祭迎接到了来自齐鲁大地的一位客人——齐国前首相庆封。余祭把他安排在原吴都朱方(今镇江丹徒),让他刺探楚国的动静。这个庆封也是朵奇葩,在齐国担任首相的时候,天天不上班,把国家大事交给自己儿子庆舍,自己和狐朋狗友卢蒲嫳天天打猎喝酒,更另类的是还和手下大臣搞换妻游戏,真是极品。
这样的人肯定坐不多久的,果然,齐国的四大家族鲍氏、田氏、高氏、栾氏联合起来攻灭庆氏,庆封一个人落荒而逃到南方的勾吴。
但余祭收留庆封,实在不算什么高明的举动。毕竟庆封是齐国的乱臣贼子,吴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庆封绑住遣送回国。结果余祭却让庆封在吴国过得比当年齐国还好,吃香喝辣当个宝伺候着,却没想到日后成为楚国讨伐自己的一个理由。
庆封奔吴的同年,吴王余祭得到一个振奋人心消息:楚康王死了!年底,令尹屈建也紧随他大王去了!
楚康王和屈建这一对君臣,在和晋吴双线作战的情况下,还能对吴国占尽上风,甚至杀死吴王诸樊,无疑是让吴国人比较恐惧的。现在这一对牛人死了,吴王余祭最关注的自然是敌对公司新一轮的这组领导人。
国君:郏敖,楚康王的儿子,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之所以这小子没叫楚X王,是因为他死后不是以国君礼仪下葬的。而“敖”是楚国称王之前的尊者之意,“郏”是他下葬的地点。之所以这小子可怜得不被当成正式国王,后面会说到原因。
令尹:公子围,楚康王的二弟,因为楚共王没有嫡子,即位的楚康王是庶长子,这位公子围便是次子,他多年政坛的资历,使得他政治经验非常丰富,手段也比较老练。这个人最终将成为吴国的劲敌。
这对董事长和总经理一就任,顿时让当时各国的报纸媒体都掀起了波澜。郑国的子羽就说到:“这个搭配实在不合适!松柏下的小草怎么能顺利成长呢?”鲁国的叔孙豹在接见公子围的使者薳罢后,立刻拍桌子作了一个判断:“楚国令尹一定有异心!”
从执政初就顺利防备楚秦联军偷袭的余祭,捕捉到了楚国这个内政紊乱的机会,但是,余祭并没有进攻楚国,他选择进攻越国。
越国,据说是夏朝国君少康的庶子无余的封地,之前的发展历史会在后文谈到。越国在吴国南边,以今绍兴市一带为中心。越国也是以断发纹身的越人土著为主体的国家,而生活文化甚至比吴国更落后,这个时候还依然是楚国的小弟,不过实力却已经是不容忽视。针对晋国人的联吴制楚,楚国人也毫不客气地把越国扶起来,往吴国背后捅刀子。
之前吴越两国虽然没有大的战事,但也没有越国和吴国往来的记载,于是我们可以推断,这时候的越国还不是很强,只能配合楚国在吴国后面搞点小动作,骚扰骚扰,所以史书都不屑于记载这些登不上台面的活动。至于越国为什么要跟楚国打吴国,主要原因是诸樊东迁后,挤压了越族的生存空间,抢夺他们的人口和粮食。以后两国矛盾会随着吴国东迁进一步恶化。
吴王余祭还是注意到了越国的壮大,不可不说余祭还是个颇有洞察力的君主,乘着楚国内乱无暇东顾的时候,发兵攻打越国。这一仗非常顺利地讨伐成功,俘获了一大批士兵,正好吴国守城门缺人,吴王余祭便安排了这些俘虏守城门。
没想到,就在当年,余祭在城门附近视察船只的时候,某个看门的越国俘虏忽然一跃而起,将早已准备好的尖刀刺入了余祭的小腹。
一代勾吴君主就此毙命,鲜血从伤口流出,船只的一角被染得殷红。
时人点评这件事说:“君子怎么能接近受过刑罚的人呢?接近受过刑罚的人,就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啊!”似又透露出余祭是借越人之刀,间接杀死了自己。
死去的父亲,您是这个意思吗?是让哥哥和我都早点随您而去吗?是不是我这样做,才能让小弟早点即位?
是巧合,抑或不是,吴王余祭就这样死了,寿梦的遗言似乎有点恐怖了。
到底是天注定,还是真的轻生?老三余眜陷入这个问题的冥思中,登台即位,是为吴王余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