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全文阅读 > 第9章 崛起在东南(4)

第9章 崛起在东南(4)


  措手不及的吴军这下被楚军打个大败,在楚军强悍的荆尸阵法配合攻击下死伤无数,只有少数人突围逃跑。没有了吴国军队的干预,屈建就率军顺手牵羊把随风两边倒的舒鸠给吞了。

  值得一提的是,子强发动部队突袭吴军之前,《东周列国志》编造了一个桥段:说养箭神这次又作诱饵去引诱吴军,没想到被吴相国屈狐庸(就是巫臣那个儿子,当年的外交部长狐庸)发动铁叶车围住给活活射死。《东周列国志》是明人编写的小说,里面充满了报应色彩,为什么要编排老养被射死,主要是在鄢陵之战的时候楚共王说过养由基箭玩多了会死在箭下,于是《列国志》就编排了老养之死,其实养由基后来明明还在史书里出场了呢。

  九、血流在巢城之下

  舒鸠国的失去,让吴王诸樊非常愤怒。同年冬季,按捺不住情绪的吴王诸樊便率领大军亲自伐楚,第一个目标是楚国的边城巢邑(在安徽合肥西北)。

  只是诸樊没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那个结束他生命的地方,就是巢邑。

  吴王诸樊亲临战场,扬起军旗指挥第一轮进攻。吴国这边大概出动了很厉害的轒(音“汾”)輼车,这种车顶部用牛皮盖住防御弓箭,底部是空的,有四个轮子,由军士推着靠近巢城,一个车子里面可以藏十多个军士;此外壮硕的步兵战士还用修橹(一种大盾)为掩护,冒着巢城飞来的箭雨步步逼近。

  巢邑的长官叫牛臣,这厮虽然是个小官,但确实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面对城外一片黑压压的吴军,牛臣居然想出来一个可怕的办法:打开城门,迎接吴王入城!然后杀之!

  这确实是场豪赌,巢邑的兵力本来就远远不如吴军,居然还打开城门放别人进来,这看上去显然是种自杀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只有一种情况能成功,就是玩票大的,杀死吴王!

  吴王会领先进城吗?诸樊确实是个厚道又豪放人物,不幸的是,吴王诸樊落入了牛臣的视野里,他这种容易冲动的性格被牛臣给捕获了。

  牛臣马上找到手下商量:“这位吴王虽然勇猛,但一看就是急躁好进的人,如果我们打开城门,他一定会抢先杀进来。这个时候我躲在城墙后面射杀他,我们城池就能安全啦!”面对牛臣这样疯狂的想法,手下也只能同意了。毕竟坚守肯定也守不住,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坐在金光闪闪战车中的吴王诸樊,看着在吴军攻打下摇摇欲坠的巢邑,这个勇武男人的脸因为激动涨得通红。当他惊喜地看见摇摇欲坠的巢邑城门徐徐打开的时候,他没有理由不兴奋,亲自讨楚的第一战居然这么顺利!寡人要第一个杀进去,让楚国士兵们死在我的剑下!

  躲在城墙后面的牛臣,看着一车当先的吴王诸樊,不禁冷笑,老吴啊,你还真是不淡定啊,既然你要寻死,就怪不得牛哥我了——

  嗖——

  吴王诸樊终于驶进了巢邑,牛臣也终于发出了那夺命的一箭。青铜箭镞像流星一般破空而出,射进了吴王诸樊的脑门里,一缕殷红的鲜血从这位吴王的脑门缓缓流了下来。

  吴王阵亡了!

  吴王战车的司机一下子吓呆了,好不容易缓过神来,掉转车头连忙驱马撤退,后面的无数吴军一下子也乱了阵脚,连大王都死在了里面,不知道这个可怕的城中还藏着多少可怕的敌人!身后的楚军却趁势追杀出来,吴军被杀死、被踩死的不计其数。

  吴王诸樊,名遏,吴国第十九任君主,对楚战争战死沙场的第一位吴国君主。这一年,是诸樊十三年,公元前548年。整个吴都上空都弥漫着血的颜色。

  最痛苦的人,自然是诸樊的嫡长子,公子光。这个年轻的孩子抱着父亲的尸体痛哭了一场,小拳头紧紧攥着,稚嫩的脸上写满了痛苦的表情,一双黑漆漆的眼珠被仇恨的火焰燃烧起来。

  早晚有一天,我要踏破郢都,杀光你们楚国人!

  仇恨,使一个人成长,也使一个人疯狂。

  但目前让公子光更无语的是,他作为诸樊的嫡长子而不能继承王位,原因很简单,在四叔季札以逃跑的方式表示不接受王位后,父亲诸樊就确立了兄终弟及的制度,先传位给二弟戴吴。

  那么,到底诸樊是死于自己的轻率,还是死在父亲的遗言之下呢?诸樊曾经对二弟戴吴、三弟余眜说:“请不要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依次传给弟弟,让小弟季札做国君!”戴吴和余眜都说:“好!”以致后来诸樊、余祭(即戴吴)、余眜做国君的时候,在每顿饭之前都按时祈祷:“如果苍天能照顾吴国,就让寡人早死吧!”

  这种情况,寿梦在世的时候没有想到过吗?也许是临死时神志不清了?自己的长子,成为了死在自己遗言下的第一个人。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戴吴即位,是为吴王余祭,是吴国第二十一位君主。余祭,在文献中又叫戴吴、勾余,在金文中叫矣工吴等。“矣工吴剑”在余杭南湖出土,值得一提的是铭文有“有勇无勇,不可告人,人其知之”。意思是我到底是不是勇敢的人呢?不需要我自己对别人说,别人通过我所作所为,自然知道我是勇敢的人!

  霸气侧漏。

  这个“勇”字,确实是对历届吴王性格的最好诠释。《左传》说“知死不辟,勇也”,《晏子春秋》说“然而不死,无勇也”,《战国策》说“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勇,自然就要有将生死度之于外的气质,身先士卒,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吴王余祭元年(前547年),这位新一代吴王就遇到了他即位的第一次挑战,楚康王联合秦国人意图进攻吴国!

  秦国,在春秋时代和楚国关系一直不错,当然主要是楚国为了制约晋国的缘故,因为晋国堵住了秦国东进的道路,两国关系本身就不好。而且秦国本身也是出身东夷又身在西戎的国家,和楚国大家都彼此彼此,自然也就一拍即合了。

  但是余祭在为大哥办理丧事的时候,也积极做好了防御楚国的准备。毕竟当年诸樊趁着楚共王死讨伐过楚国,现在楚康王要报一箭之仇也是正常之事。

  楚秦联军刚到达雩娄城的时候,楚康王听说吴国早已戒备森严,知道也捞不到啥好处,要战败了背个趁丧讨伐的名声就更不好了,只得下令退兵,抓住郑国打了一顿出气。

  楚康王袭吴未遂的第二年,发生了一起重要的事件。起因还跟后文的一位重要角色——伍子胥,他的爷爷有关。

  十、吴王余祭收留齐臣庆封

  伍子胥的曾祖父叫伍参,就是当初劝谏楚庄王勤政,楚庄王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语敷衍的那位,但《史记》以为这件事的男二号系伍参的儿子伍举,实属误记。

  伍举是申地长官王子牟的女婿,老丈人因为犯法逃跑,某些人就趁机落井下石说伍举窝藏,百口难辩的伍举也就打算逃往晋国了。路过郑国的时候,伍举碰到了朋友蔡国人公孙归生,就跟他倾诉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想到归生却拍拍他的肩膀说:“兄弟你别怕,有问题哥帮你解决。”